劉農(nóng)農(nóng)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人們對當代語文教學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引子范本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新興模式,即借助閱讀學習教材中的文本,引出與之有關(guān)的其他閱讀材料或文本,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相關(guān)作品的閱讀興趣,實現(xiàn)超文本閱讀。并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發(fā)揮引子的功能,使學生掌握相應的閱讀技巧和方法,幫助學生擴大閱讀面,進一步印證教材中所學的知識,加深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認知。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引子范本;超文本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27-0100-02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people's requirements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teaching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introduction template teaching is an emerging mode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hat is, with the help of the text in the reading learning textbook, other reading materials or texts related to it are introduced. So a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related works and realize hypertext reading. And on this basi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function of introduction,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corresponding reading skills and methods, help students expand the reading range, further confirm the knowledge learned in the textbook, and deepen students' cognition of the text content.
【Keywords】Chinese in primary school; Introduction template;Hypertext reading
一、通過節(jié)選課文引向長篇原著
閱讀長篇文學作品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十分重要,是學生積累文學知識,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一項必要功課。而引子范本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將在短篇節(jié)選閱讀中積累的有效閱讀經(jīng)驗,運用到其他文本或者長篇閱讀中。然而具體如何指導實踐?這里以《草船借箭》為例。
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材中的《草船借箭》這篇課文,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由于作品內(nèi)容的豐富性和內(nèi)涵的多層性,教師在教學范文《草船借箭》時,不僅要完成本課的常規(guī)教學任務(wù),激發(fā)學生閱讀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的興趣,還要在范文的基礎(chǔ)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巧和思維能力,能夠觸類旁通。
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預習和名著導學,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說說“草船借箭”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這里不僅僅是文本,還是對整個三國時局背景的一種梳理。同時引導學生對故事中的人物身份、個性以及行為等展開深入的了解,然后再挑選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部分作為引子范本教學的切入點。而筆者則是以學生喜歡的人物——諸葛亮為切入點,體會臥龍的神機妙算,以此為支點,撬動學生閱讀其他與諸葛亮相關(guān)的故事,如《赤壁斗智》《舌戰(zhàn)群儒》《三氣周瑜》等,然后又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體會,對比諸葛亮與周瑜之間的差異,各抒己見,在思維的對碰中豐滿人物的形象。最后,再對《草船借箭》這篇課文進行回顧與分析,這時學生會有更多新的體會與感悟,從而能夠從客觀公正的角度評價諸葛亮與周瑜。這樣,由課文中的節(jié)選為引,導向?qū)W生長篇閱讀的模式,不但保證了閱讀的完整性,還能引導學生從多維度理解課文內(nèi)容,將單篇節(jié)選回歸到整篇中。
二、由選篇課文引導整書閱讀
與節(jié)選課文有所不同,選篇課文絕大多數(shù)是從文學作品集中擇優(yōu)篩選的,可以是詩歌選集、歷史故事,也有可能是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等。相比于小說情節(jié)的連續(xù)性和一致性,節(jié)選課文往往相對對立,在思想和情感的表達上具有不同時期、不同經(jīng)歷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因而,小學語文教師在選篇課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先做到追根溯源,找到選篇課文的出處和作者,做到知人論事,進而論文,這里以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為例。
《七律·長征》是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毛澤東詩詞情感崇高,力量遒勁,意境開闊,形成了獨特風格的現(xiàn)代詩歌體裁,值得學習和揣摩。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有引子意識,首先可以結(jié)合人物簡介、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運用多形式誦讀,初步走進《七律·長征》,再結(jié)合單元語言要素——點面結(jié)合,系統(tǒng)學習《七律·長征》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技巧,從對仗、夸張以及比喻等體會到紅軍在長征途中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理解詩歌具有的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由閱讀課文引向名家名篇
當教材以名家經(jīng)典篇目作為文本學習時,這是引子范本極好的切入點,可以以此經(jīng)典帶動彼經(jīng)典的閱讀學習。當學生閱讀學習過名家的作品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的名家作品。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都是與魯迅有關(guān)的課文,安排的文本有《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這幾篇文章多角度、多方位地帶領(lǐng)學生認識了魯迅其人、其事。
首先筆者通過設(shè)置懸念,引導學生思考:魯迅是誰?為什么整個單元都是描寫魯迅呢?勾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通過對魯迅相關(guān)作品的學習,從魯迅的回憶、魯迅的夢、親人對魯迅的回憶以及他人對魯迅的懷念等,多角度引導人們認識魯迅形象,多方面認識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讓原木平面化的人物能夠鮮活起來,立體起來,讓學生更能對魯迅可知可感,更加親切熟悉,更想探知他的其他故事和文章。此外,以魯迅為代表的近現(xiàn)代文學作品是當今文學的藍本,既要引導學生注意時代用詞的差異,還要學習其獨特的、具有代表意義的語文閱讀技巧。進而再引入一些魯迅先生的其他經(jīng)典作品進行閱讀,如《從百草堂到三味書屋》《朝花夕拾》《狂人日記》等。學生才能更好地深入時代文本進行學習,觸類旁通,感受時代文學和時代人物帶來的獨特魅力。
四、由一篇課文引向一類閱讀
引子范本的引文可以引至出處、作者,但也不必一定局限于此,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相關(guān)性、思想相似性或體裁相同性等課文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對相關(guān)文章的探索,進而以主題的形式開展閱讀,擴展學生的閱讀面。當課文不單是一篇,而是一類的時候,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則更具挑戰(zhàn)性。因為這考驗了語文教師的歸納總結(jié)能力及語文功底,教師要自行確立閱讀主題和選文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一篇的閱讀引向一類進行閱讀。
《四季之美》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作者抓住每個季節(jié)不同的特點,通過動態(tài)描寫來體現(xiàn)四季不同的美,表達出對四季的喜愛之情。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四季”和“美”兩個關(guān)鍵詞開展教學活動,引領(lǐng)學生初步體會景物的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讓學生通過研讀感悟,感受作品語言的溫度;通過情境感染,引領(lǐng)學生發(fā)揮想象;通過讀寫結(jié)合,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本單元的主題是自然之美,教師可以將《四季之美》作為引子,讓學生對相同類型的課文進行閱讀,通過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為此,教師可以延伸至《夏天里的成長》這篇關(guān)于夏季萬物生長的課文,從四時之大美,普遍性、概括性的美,引入夏天這個具體季節(jié),感受它萬事萬物蓬勃生長之美,從整體到局部,從一般到具體,更能引導學生感受自然,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其他描寫季節(jié)的文章,如《秋天的雨》《春》《濟寧的冬天》等,從而實現(xiàn)引子范本的作用——立足范本,習得技巧,開拓閱讀,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采用引子范本教學模式,不僅落實了原有的閱讀課文的常規(guī)目標,還改變了原有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通過引子的力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引子的學習,尋覓到超文本閱讀的密碼,帶動學生主動閱讀、自主閱讀以及全面閱讀,真正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溫蘭鳳.“引子”教材觀:聚焦語文要素與課文范本的閱讀教學模式——以部編版教材為例[J].福建基礎(chǔ)教育研究,2019(12).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