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佳音
摘 要:當今中學美術課本涉及到的美術門類中,美術作品都是根據(jù)課本上的內(nèi)容,以課堂賞析與課堂實踐為主要模式。這樣的模式是普及美術知識點、打開學生美術眼界的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是審美通過藝術作品的輸出不能完全局限在課堂上,由于課本的固定性與間接性,學生看不到原作,也感受不到當下藝術審美的脈搏。因此,美的傳播,課堂是數(shù)據(jù)的輸入,而美術館作為課堂的延伸,是對數(shù)據(jù)的轉化與升華。
關鍵詞:美術館的特點 教學輔助 課堂延伸 讀懂展覽
暑假,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yè),要求每位同學利用暑期時間參觀一個美術展覽,并做好觀展記錄,形成文本,以便回校交流。筆者簡單梳理了一些杭州知名的數(shù)十家美術館,對于杭州的學生來說選擇性非常大。但從學生上交的作業(yè)來看,有77%同學去了同一個美術館,看了同一個展覽。17%的同學去了別的城市的博物館,4%則去了一些小型的畫廊和商業(yè)的美術作品展,只有2%的同學去了杭州一些不知名的美術館。我們來看一組數(shù)據(jù):寧波美術館美育拓展部于2012年6月進行了一次觀眾問卷調(diào)查。在對112名觀眾的調(diào)查中獲得了以下一些讓人頗感震驚的數(shù)據(jù)。觀眾中年齡在20-35歲的占50%,20歲以下為20%;學歷為本科及以上的75%;學生占40.9%;71.9%的觀眾來自本市;有41%表示經(jīng)常參觀美術館,有23%表示很少參觀。該館管理層一直認為最大的觀眾群體是中小學生,調(diào)查結果顯示小學至高中年齡的只占觀眾的20%,大多數(shù)是20歲以上的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成年人。所以說學生對于美術館的認識是民眾對美術館認識的普遍現(xiàn)象,他們可以說出杭城許多博物館的名字和地點,但對于杭城的美術館卻非常陌生。美術館和博物館同樣是民眾的終身教育中心和社會學習的場所,是提高全社會文化藝術素養(yǎng)的大學堂,其在民眾眼中的活躍度卻有著天壤之別,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思考。
一、美術館與博物館
美術館是保存、展示藝術作品的場所,通常是以視覺藝術為中心。最常見的展示品是繪畫,但雕塑、攝影作品、插畫、裝置藝術以及工藝美術作品也會展示。雖然美術館的教育與博物館的教育在目標上有一致性,但由于美術館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是專題館,因此在實施教育功能過程中,除了具有博物館的教育品性外,還有自己的一些特點。
1、教育資源的單一性。美術館的教育資源為美術作品,且集中于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即使將建筑、設計、攝影、電影這些普通民眾喜愛,而且具有商業(yè)味道的應用美術引進美術館,使美術館成為展示多元化的現(xiàn)代場域,美術館的展示仍然離不開“藝術”這一核心的作品,它回避了博物館主展的大量人類生活“見證物”。
2、教育文本的專業(yè)性。美術館展覽與陳列的都是藝術品,相對于博物館而言,其距離觀眾的日常生活較遠,屬于專業(yè)性強的“教科書”。未受過專業(yè)訓練或知識的觀眾,往往一時難以讀懂這本“教科書”。美術館的教育推廣為什么任務重、壓力大,其中原因就在于此。
3、教育手段的有限性。博物館的“博大性”,給它的教育方式、方法留下了大量空間。美術館的專題性使它的教育手段帶上了鐐銬,不能過于延展。它的教育手段必須萬變不離其宗——藝術,所以在多感官和情景教育手段的采用上就顯得十分謹慎而又富于創(chuàng)意。
4、教育對象的分眾性。美術館教育的最重要任務就是動員更多的民眾參與到美術館活動之中。事實上,美術館由于其教育資源的專業(yè)特性,能參與的民眾還是不夠普遍。民眾視美術館展覽的藝術種類而自行成為分類觀眾。雖然不乏次次到場的觀眾,但更多的是選擇自己偏好的展覽或活動,美術館較少出現(xiàn)不分專業(yè)、不分身份、人山人海的景象。
二、美術館輔助教學的重要性
1、彌補課堂內(nèi)欣賞硬件的局限。美術課堂中,老師用各種影像作為學生欣賞的載體,這些影像資源的來源較有局限性。例如在欣賞繪畫作品時,對作品的色彩準確程度和清晰度上都有較高的要求,老師很難找到一些高質(zhì)量的繪畫,即使找到了高清大圖,由于投影設備的色彩差異和與原畫的尺幅差異,學生在教室內(nèi)都很難真正體驗到繪畫作品本身傳達給人的視覺感受。所以,當我們走進美術館,與書本上的作品面對面的時候,對于學生無論從視覺還是心靈都會是一次震撼。
2、美術館是美術課堂知識的延伸??v觀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學大綱,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學六年階段的教學目標主要圍繞技法的教學,初中階段是集合了技法與美術鑒賞,而高中階段則更多地側重欣賞評述。這樣看來,在初中階段學生養(yǎng)成主動欣賞的習慣,對高中的美術學習乃至一生藝術修養(yǎng)的提升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美術作品數(shù)以萬計,教材基于學生的認知挑選的作品具有典型性卻缺乏全面性,學生在美術課的學習中除了一些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家外,其他的很難有較深入的了解。同時,我們的課本中體現(xiàn)的美術作品很難跟上美術的時代發(fā)展,許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和藝術現(xiàn)象學生們在書本中是接觸不到的。因此美術館成了課堂教學內(nèi)容很好的延伸。
三、讓學生主動走進美術館,我們可以這么做
對于美術館和博物館,學生更愿意選擇后者,因為后者更“接地氣”。在認知上,美術館的專業(yè)性將普通民眾“拒之門外”,所以美術老師要起到將學生“領進門”的作用,真正利用好美術館的資源,讓美術館成為美術課的第二課堂。
1、加大對藝術作品的菜單式學習。在日常教學中,課本中會涉及到不少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的學習?;景捶N類和模塊進行劃分,專題性的藝術家和作品的賞析也是挑選時代典型的代表。所以他們對于美術作品的了解基本是片段式的,這和美術老師接受的以藝術史時間發(fā)展為脈絡的系統(tǒng)學習相差甚遠。所以老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所學,將各個時期的藝術發(fā)展作為一根線,將學生已有的積累串聯(lián)起來開展菜單式教學,做簡單的介紹,讓學生知道更多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當學生對藝術史發(fā)展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后,當他們走進美術館,看到一件件繪畫或者雕塑作品時,對作品的陌生感就大大降低。
2、教會學生讀懂展覽的方法。每一個展覽都具有專題性,可能是一個藝術家也可能是一類藝術作品,或者是某項比賽的展覽,而從每個展覽文字展示上可以全面了解這個展覽的信息。例如2009年杭州全山石藝術中心舉辦的菲欽作品展中,第一個大廳除了展訊外,策展方將菲欽的藝術生涯做了非常詳盡的說明,同時把這次展覽中所出現(xiàn)的作品結合在畫家的藝術簡歷中做了介紹。如果在欣賞作品前能仔細閱讀這些內(nèi)容,讀懂大師作品的難度就會大大降低,看一次展覽就成了一堂最現(xiàn)場的美術課。又例如一些比賽或是專題性的展覽,在展訊中會主要突出一些重要的作品或是重要的藝術家,這將是觀展時重點欣賞的對象,因為這一類型的展覽一般作品的件數(shù)比較多,若非專業(yè)的觀眾,一般在每張作品前停留的時間恐怕只有數(shù)十秒,在這類走馬觀花式的觀展模式下,需要我們找到展覽中相對優(yōu)秀的作品進行針對性的欣賞。
3、在課堂上“種草”?!胺N草”是當下很流行的一個網(wǎng)絡用語,泛指“把一樣事物推薦給另一個人,讓另一個人喜歡這樣事物”的過程。要讓學生主動走進美術館,就要讓他們對美術館產(chǎn)生興趣?!胺N草”要有說服力,首先要自己體驗,所以美術老師作為美術展覽的推廣者,首先自己要經(jīng)常走進美術館,并經(jīng)常關注各項展覽信息,從眾多的展覽中挑選出適合學生的,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同時在展覽的選擇上要關注展覽的專業(yè)性與趣味性?,F(xiàn)在的一些展覽為了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在保證專業(yè)性的同時大大提升展覽的科技含量,用更多元的展覽形式滿足大眾對展覽趣味性的需求。例如浙江美術館“敦煌特別展”,策展方幾乎將美術館改造成了敦煌的洞窟,讓觀眾仿佛穿越,走進展館有恍如隔世之感。這些展覽無疑打破了傳統(tǒng)的美術展覽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同時,老師可以在節(jié)假日布置相關的拓展作業(yè),以學習小組的方式開展,每個小組去觀不同的展,做好觀展記錄后集中展示。
關于美的傳播,課堂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是美術老師直接的點對點輸入,將教學大綱中的內(nèi)容給予學生,也由點及面的打開視野。但美術館的延伸是將美的傳播更加深入人心,因為走進美術館是一種主動的、沉浸式的體驗。它對于審美的傳播不僅僅局限在知識點,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而美本身就不是絕對的。因此,老師的課堂是一盞明燈,是要告訴學生前方是美的東西,而美術館式的課外延伸,是讓學生循著明燈的方向去主動地發(fā)現(xiàn)美、辨別美,這樣的審美教育才更有意義。
(杭州東南中學 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