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慶
摘 要 課內(nèi)與課外知識的有效整合,是提高閱讀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閱讀教學中,教師透徹把握教材,并緊扣教材,引導學生分別在課前、課中、課后向課外延伸,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還能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 課內(nèi)閱讀;課外延伸;有效整合;課堂效益;語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8-0154-02
閱讀教學中,老師必須從語文知識的微觀教學中解脫出來,升華為開放式的思維與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幫助學生挖掘文本內(nèi)蘊,深層領悟文本主題,內(nèi)化吸收文本精髓,更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文本——以教材為范例,向課外延伸、拓展,將學習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時空,將課內(nèi)習得的方法加以運用?!暗玫烙谡n內(nèi),得益于課外”,實現(xiàn)課內(nèi)外的融合貫通,全面提高課堂閱讀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
一、預習先行——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編寫建議,選入教材的課文應“具有典范性,文質(zhì)兼美,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古今中外,許多優(yōu)秀作品跨越時空,具有永久的魅力??墒?,也正因為這些作品離當今社會太遠,小學生很難領悟,閱讀這類“時差”較大的優(yōu)秀作品,課前布置學生閱讀有關書籍,查閱相關資料,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為本文閱讀教學做好充分準備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xiàn)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的志向。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要深刻體會主人翁的思想感情,就必須了解他當時生活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而這恰恰是本課教學的難點。上課前,筆者布置孩子們閱讀有關近代中國歷史的書籍,了解并收集有關中國近代史的背景資料,了解周恩來的生平事跡和少年周恩來的故事。教學時,先讓孩子們把了解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對舊中國的貧窮、落后、外國對我們的侮辱、輕視,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低下有了初步的印象。當課文上到“中國婦女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時”,再結合課前收集的有關資料,幫助孩子感悟到當時我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真正原因是“中華不振”,租界里的一幕讓周恩來深切感受到落后就要被人欺侮,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只有把周恩來的立志和當時的背景聯(lián)系起來,把周恩來的少年時代和長大后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聯(lián)系起來,才能讓學生領悟到主人翁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志向。有了課前的充分準備,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自然會迎刃而解。
二、嫁與文本——一枝一葉總關情
閱讀是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讀者與作品,讀者與作者的對話過程。這種對話的過程,充滿發(fā)現(xiàn)、質(zhì)疑、思考和探究,充滿聯(lián)想與想象,進而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在這個過程中,緊扣文本主題,適時地增補課外知識,使教材更豐盈,更厚實,輔助學生品析揣摩教材、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咀嚼出文本的真滋味,這樣學生獲得的印象會更深刻,文章的思想感情會領悟得更透徹,從中受到的感染也會更強烈。與此同時,學生把精讀篇目中習得的方法在主題閱讀中加以實踐、運用,在閱讀運用的同時接觸、儲存大量的信息,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學完課文《尊嚴》后,大多學生對“尊嚴”的理解還是停留在“要靠勞動獲得食物”這樣一個特定的、具體的、狹義的理解上,如何引導孩子對這樣一個抽象、又含義深刻的名詞有確切而完整的理解呢?課前,筆者布置學生查字典,要求學生初步理解詞義,搜集有關“尊嚴”的故事進行閱讀。課文上完后,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故事,講身邊自強自立的事例:有的學生講“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有的學生講《蘇武牧羊》《晏子使楚》等維護國家尊嚴的故事;還有的學生講趙一曼、楊靖宇等抗日英雄不畏強敵,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下不屈服的故事……。當學生講完了這些故事,筆者深知已經(jīng)水到渠成,于是再次圍繞課題,追問學生:現(xiàn)在你對尊嚴又有怎樣的認識,請談談你對“尊嚴”的理解。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惡勢力面前不低頭就叫尊嚴;尊嚴就是在金錢面前不受誘惑……這些不正是作者想告訴孩子們的嗎?通過課外故事的閱讀補充,學生對“尊嚴”的內(nèi)涵體會得準確又深刻,這樣的處理可謂“潤物細無聲”。
三、拓展延續(xù)——課終諳情情未了
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在談到課外閱讀的作用時說:“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課外閱讀?!边@樣看來,課內(nèi)的功效占30%,課外的功效占70%。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焙啙嵉陌藗€字精辟又深邃。教育家葉圣陶就是用這八個字提醒教師們上課不僅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課文為依托,充分挖掘教材的“例子”價值。葉老還說:“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卻在閱讀種種的書?!币驗檎n內(nèi)主要注重的是方法的習得,課外才是方法的應用。所以根據(jù)教材把學生引到廣闊的語文世界中,讓學生讀更多的文章,在多讀中,在交流中開闊視野,增加積淀。
因此,在教完課本的某一篇目時,就有必要有針對性地增加一些課外閱讀內(nèi)容。例如,學習了《爬山虎的腳》,筆者讓孩子找有關葉圣陶寫的《稻草人》《葉圣陶全集》等文章來閱讀,了解體會葉老的人格魅力和寫作風格。學習了《小英雄雨來》,要求學生看《王二小》《雞毛信》《小兵張嘎》等小英雄的故事以及抗擊日本侵略者英雄故事《楊靖宇》《趙一曼》,為建立新中國英勇獻身的《方志敏》《董存瑞》,在閱讀中讓學生受到人文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了《十六年前的回憶》《圓明園的毀滅》等距學生生活遠的內(nèi)容,則引導學生搜集有關資料進行拓展性閱讀……學生在不斷的配套主題拓展閱讀中,不但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中華傳統(tǒng)美德思想的博大精深,逐漸養(yǎng)成了開朗豁達的性情、自信自強的人格、和善誠信的品質(zhì)。
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以教材文本為軸心向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領域拓展,使語文教學形成一個“輻射型”的整體網(wǎng)絡結構。借助文本主題,架設一座溝通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橋梁。課前閱讀,激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作為教學的準備和鋪墊;課中閱讀,能動地激活學生的知識點、能力點、德育點,有利于學習方法的習得和運用;課后拓展閱讀,是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訓練,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產(chǎn)生課外閱讀的沖動,最終使學生成為一個喜歡閱讀的人,一個有深度有厚度的人。
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課前閱讀應注重一個“導”字,有方向性地引導,避免汪洋大海不知去向何方;結合文本閱讀應注重一個“巧”字,化難為易,旁征博引,大珠小珠落玉盤;延伸閱讀應注重一個“實”字,以真正落實閱讀課所習得方法的運用和知識的積累。筆者相信,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教師圍繞教材主題,堅持不懈地、有創(chuàng)造性地引導學生徜徉在閱讀的海洋中,駛向的必定是語文閱讀教學成功的彼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