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蓮籽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于奢”。這是歷史上的有識之士從家族興衰、社稷興亡、朝代更替的無數(shù)經(jīng)驗教訓(xùn)中得到的一條深刻警示。
春秋時期 季文子不用糧食喂馬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他一生儉樸,以節(jié)儉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見他如此節(jié)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翻譯過來就是:身為上卿,不準(zhǔn)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有失大體。季文子直接就反駁了:“吾亦愿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妾與馬?!彼囊馑际?,百姓們生活水平不高的時候,自己不好意思鮮衣怒馬,應(yīng)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樂而樂。一席話說得仲孫它無言以對。孟獻子聽說這件事后,非常生氣,將仲孫它幽禁了7天,讓他閉門思過。仲孫它受到教育后,認(rèn)為季文子做得對,敬重他的為人處世,于是痛改前非,效仿季文子的簡樸生活。消息不脛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導(dǎo)下,魯國朝野出現(xiàn)了儉樸的風(fēng)氣,并為后世所傳頌。
三國時期 曹操崇尚節(jié)儉
史學(xué)家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中引用《魏書》的一段話,可以作為對曹操之節(jié)儉所作的綜合性評價:“雅性節(jié)儉,不好華麗,后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幃帳屏風(fēng),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攻城拔邑,得靡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勛勞宜賞,不吝干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四方獻御,與群下共之?!辈僭诔陨厦嬉矘O為節(jié)儉,他在家用餐時只有一道肉菜,甚至于他的夫人卞氏在邀請弟弟一家人吃飯時,桌上都沒有魚和肉,足見曹操在生活上的簡樸。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漢獻帝要封曹操為魏公,曹操在給漢獻帝的回信里說到對自己的期許時,有這么一句話:“身非己有,不敢自私。”意思就是說,我的身體不是屬我個人所有的,不敢只顧自己,有什么私心。這句話雖然有點自我標(biāo)榜的味道,但曹操當(dāng)初出山,還真不是為了私利,他是個使命感很強的人。曹操對自己節(jié)儉,但是對將士卻很大方。《三國演義》描寫了曹操對關(guān)羽的盛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蹄金,下馬一蹄銀;又送錦袍、送赤兔?!薄度龂尽肪?《武帝紀(jì)》中說曹操:“得靡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得了奢侈品,馬上賞賜給有功的人,只要功勞級別夠得上,絕對不吝惜千金。亦有史學(xué)家認(rèn)為,七步成詩的曹植之所以得不到曹操的歡心,就是因為他不尚節(jié)儉。
南朝 徐孝克打包剩飯
古人也有吃“剩菜”的習(xí)慣。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記載“朝日饔,夕日飧”。也就是說古人每天的第一頓早餐被稱為“饔”(yōng);而第二頓飯也就是晚餐則是“飧”(sūn)。由于古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比較慢,人們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古人養(yǎng)成了一日兩餐的習(xí)慣?!墩f文·新附》中“飧”作馂,即“食之余也”。如果從古人的飲食習(xí)慣上去分析,可以獲知由于古代社會條件比較差,生火做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早餐基本上都是現(xiàn)吃現(xiàn)做,而晚餐大多是吃“食之余”,也就是剩菜。蘇東坡在《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其四》中寫道:“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馀。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币馑际钦f朋友聚餐后,還剩下一些飯菜,如果就這樣離桌而去實在可惜,有個朋友便打包裝起來帶回家給孩子吃。
《史記》的《陳書卷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中記載:“六年,除國子博士,遷通直散騎常侍,兼國子祭酒,尋為真。孝克每侍宴,無所食啖,至席散,當(dāng)其前膳羞損減,高宗密記以問中書舍人管斌,斌不能對。自是斌以意伺之,見孝克取珍果內(nèi)紳帶中,斌當(dāng)時莫識其意,后更尋訪,方知還以遺母。斌以實啟,高宗嗟嘆良久,乃敕所司,自今宴享,孝克前饌,并遣將還,以餉其母,時論美之?!边@段的意思是,南朝末隋朝初的徐孝克曾任國子祭酒、國子監(jiān)博士,后侍奉東宮講《禮》《傳》。徐孝克為人最孝,父喪時幾乎經(jīng)受不了哀痛。侍奉生母陳氏,極盡贍養(yǎng)的義務(wù)。徐孝克經(jīng)常在宮中陪侍皇帝進膳,每次陪侍宴席,也沒見他吃什么食物,可是到席散時,在他坐席前的食品卻少了,高宗詢問中書舍人管斌是怎么回事,管斌因沒有太注意也回答不了。從此管斌便偷偷地留意觀察這件事,看到徐孝克在陪侍皇帝吃飯時,不舍得吃自己席前的食物,趁人不注意就將珍果塞在寬腰帶內(nèi)。管斌當(dāng)時不解他的用意,后來查訪,才知是拿回去給母親食用。管斌據(jù)實向高宗稟報,高宗很受感動,感嘆良久,于是詔令有關(guān)管事人員,以后宴會時,孝克席前食物,全讓他拿回去孝敬母親。當(dāng)時朝野上下都夸贊徐孝克的孝行和皇帝的善解人意。徐孝克生性清廉,并且喜歡接濟他人,因而不免窮困。他家徒四壁,母親患病,想吃粳米粥,也不能經(jīng)常辦到。母親亡故之后,孝克就常吃麥飯,有人送來粳米,他對著粳米悲傷哭泣,終身不再吃粳米。
北宋洛陽耆英會 餐具簡樸
北宋時期也有著一個“洛陽耆英會”。當(dāng)時正好宰相富弼退休在家閑居,于是與文彥博商議,仿照白居易“香山九老會”的形式,也組織一個在洛中退休的官員定期聚會,詩酒唱和。為了保證這個飯局每次都能組起來,司馬光還特地制訂了《會約》,也就是“飯局的九項規(guī)定”:為具務(wù)簡素;朝夕食不過五味,菜果脯醢之類,共不過二十器;逐巡無下酒時,作菜羹不禁。其中這么幾條規(guī)定講的就是:請客時,主菜不得超過5種,至于蜜餞、干果、水果、還是小吃點心,總數(shù)不得超過20碟。乍一看,大大小小20碟的小菜,讓人大吃一驚,這難道不奢靡嗎?事實上,參會的共有十三人,主菜卻不超過五種,也不算多。《會約》體現(xiàn)了司馬光的節(jié)儉美德,對北宋官場的奢靡之風(fēng)是一種自覺抵制。
北宋王安石 嚴(yán)于律己
王安石和蘇軾同朝為官,他們政見不同,其他方面卻有很多相同之處:都是北宋時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在文學(xué)方面也非常有才能。王安石作為改革派,在變法的時候它帶來的效果也非常明顯,比如青苗貸款,免役寬松等等新的政策,為北宋政府國庫充盈了不少。除此之外還盡力使老百姓減輕負(fù)擔(dān)。同時又主張修建完善水利工程,讓農(nóng)業(yè)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在軍事上他也實行一系列新法,改變了過去整個北宋時期兵將分離的一種被動局面。雖然政績突出,但是生活上嚴(yán)于律己。坐在飯桌前,哪個菜離他近他就只吃哪個,沒有喜好之分。有一次一起吃飯,有人看他不停地吃一盤鹿肉絲,以為這是他喜歡的菜。第二次吃飯就特地準(zhǔn)備了這道菜,可是他一筷子也沒有動,而是只顧吃自己面前那一盤。那個人這才知道,原來他不是喜歡鹿肉絲,而只是因為離得近而己。還有一次,他請親戚蕭公子吃飯。餐桌上只有兩塊胡餅和四份切成塊的肉和一份菜湯。蕭公子吃胡餅中間比較薄脆、香甜的部分,而把四邊軟且厚的餅邊都扔在了桌上。王安石看到后,也沒有說什么,起身把蕭公子吃剩下的餅邊拿過來全吃光了。蕭公子見堂堂宰相如此節(jié)儉樸素,羞愧難當(dāng),起身告辭了。
明朝朱元章
四菜一湯,廉潔的榜樣
公元1368年,朱元璋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之后,全國正逢天災(zāi)不斷,各地糧食顆粒不收,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而此時的一些達官貴人們則仍過著奢華的生活。從小出身貧寒的朱元璋深知百姓生活的疾苦,下定決心要對這種奢靡的生活進行整治。一天,正逢朱元璋的夫人馬皇后生日,眾位大臣都捧著厚禮前來祝賀,朱元璋有意擺出粗茶淡飯來宴請賓客。第一道菜是蘿卜,民間有“蘿卜上市,藥鋪關(guān)門”的說法。第二道菜是炒韭菜,韭菜生命力旺盛,四季常青,象征國家的長治久安。第三道菜是青菜,第四道菜是蔥花拌豆腐,外加一碗清湯,朱元璋贊道:“兩碗青菜一樣香,兩袖清風(fēng)喜洋洋;小蔥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潔如日月。”眾人見了都不敢吃,最后朱元璋宣布,眾人今后若宴請賓客,最多只能是四菜一湯,而且必須是素菜,不能大搞宴席,違者重懲?!八牟艘粶北銖膶m廷傳到了民間,成為歷代廉潔的榜樣。
參考資料:《論語集注》、《三國志》、《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