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清怡
摘 ? 要: 秦觀詞具有獨特的淡遠清麗的特點,被詞論家一次次提起。沖淡之風在詞作中多有體現(xiàn)。意象和意境的構建、情與景的關系,章法的交叉錯綜及含蓄的用筆,形成了一種朦朧輕靈之美。在這淡語的背后,是詞人敏銳深微的詞心的體現(xiàn),同時是一種無路可走的虛無的悲哀。
關鍵詞: 秦觀詞 ? 沖淡清麗 ? 情韻兼勝 ? 朦朧虛無
宋末著名詞人張炎在《詞源》中曾說:“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①這是一條很具代表性的評價。秦觀之詞,以悲哀做底色,因此有氣骨,與他坎坷一生的遭際有著直接的關系,在此不多贅述。然而與他同命運的蘇軾與黃庭堅相異,秦觀詞有獨特的淡雅清麗處,平淡而不失韻味,歷久彌香。與他敏銳豐盈的情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謂“情辭相稱”②“情韻兼勝”③。
這種“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的味體現(xiàn)在何處?下面本文將從意境氛圍的構建、情景關系的處理、時空的虛實交錯及輕靈的語言和曲筆的運用方面一一論述。在這些方面,秦詞籠罩在一種朦朧淡遠的虛空之中,但在平靜的外表和婉約的詞句下,卻是無處不在的愁緒。這種朦朧感向前尋得一片虛無,向后指向未知,就像心之所向卻無處尋覓的桃花源,美好只停留在想象世界,尋覓者心中是寄托在虛無希望中的苦澀。
一
秦觀詞中的意象往往以意象群的形式成組出現(xiàn),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很強的可視感,達到畫圖的效果。這種圖畫以寫意畫為主,中國古代寫意畫的特點是運用點染、勾勒等手法還原神韻,力圖營造淡遠的意境,而非筆筆落到實處,將形態(tài)原原本本的再現(xiàn)。且看其著名的《滿庭芳》(山抹微云)開頭兩句“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一個“抹”字,一寫林外之山痕,一寫山間之云跡,交代了山和云的位置和色彩關系,巧妙地借用了繪畫的筆法,宛然一幅橫斷云嶺圖。與其一同構成意境組合的是“天連衰草”,無邊的荒草一直延伸到極遠的天邊,把視線拉遠,不雕琢、不用力,營造了一種極目天涯的意境和情懷。與后文的“煙靄紛紛”又形成了畫面和意境上了統(tǒng)一,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感傷的情調和慘淡的氛圍?!靶标柾?,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同樣是遙遠的空間,點染的筆法,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寫意畫意象群。寫意畫與工筆畫相比更加淡遠,秦詞也是如此,遙遠的意境造成了一種距離感,達到了朦朧的效果,與幽怨的情感融為一體,使愁情更覺綿長不絕,點染之中郁結著作者深切的情思。夕陽西下,鳥雀歸巢,自己的歸宿又向何處?
少游詞中的意象選擇也是別有用心,落花、流水、斜陽、霧靄、煙云是常用的意象,都具有易逝的特點,然而卻無力抵抗時間的流逝,暗含對于時光的流逝的無奈和往昔的懷念,這與秦觀大量懷舊詞的情感內容一致。在官場上,他曾經(jīng)有過一小段的春風得意,然而卻是曇花一現(xiàn),終其一生的只有無盡的流亡生涯。落花又常常是暮春的代表意象,詞中的一部分時令是設在暮春時節(jié),如“落紅鋪徑水平池”(《畫堂春》)、“回首落英無限”(《如夢令》)、“流水落花無問處”(《蝶戀花》)。傷春的同時回憶過往,是一種生命的無力感。霧靄和煙云還具有縹緲虛幻的特點,形成一種煙水迷離的意境,好像曾經(jīng)的美好往事可望而不可即,與憶舊的迷離氛圍一致。如“后會不知何處是,煙浪遠,暮云重”(《江城子》)、“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shù),亂紅如雨”(《點絳唇》)。這些意象選擇的背后透露出秦觀的生命意識,然而傷情至深卻不沉重,他把無盡的愁緒化為落花流水涓涓流出,似有似無卻綿綿不絕。故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評曰“少游詞最深厚、最沉著”④,馮煦《蒿庵論詞》言:“故所為詞,寄慨身世,閑雅有情思,酒邊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亂,悄乎得《小雅》之遺。”⑤
二
由這些意象構成的幽微意境往往和作者的情感有著呼應的對照關系,秦觀詞中的景往往都是一種“有我之境”⑥,是詞人詞心的鮮明體現(xiàn)?!肮胖畟娜恕雹莸那赜^,無論看什么景色都著上了傷心的色彩?!段男牡颀垺の锷分芯陀小拔锷畡?,心亦搖焉”⑦。四季景物的變化,使詞人有所觸動。他的《踏莎行》中“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處于遷客途中的詞人,獨處孤館,春寒料峭,眼前是夕陽西沉之景,耳畔充斥著杜鵑啼血的哀鳴,勾起無邊的鄉(xiāng)愁,怎能不令人倍感凄愴?詞人用了“可堪”“閉”兩個主觀性很強的詞語進行強調,聲情凄厲、感人肺腑。王國維感嘆:“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yōu)槠鄥栆?。”?/p>
在情與景的關系處理中,秦觀堪稱大師。他善于運用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緣景生情等不同的手法,使情與景自然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對于情景關系的處理不是一種人為手法的運用,而是來源于內心的自然不自禁的情感發(fā)出。秦少游《八六子》詞云“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細雨籠晴!正消凝,黃鸝又啼數(shù)聲?!痹趹讶说纳钋谐類炛?,眼前無情的景物變得有情,這飛花和殘雨,似乎跟他過不去,故意作弄晚晴,撩人愁緒。觀此凄迷之景,聽此擾心之聲,離人當此,情何以堪。又如《滿庭芳》(碧水驚秋)中以景語始,以景語終,使得愁情委婉深至,不顯得發(fā)露?!氨趟@秋,黃云凝暮,敗葉零亂空階?!薄靶痹抡张腔病薄帮L搖翠竹,疑是故人來?!毖矍爸霸谒监l(xiāng)的愁緒之下顯得處處驚心,使得愁情因了景物的觸發(fā)更深一層。
《踏莎行》中更是運用了因情造景的方式,更加體現(xiàn)秦觀的“情韻兼勝”和深微的情感感受力,也就是“詞心”⑤。起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便是詩人因自己的黯淡心境而造出的虛幻之景。為何說是虛幻之景呢?由下兩句“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可以知道作者處在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之中,不可能看到外面的景物。且下句中是“斜陽暮”,而上一句則是月夜,時間上明顯不符合邏輯。所以首句的景象完全是詞人心中的臆想。在詞人構想的環(huán)境中,樓臺被煙霧籠罩,渡口也無處尋覓,完全處在一種迷失之中,“失”和“迷”是詞人心中的迷失,理想的迷失。作者尋找的是什么?詞中告訴我們是“桃源”,桃源是一種理想之中的幻境,本身即虛無,可以說作者想要尋找的目的本身也是一個虛無的存在。最后將進行更詳細的論述。在這里,作者通過因情造景的方式,構建出一種凄迷朦朧的意境,表現(xiàn)心中的陰影和迷失的狀態(tài),抒發(fā)出一個屢遭貶謫的失意者的悵惘之情和對前途的迷茫之感。
在秦詞的很多篇目中,作者都是以景結情,將視野和情緒引向一個邈遠之境,仿佛最后的一個遠鏡頭的收尾,達到情思延長、余味無窮的效果。如“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踏莎行》),“憑欄久,金波漸轉,白露點蒼苔”(《滿庭芳》),“傷情處,高樓望斷,燈火已黃昏”(《滿庭芳》),“憑欄久,疏煙淡日,寂寞下蕪城”(《滿庭芳》),秦觀詞的結句忘卻憂愁和痛苦而得一剎那的解脫,故清黃蘇評秦觀詞曰:“意亦曲而能達,結句清遠?!雹噻R頭的拉遠,達到了淡入淡出的效果,將前面的愁情在時間和空間上淡化,造成一種隔離感和朦朧感。劉熙載論詞,謂詞要“空諸所有”(清),而“包諸所有”(厚)⑨,秦觀的至情是厚,而淡遠的意境是清。
也有以景結情中的情停留在狹小的意境之中的,仍不失清麗溫婉之韻味?!朵较场返慕Y句“寶簾閑掛小銀鉤”便有畫龍點睛之效。在輕輕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中,抒情主人公百無聊賴,作者不直接寫其形態(tài),而是通過氣氛的渲染和環(huán)境的烘托表達人物的心緒。最后一句寫的是屋內的陳設,成為一種穩(wěn)定和平衡的狀態(tài),變搖曳為穩(wěn)定。寫的是簾櫳自掛,閑逸恬靜?!伴e”和“小”又融入了感情,將人物感情隱于這一靜景之中,境界雖小卻嫻雅至極,情韻悠長。俞陛云道:“結句清婉,乃少游本色。”⑩
秦詞情景交煉的寫法,在層層鋪敘中融入強烈的情感,又含蓄深微,不顯得發(fā)露,構成了“情韻兼勝”的風格。正是“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
三
沖淡清麗和朦朧美的特點在章法上可以用“交叉錯綜”形容。在時空關系、虛實結合和夢境的運用上無不體現(xiàn),對后來的周邦彥和吳文英產(chǎn)生了影響。袁行霈在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評吳文英曰:“進一步打破時空變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時空的情事、場景濃縮統(tǒng)攝于同一畫面內;或者將實有的情事與虛幻的情境錯綜疊映,使意境撲朔迷離?!痹谇赜^的詞作中,懷舊詞占很大比重,并且懷舊通常與現(xiàn)實相對比而存在,是立足于現(xiàn)實的懷舊,因而這種對比中凄涼的心境更深一層?!锻3薄分校?/p>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游,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
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這首詞的時間以今--昔--今的順序,時空錯雜。其中憶昔是全篇的重點,貫穿上下兩部分。春天又到,作者故地重游,當年的西苑夜飲和熱鬧的景象如在昨日。仕途坎坷,短暫的風光剎那即逝,元祐七年的西池賜宴成為心中久久的回憶。正是在同樣美好的春光里,作者再度回憶起當日的愉悅心情。但是,回憶越是熱鬧歡樂現(xiàn)實愈加冷清凄涼。在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作者不由得感嘆“是事堪嗟”。在《滿庭芳》中則是“十年夢,屈指堪驚”。這一“驚”就使作者陷入了更深的灰暗和凄楚之中,以今昔之殊而抒盛衰之感。
再如《臨江仙》:
髻子偎人嬌不整,眼兒失睡微重。尋思模樣早心松。斷腸攜手,何事太匆匆。
不忍殘紅猶在臂,翻疑夢里相逢。遙憐南埭上孤蓬。夕陽流水,紅滿淚痕中。
與上面一首恰好相反,這首詞是以回憶--現(xiàn)在--回憶的順序進行敘述,以對妻子的懷念這一“情”為貫穿全詞的線索。情深之至,甚至混淆了現(xiàn)實與夢境?!镑僮淤巳恕绷粝碌摹皻埣t在臂”使詞人產(chǎn)生了幻境,顧不得自己的相思之苦,卻憐惜對方,可謂癡情之至。于昔景中見今情,于今情中含昔意。一派真摯的相思之情貫穿今昔,氣脈貫通。虛實之間,恍然如夢,時空交織,起伏委婉。故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引董士錫語:“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終不能到?!?/p>
四
秦觀的語言是其韻味來源的重要方面,其用筆輕靈,空際盤旋,不著重筆。常常以淡語和曲筆抒情,隱去正意,將情緒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顯得含蓄委婉。周濟在《宋四家詞選·序論》中曾言:“少游最和婉醇正?!庇衷疲骸吧儆我庠诤睿缁ǔ跆?,故少重筆?!?/p>
如《畫堂春》一詞中: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撚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整首詞中表達的那種傷春的無名的愁緒,籠罩在淡煙似的氛圍之中,全不用重筆。寫落紅,只是“鋪徑”,水是“平池”而雨是“霏霏”的小雨,傷春之情只是“無奈”“憔悴”就不再深入,不再描寫暮春慘淡的姿態(tài)。沒有斷腸長恨的呼號,憔悴之中仍有含斂的意致。這便構成了秦詞的一種含蓄之美。下闕由景及人,但描寫的人物始終沒有正面出場,只是描寫其輕微的動作和凝立的姿態(tài),表達一種極幽微的哀感?!笆謸踊ㄖΑ庇帧胺呕o語”,這兩個簡單的動作,自然無意識,卻顯露出內心深處敏銳深微的感動,惜春之情寓于其中。這種不可捉摸的愁緒正是由“觸目琳瑯”的文字中絲絲縷縷地延伸出來的。
秦觀好用曲筆抒情,使深厚的情感淡去幾分,感情不那么深重。有時甚至隱去正意,含情不露,讓讀者自行揣摩和填補?!队菝廊恕分小傍x鴦驚起不無愁,柳外一雙飛去卻回頭”,作者不直接回答上文的兩個疑問,而是以意境作為回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情感便顯得含蓄深微了很多?!赌细枳印分械慕Y句亦是如此:“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痹诜謩e的離愁過后,結尾呈現(xiàn)的這一清麗的畫面雖隱隱透出即將啟程的急促感,有著某種旅程的新鮮感,使得原本離愁傷感淡化,感情并不深重。
然而秦觀的詞雖體制淡雅,卻氣骨不衰,曰“清而有骨”⑦。這種“骨”體現(xiàn)為感情的力度和情感的支撐,在語言上主要從煉字體現(xiàn)出來。以《臧字木蘭花》為例: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幾乎每一句的前兩個字都對感情定了強調,“獨自”“斷盡”“長”“任是”“過盡”“字字愁”,使情感從時間到分量程度都一步步地加深,又不顯得那么深重,因是運用了借物喻情的側面抒發(fā)。“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就近取喻,盤香的形狀就好像是九曲的回腸,想見情思如何,就像小篆香,一段段地斷盡?!皵啾M”二字加重了情緒,突出了抒情主人公柔腸寸斷,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強烈情感。有了“情”的骨,秦觀的清麗之詞方有了支撐。
五
馮煦《蒿庵詞論》評曰:“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雹菰~人深重的愁緒被掩蓋在了平靜的外表和婉約的詞句下。以一種朦朧的姿態(tài),與現(xiàn)實和讀者隔開一段距離。這種朦朧之感,體現(xiàn)在意境的邈遠、時空的間隔、語言的淡雅和用筆的清淡上,是一種與“實”相對的“虛”。這種虛無的傾向又與詞人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與善感的詞心密切相關,政治上的一再打擊使秦觀幾乎失去了斗志,然而天生多情的性格又使他苦苦不能放下,常常為物觸動,勾起對往昔的回憶和感傷。他不得不尋覓心中的“桃花源”,他無法完全放下,放棄目標;但是在政治的漩渦中又無法脫身,目標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他選擇了“桃源”這個寄托意象,形成一種對虛無目標的尋覓,因此必然會一次次地卻經(jīng)歷夢醒之后的失落與迷惘,遭遇希望之后更深的絕望。
《點絳唇》就是其中出色的代表: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shù)。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全詞沒有用力的痕跡,寫景敘事皆是平言淡語,形成完整的清空意境。然而細讀卻有無盡的苦澀。首兩句好似一個“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世外桃源,但是“塵緣相誤”一句讀來卻驚心,為何塵緣相誤?作者沒有明說,是蘊藉的詞風的表現(xiàn)。但結合屢遭謫遷的仕途經(jīng)歷可以推斷出是名韁利鎖的困擾。在另一首《水龍吟》中作者曾言:“名韁利鎖,天還知道,和天也瘦?!本o接著,眼前的景物轉向凄涼,詞境急轉直下,茫茫煙水、暮色西沉、崇山無數(shù)。風乍起時“亂紅如雨”。意欲歸去,然而結果竟是“不記來時路”。似乎是輕描淡寫的一句卻曲折地蘊藏了深沉的情蘊,反映了備受壓抑而不能自解的作者,尋覓精神家園不成卻迷失的痛苦,暗含著夢破之后無路可走的深深悲愁。
《踏莎行》中的“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亦是如此。尋覓桃源不得,是一種精神家園的迷失。
“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的“味”來源于詞人深切易感的詞心,在其詞作中表現(xiàn)為清麗平淡背后的苦澀情意。這種情感經(jīng)過意象、景物、章法、語言等的重重包裹,達到朦朧的效果。這種“虛”的朦朧感又與詞人的理想目的迷失相對應,實際上蘊含著一種更深層次的悲哀。
注釋:
①[宋]張炎.詞源[M].北京:中華書局,1991.
②[清]朱彝尊,汪森.詞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③[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④[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⑤[清]馮煦.介存齋論詞雜著·復堂論詞·蒿庵論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⑥[清]王國維.人間詞話[M].墻峻峰,注析.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
⑦[南朝梁]劉勰著.文心雕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⑧徐培均.導讀[M]//秦觀.秦觀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⑨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⑩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袁行霈,主編.莫礪鋒,黃天驥卷主編.中國文學史:第3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清]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M].顧學頡,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A].詞話叢編[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趙尊岳.填詞叢話[G]//詞學:第3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參考文獻:
[1]秦觀,徐培均.淮海居士長短句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秦觀詩詞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
[3][宋]秦觀.秦觀詞新釋輯評[M].徐培均,羅立剛,編著.北京:中國書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