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洪汪寶
本題是筆者所在學校2020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的第16題,處于填空題壓軸的位置,是一道典型的最值問題.主要考查直線與拋物線的位置關(guān)系、平面向量的數(shù)量積、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等多個知識點,考查數(shù)形結(jié)合思想、函數(shù)與方程思想、化歸與轉(zhuǎn)化思想等多種數(shù)學思想方法.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運算求解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題滿分5分,但筆者所在班級(理科班)的均分只有1.56分,難度系數(shù)為0.312,與預期有差距.因為本題題干簡潔,題意清楚,目標明確,起點比較低,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動筆計算,但深入較難,對學生的能力要求逐漸提升,在試題分析過程中,不少學生也反映沒有發(fā)現(xiàn)直線AB過定點導致計算進行不下去.下面給出本題的求解過程,對其解法進行探究,并在此基礎(chǔ)上將問題一般化,進行拓展探究,發(fā)現(xiàn)圓錐曲線中一系列的結(jié)論.
1.解法探究
1.1先證直線AB過定點
讀完題,弄清題意,聯(lián)想到一道課本中的習題: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A版高中數(shù)學教科書選修2-1第73頁習題2.4A組第6題(圖略):直線y=x-2與拋物線y2=2x相交于A,B兩點,求證:OA⊥OB.
本題的逆命題可表達為:不過原點O的直線l與拋物線y2=2x相交于A,B兩點,若OA⊥OB,則直線l過定點(2,0).經(jīng)過驗證該命題也是真命題,在此基礎(chǔ)上,還可以得到一般的結(jié)論:
結(jié)論1:直線l與拋物線C:y2=2px(p>0)交于異于原點O的兩點A,B,OA⊥OB?直線l過定點(2p,0).
如果知道上述結(jié)論,我們必然想到本題中的直線AB是否過定點呢?下面完成其推導過程.
根據(jù)條件可設(shè)AB:x=my+n,A(x1,y1),B(x2,y2),
(y1+1)(y2+1)[(y1-1)(y2-1)+1]=0,
因為(y1+1)(y2+1)≠0,則(y1-1)(y2-1)+1=0,
展開整理得y1y2-(y1+y2)+2=0.(*)
1.2求點到直線距離的最大值
兩邊平方,并整理得到關(guān)于m的方程(d2-4)m2+4m+d2-1=0,方程有實根.
當d>0且d≠2時,其判別式Δ=16-4(d2-4)(d2-1)≥0,
解法3:同解法2
點評:解決平面解析幾何的最值問題通常有兩種策略:一種利用幾何性質(zhì),另一種利用代數(shù)方法.解法1直接利用幾何性質(zhì),簡單快捷;解法2、解法3與解法4都是先利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出距離的函數(shù)表達式,在此基礎(chǔ)上轉(zhuǎn)化為求函數(shù)的最值問題.解法2利用了判別式,解法3利用了均值不等式,解法4利用了柯西不等式.相比較而言,本題利用幾何性質(zhì)求最值效果更好.
2.結(jié)論探究
由上面的求解過程,特別是求證直線過定點的過程,將問題一般化,于是得到下面的結(jié)論:
結(jié)論2:已知拋物線C:y2=2px(p>0)上一點M(x0,y0),直線l與拋物線C交于異于點M的兩點A,B,若MA⊥MB,則直線l過定點(x0+2p,-y0).
證明:設(shè)AB:x=my+n,A(x1,y1),B(x2,y2),
=(x1-x0)(x2-x0)+(y1-y0)(y2-y0)
因為(y1-y0)(y2-y0)≠0,則(y1+y0)(y2+y0)+4p2=0,
根據(jù)韋達定理得y1+y2=2pm,y1y2=-2pn,代入(1),得my0-n+x0+2p=0,
所以直線AB過定點P(x0+2p,-y0).
那么其逆命題成立嗎?很容易得到以下結(jié)論:
結(jié)論3:已知拋物線C:y2=2px(p>0)上一點M(x0,y0),過定點(x0+2p,-y0)的直線l與拋物線C交于異于點M的兩點A,B,則MA⊥MB.
拋物線有這種性質(zhì),那么橢圓呢?先從特殊情況出發(fā),得到:
將點M的位置一般化,于是得到:
不妨設(shè)直線l:y=kx+m,A(x1,y1),B(x2,y2),
展開整理得(k2+1)x1x2+(km-kt-s)(x1+x2)+m2+s2+t2-2mt=0,
將(2)代入上式,
得(k2+1)(a2m2-a2b2)+(km-kt-s)(-2a2km)+(m2+s2+t2-2mt)(a2k2+b2)=0,
展開整理得(a2-b2)s2k2+2a2skm+(a2+b2)m2-2b2tm+(b2-a2)t2=0,
對其因式分解得(sk+m-t)[(a2-b2)sk+(a2+b2)m+(a2-b2)t]=0,
因為直線l不過定點(s,t),則sk+m-t≠0,
于是(a2-b2)sk+(a2+b2)m+(a2-b2)t=0,
研究完橢圓,雙曲線是否有類似的性質(zhì)呢?于是得到:
不妨設(shè)直線l:y=kx+m,A(x1,y1),B(x2,y2),
將(3)代入上式,
得(k2+1)(-a2m2-a2b2)+2a2km(km-kt-s)+(m2+s2+t2-2mt)(b2-a2k2)=0,
展開整理得(a2+b2)s2k2+2a2skm+(a2-b2)m2+2b2tm-(b2+a2)t2=0,對其因式分解得(sk+m-t)[(a2+b2)sk+(a2-b2)m+(a2+b2)t]=0,
因直線l不過定點(s,t),則sk+m-t≠0,
于是(a2+b2)sk+(a2-b2)m+(a2+b2)t=0,
3.教學反思
高三學生的復習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如何提高每節(jié)課的復習效率是每一位高三教師必須面臨和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3.1重視教材中的例題、習題
高考命題立足于教材,不少試題直接來源于教材中的例題和習題,但不少師生并不重視教材的再利用,把教材丟到一邊,都是以復習用書為主,先簡單回顧知識點,接著就是講解試題和練習.長此以往,學生必然對復習失去新鮮感,導致復習效率不高.高三的復習過程中,教材中的典型例題、習題,實際上就是“題根”,教師要充分挖掘其隱含的應用價值,引導學生回歸教材,讓學生體會到“書中自有黃金屋”.
3.2引導學生學會制定解決問題的路線圖
本題的求解主要分兩步,先根據(jù)數(shù)量積為0得到直線過定點的結(jié)論,再利用幾何法或代數(shù)法求距離的最大值.其中第一步求得直線過定點是關(guān)鍵,在求解過程中注意聯(lián)想特殊情況,即結(jié)論1,再進行類比,將數(shù)量積坐標化,得到直線過定點的結(jié)論.所以在遇見復雜問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將其轉(zhuǎn)化為簡單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路線圖.從簡單問題出發(fā),相當于從“低處”著手,從“易處”著手,從“小處”著手,這樣一來,試題起點就比較低,難度就不大,考查的知識點也較少,學生就能解決,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愉悅,增加學習的信心.教師在此基礎(chǔ)上再開展變式教學,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引深引難,立意越來越高遠,試題難度逐漸加大,所運用的知識點和思想方法越來越多,題型越來越豐富,于“潤物無聲”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真正提高高三復習課的效率.
3.3試卷講評要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