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本“微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是學校實施拓展性課程的重要舉措。筆者所在學校在初中社會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實施中進行不斷地實踐與探索,提出了拓寬校本資源開發(fā)設計視角、創(chuàng)新校本“微教課”開發(fā)、優(yōu)化校本“微課程”實施、強化校本資源的課堂融合、校本資源與校外資源融合等實施策略,并就校本“微課程”如何突破提升與課程資源的智慧教育要求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拓展性課程;“微教材”“微課程”;校本資源開發(fā)融合
2015年9月,為指導學校做好拓展性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工作,省教育廳發(fā)布了《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建設義務教育拓展性課程的指導意見》。該意見要求教師在體現(xiàn)義務教育基礎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礎上,強化選擇性教育思想,進一步完善校本課程體系,加強學校課程建設等要求。在此背景下,在區(qū)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的引領下,初中各校歷史與社會教研組充分利用學校特色資源開發(fā)與實施校本拓展性課程。筆者所在學校是典型的鄉(xiāng)村學校,歷史與社會教研組結合地方課程資源和學校辦學特色,在校本“微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中不斷實踐與探索,摸索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 拓寬校本資源開發(fā)視角
從資源開發(fā)與設計視角兩個方面進行探索,具體如下表所示。
表1?某某學校歷史與社會校本資源開發(fā)視角匯總表
資源開發(fā)設計視角
教師資源充分發(fā)揮好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競賽、專家講座、90學時集中培訓、計算機工程提升培訓、集體備課等,不斷發(fā)揮教師個體和集體資源力量,突破傳統(tǒng)理念束縛、改革教育教學模式。
學生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社會閱歷、知識經驗、認知基礎,激發(fā)實踐能力、艱苦奮斗精神,積極參與學習及各種拓展活動,并記錄存檔。
獨特的地理位置資源學校位于北緯30°、東經120°,有其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發(fā)掘“經緯文化”。
鄉(xiāng)土宗祠文化資源如:蔣家村的族文化與建筑。
校友資源如:全國著名作家麥家、本區(qū)作家方格子、本區(qū)文化名人蔣金樂等。
二、 發(fā)掘學校特色文化資源——“經緯文化”開發(fā)“微教材”
學校位于北緯30°、東經120°,有其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學校積極發(fā)掘這一優(yōu)勢,形成特色資源“經緯文化”。挖掘校本特色資源而展開的拓展性課程充分體現(xiàn)了學校的特色性,讓學校有了校本課程、特色課程建設的空間,為此進行了校本資源的“多元化微教材”開發(fā)。
在學校食堂后面建設了拓展課程實踐基地“經緯園”,編撰《經緯園》校本“微教材”,包括“經緯知識類”“當?shù)厝宋念悺薄皩W校規(guī)范類”三方面,促進課程多樣化、教學內容多元化。
“經緯園”拓展課程實踐基地
文化建設特色項目申報
三、 創(chuàng)新校本“微課程”實施路徑——“經緯園”課程為例
(一)重實踐:建立“經緯園”實踐基地
本著積極開發(fā)、開設拓展性課程,為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提供可能性的理念,“經緯園”實踐基地的初步設計:花卉移植、綠化維護、手工制作、農藥檢測、地質勘探等實踐。
已開發(fā)實踐的內容:以種植中草藥為主,以地栽和盆栽相結合。地栽:各班分到一塊地,種植三葉青。盆栽:白術、鐵皮楓斗、滴水珠等。班主任陪同指導、學生全程參與種植過程,包括除草、澆水、施肥、剪枝、記錄、收獲等。如今“經緯園”實踐基地的開發(fā)實踐已初顯成效。
(二)重目標:“微課程”形式與生成性目標相統(tǒng)一
為使校本“微教材”能穩(wěn)步實施,校本“微課程”相應啟動,組織多樣的科普活動、拓展訓練和公益性勞動,與校本資源的生成性目標無縫對接并融合在一起?!拔⒄n程”旨在通過勞動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真正親近自然、探究自然、體驗生活、了解社會、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團結協(xié)作、關愛及服務社會的能力,并為學生的多元發(fā)展創(chuàng)造基礎條件。
(三)重評價:“微課程”實施過程與評價體系相統(tǒng)一
學校著手對“微課程”的實施過程進行過程評價和階段評價。一方面全校開展了“經緯園”勞動實踐課程——花卉種植培訓,特意邀請了“如意”鮮花經理到現(xiàn)場作盆栽培訓指導、介紹各種花卉的名稱、習性、種植要求等,還種植三葉草、向日葵、五月豆、白瓜、西瓜等農作物的活動……
學校制訂了《“經緯園”勞動實踐課程評價方案》,對班主任管理、學生實踐過程、班級實踐成果進行評價。如對三葉草中草藥的生長情況、出苗率、向日葵移植后的成活率、花卉、瓜果的生長情況及成果展示,做好勞動觀察,寫好實踐感悟和勞動實踐手冊。暑期向日葵收獲活動:采摘花盤、取出葵花籽、抬來風車、倒入葵花籽、搖動扶手、飽滿籽粒與空殼籽粒分家成功!曬干葵花籽后,打算一部分作為種子,開學后交給各班再次種植,另一部分炒著吃,讓學生體會豐收的喜悅。
四、 整合三級課程資源及綜合實踐活動
(一)與歷史與社會學科國家課程有機整合
(二)與地方課程及綜合實踐活動有機整合
1. 目標設定
把社會學科與地方課程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機整合,凸顯“核心素養(yǎng)”新主題。在如今信息科技日益發(fā)達的時代,學生實踐機會減少,創(chuàng)新意識淡薄,勞動教育被弱化,進而淡化甚至忽視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改觀這一現(xiàn)狀并順應“核心素養(yǎng)時代”的潮流,加上學校的歷史傳承、底蘊積淀、地域影響等一系列因素,為“經緯園”拓展課程的付諸實施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人文背景和文化條件,有利于目標的設定。
學校坐落在著名的北緯30度、東經120度經緯線交點附近,直線距離僅200米,因此以這個寶貴的經緯交點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以經緯文化為特色的校本拓展課程學習。同時學校又是一座寄宿制學校,學生在校時間長,寓教于樂尤其重要,通過校本拓展課勞動教育等實踐活動的開展,營造積極向上、立德樹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愉快學習、幸福成長的氛圍,著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學習生活習慣、個人修養(yǎng)、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fā)展的目標。
2. 課前布置
以《站在經緯點上眺望家鄉(xiāng)》為題,探訪本地人文歷史、古跡、祠堂、名家故居。課前把成員分成若干個小組,布置任務后分組探訪、收集、準備相關資料,具體題目自擬,課堂展示小組成就。
3. 小組展示
(1)宗祠文化: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也是族人們商議族內重要事務的場所。每個祠堂一姓一祠,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因為它是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征。蔣家村的祠堂里掛滿了著名文人題寫的楹聯(lián)和匾額,高大的廳堂、精致的雕飾、上等的數(shù)以千計的木料,所有木料銜接部位都不用現(xiàn)代鐵釘,全部用木榫連接,其高難度的建筑技術和祠堂文化令人嘆為觀止。
(2)定邦臺門:定邦臺門,全木結構老房子,像老北京四合院,中間是露天的天井,形成半封閉院落的格局。建筑做工講究,門窗上都是精細的各式鏤空花紋,廳中間分立著四根柱子,柱子上方鑲嵌著“牛腿”,“牛腿”上是精雕細琢的、有著千姿百態(tài)、寓意吉祥的人物和各式圖案,還有雀替、磚雕、石雕等,工藝高超,精美絕倫。讓大家更直觀地理解巧奪天工、精益求精、敬業(yè)精業(yè)的“工匠精神”。大家還慕名參觀了麥家舊居,有古舊的家具、石臼、石板、柱礎,還有古色古香的書桌、板凳。
4. 評價實踐作業(yè)
各小組的宗祠文化、定邦臺門、名人故居為代表的探訪成果進行課堂展示,從不同的角度補充、豐富和完善了學?!敖浘曃幕?shù)厝宋念悺钡膬热荨?/p>
在對學生實踐作業(yè)給予充分肯定的基礎上,老師進行適當?shù)脑u價反饋、鼓勵和肯定,從而激發(fā)學生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五、 巧用學生家長校友資源
除了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還可以也應該突破校園范圍,延伸到社會中去。盡可能地挖掘社會資源,包括家庭、家族、政府、社會、專業(yè)人員和機構等,并拓寬其使用范圍,使之實際效果最大化。
(一)巧用學生家長資源
每位學生和家長都是一個個鮮活的課程資源,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家族史,而且都與國家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連。有些姓氏的家族修有家譜,甚至有些村莊實力強大的姓氏,還在所在的村莊建有相應的祠堂,如:觃口村的盛家祠堂、李家祠堂、蔣家村的蔣家祠堂……這些都是豐富的課程資源。
1. 家庭資源
如針對《歷史與社會》中的PRED問題展開的拓展性課程:教師聯(lián)絡家長資源與學生一起合作展開了“大手牽小手,攜手剿滅劣五類水”的拓展活動。學生懂得了水是生命之源,全社會都應該從我做起,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還挖掘了退休教師資源和學生一對一共植“育苗樹”拓展活動,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資源、保護資源,從身邊小事做起,人人為之的責任意識。
2. 家族資源
充分利用家族資源的拓展性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蔣家村文化禮堂;聽蔣金樂老師講蔣家村的故事;參觀蔣家村祠堂、老臺門、參觀名人舊居等一系列拓展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社會關愛、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目標。
(二)巧用校友名人資源
每個地方都有當?shù)氐拿颐?,融合名家名人效應,嘗試開設選擇性學習課程。如本地名人麥家,初中就讀于學校?,F(xiàn)任浙江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當代著名小說家、編劇。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解密》《風聲》《刀尖》,電視劇《暗算》《風語》,電影《風聲》《聽風者》等作品多次獲獎。全校更是學習麥家愛讀書的精神,還把麥家的“讀書就是回家”作為本校的辦學理念,還因此開展了“讀書就是回家”公開課和對該理念個性解讀的征文活動等一系列全校性活動。
又如邀請另一校友名人方格子來校做精彩講座。其作品曾兩度入選中國小說協(xié)會短篇小說排行榜,獲《小說選刊》全國短篇小說獎,作品多次入選年度選本,并被推介到瑞士、英國、希臘等。出版中篇小說《錦衣玉食的生活》;長篇報告文學《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長篇童話《月亮上的媽媽》等。方老師來校后向學校贈送了她個人的一些書籍,分享了自己在中學期間如何接觸文學作品以及寶貴的文學寫作經驗。此外還為在座的“春暖花開”文學社社員們做了一場以《紅樓夢》為例如何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的精彩報告,引發(fā)學生們不小的共鳴。
就這樣,在滿足基礎性的普通教育前提下,融合當?shù)氐拿诵?,嘗試著開設選擇性學習課程,努力為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發(fā)展提供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浙教基〔2015〕36號.
[2]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建設義務教育拓展性課程的指導意見.
[3]周仁富,王樂平.史地長廊[M].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安根,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富陽區(qū)大源鎮(zhèn)育才學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