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華
南昌市第三醫(yī)院CT/MRI室 (江西南昌 330009)
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屬于一種胰腺腫瘤,其多發(fā)于胰腺導管上皮,臨床上較為少見。該病腫瘤組織多于導管上皮局限性生長,但若隨主胰管或分支胰管生長,易導致主胰管或分支胰管進行性擴張,累及其他正常組織,因此,盡早診斷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并明確其性質對制定治療方案至關重要[1]。動態(tài)增強多層螺旋CT(multipl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是目前臨床判斷腫瘤疾病的最常用手段,具有薄層分辨力高、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可清晰顯示病灶情況[2]。但臨床對其診斷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的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MSCT診斷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良惡性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3例疑似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男67例,女16例;年48~79歲,平均(63.27±3.46)歲;其中體檢查出43例,腹部不適40例。所有患者均行MSCT、穿刺活檢或手術病理診斷。本研究已經南昌市第三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經超聲提示胰腺存在可疑囊腫,胰管存在擴張表現;知情本研究,且自愿簽署同意書;無精神異常,無交流障礙。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合并中樞系統(tǒng)疾?。缓喜⒚庖呦到y(tǒng)疾??;對造影劑過敏。
應用荷蘭飛利浦公司生產的Brilliance 256層螺旋CT進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囑咐患者于掃描前8~12 h禁食,并于掃描開始前口服800~1 000 ml溫開水,促使腸道充盈,且對其進行呼吸訓練,避免大幅呼吸影響診斷結果;將掃描電壓設定為120 kV,電流設定為90~160 mAs,螺距設定為0.983~1.0,層厚設定為0.60~1.25 mm,重建層厚、重建間隔設定為5 mm;待平掃結束后,采用高壓注射器于患者肘部靜脈注入1.5~2.0 ml/kg碘海醇對比劑,注入速率為2.5~3.0 ml/s;觀察對比劑于動脈期(20~30 s)、靜脈期(50~60 s)、平衡期(120~180 s)走向及變化,掃描范圍于膈頂至髂棘水平;靜脈掃描期采用曲面重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多平面重組(multiple planarreconstruction,MPR)重建圖像,根據主胰管走行手繪曲線,曲面重組圖像從左上至右下獲取。
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惡性判斷標準:圖像中存在壁結節(jié),主胰管直徑>10 mm,分隔厚度>2 mm,病灶內部存在鈣化表現,侵犯周圍血管,胰周淋巴結呈增大表現,轉移病灶及分支胰管型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病灶直徑>30 mm。所有圖像均由2名資深影像科醫(yī)師依據良惡性判斷標準進行獨立檢閱,存在疑義圖像需經探討后得出最終結果。診斷結束后,行穿刺活檢或手術病理診斷,并將其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分析MSCT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及影像學特點。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選83例患者,51例行穿刺活檢診斷,32例行手術病理診斷。經穿刺活檢或手術病理診斷得知,57例為惡性,占68.67%;26例為良性,占31.23%。
以穿刺活檢或手術病理診斷為金標準,MSCT診斷靈敏度為96.49%(55/57),特異度為88.46%(23/26),準確度為93.98%(78/83),見表1。
表1.MSCT診斷與穿刺活檢或多手術病理診斷結果對比(例)
MSCT圖像中,主胰管型可見主胰管呈擴張狀,胰腺組織存在萎縮表現;分支胰管型可見胰腺內部可見單囊、多囊性腫塊陰影,且可見分隔,病灶壁呈輕度強化;混合型可見胰腺頭部存在多房性、囊性腫塊,主胰管呈擴張狀;乳頭狀癌可見主胰管呈擴張狀,且連接囊性腫塊,主胰管內部存在強化結節(jié),結節(jié)呈不規(guī)則匍匐狀生長。
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是中老年群體多發(fā)疾病,其好發(fā)于胰腺導管上皮,易導致主胰管、分支胰管出現囊性病變[3]。該病病情隱匿,發(fā)展緩慢,無顯著臨床特征,絕大部分患者多于體檢時發(fā)現,但其長期發(fā)展易引發(fā)胰腺炎,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明確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良惡性對臨床診治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MSCT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96.49%、88.46%、93.98%,表明MSCT具有較高診斷價值。MSCT具有較高薄層圖像分辨力,其橫軸位可將胰管擴張程度與囊性病變良好顯示,進而利于觀察胰腺導管、腔內壁結節(jié)等情況,且其可顯示十二指腸乳頭增大表現,進而判斷胰周脂肪于胰腺炎發(fā)生過程中表現。增強掃描期間,囊性病變、強化程度、胰腺與四周關系及軟組織密度,均可清晰顯示,進而利于判斷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良惡性[4-5]。CPR是MSCT后期處理技術,其可于1幀圖像中展現主胰管結構,且可顯示主胰管與囊性病變交通情況,同時有研究顯示,CPR展示效果等同于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故其具有良好診斷價值[6]。此外,MSCT診斷具有操作簡單、可重復進行等優(yōu)勢,操作期間僅需指導患者屏氣,故患者接受度高,利于基層醫(yī)院推廣。
本研究的入選樣本量較少,且未與其他影像學診斷方式進行對比,故診斷結果存在一定局限。臨床需增加樣本量研究,進一步探討MSCT的應用效果,旨在為臨床鑒別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良惡性提供依據和方法。
綜上所述,MSCT診斷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有良好診斷價值,可有效鑒別其良惡性,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