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淼
摘要:“道可道非常道”作為《老子》開篇第一言,含義頗豐,總領全文,總結為三:其一,“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言說的道,不是常道”。闡釋了唯物辯證法的本質——一維度語言與多維度物質間的矛盾;其二,“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也不可,這就是“常道”,以“有”“無”名“道可”與“道非”,指出“同出異名”而源于“道”,概括“道”之“一體”“兩面”和“三用”;其三,道本當行,言輔為傳,且不得本末倒置。最后,合以上三層意蘊,針砭為輔、固本為主,言弊,闡道,勉人行。
關鍵詞: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作為《老子》開篇第一言,如乾坤者易之門戶,開門見山,統(tǒng)領全文,涵義甚多,現(xiàn)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言說的道,不是常道”。闡釋了唯物辯證法的本質——一維度語言與多維度物質間的矛盾?;蛘哒f,語言在單位時間內對單一現(xiàn)象的描述與單位時間內物質本身的多重性間的矛盾。這一矛盾,讓我們不得不以增加描述時間的方式,通過多層次的、反復的、總而分分而總等方法,來描述單位時間內物質本身的多重性。而這些增加描述時間的、反復的、多層次的、總而分分而總的方式方法就是辯證法。
由此可見,辯證法產生的目的就是為了描述客觀實在,辯證法就是描述客觀實在的語言基礎。以此,再回到“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言說的道,不是常道”上,便可發(fā)現(xiàn):“常道”之客觀實在,是無法脫離客觀主體來單獨言說描述的。言外之意,若未見“道”,便無可言說。舉個例子,同盲人講述白色是什么顏色,是雪的顏色?他們卻只知道雪落在身上是涼的;是鵝的顏色?他們或許聽得鵝的叫聲。感官未至,如雞同鴨講,無從描述,亦無法描述。所以“道可道,非常道”之后以“名可名,非常名”加以補充,意在表達:本是描述道的名詞,若未見“道”,便不知詞之真意;本是描述顏色的詞,若是眼盲,便不知色彩。
而后,老子又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再次指出,道之傳,隔行隔山,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能否共見、共聞、共指、共識,都是傳“道”之阻隔!由此,我們見道家諸多論著,多含暗語,其一是一番考驗,以暗語為引,察一人求道、證道之心力;其二是比喻假借便于內行理解,便于達成認識之共見、共聞、共指、共識等,而無所偏移地精準傳道。
其二,“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也不可,這就是“常道”,之后以“有”“無”名“道可”與“道非”,指出“同出異名”而源于“道”。由此破題,概括“道”之“一體”(“常道”)、“兩面”(“道可”與“道非”或“有”與“無”)和“三用”(“常道”之功用、“道可”或“有”之功用、“道非”或“無”之功用)。
“一體”“兩面”“三用”貫穿全文,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中的“一”“二”“三”遙相呼應:“道生一”,“常道”之為“一體”,即整體。既含“兩面”,又有“三用”,故為“一體”,后文用“得一”二字,闡明“一”之為整體的重要性,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保ā兜赖陆?jīng)》第三十九章),“得一”即整體的觀、行。“一生二”之“二”即“道”之“兩面”:“道可”與“道非”、亦或是“常道”之兩面“常有”與“常無”,簡稱“有”“無”,再或是哲學中的“陰”與“陽”、“正”與“反”。文中老子用一個字“反”概括“常道”之“兩面”,又用“反者道之動”(《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貼切地描繪出“道可”與“道非”的演繹與轉換,再用一個“弱”字,析出“道可”與“道非”之功用,即反向弱化。最后再用“沖”字囊括“道可”“道非”,“常道”,以“橐龠”做喻,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功用:“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道德經(jīng)》第五章)。
此三者,再證“道可道,非常道”,傳道之難:“一”之為整體,言他則非“一”;“二”之為兩面,面面相互,變化無窮,言是即非,言非即是;“三”之生萬有,萬有則言之無盡,當言之何如?而“道”即是這“一”“二”“三”之整體,又當言之如何?以上,若是無有共指之物質實體,所傳道法,則偏之又偏、遠之愈遠,終叛道離經(jīng)。
其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道本當行,言輔為傳,且不得本末倒置?!独献印酚置兜赖陆?jīng)》,分為《道篇》和《德篇》,《道篇》主道之“體”“面”“用”,《德篇》主道之于行、化道為德。道用無窮,化德亦無盡,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七章將這無盡德行,總結為三:“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此“三寶”包羅萬象:
“慈”字,下“心”為主,意為關愛,上“茲”為輔,意為生長,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長輩對晚輩生長方面的關愛。這種“慈愛”,留在人間,即是長輩生養(yǎng)晚輩之慈愛;植在世間,則是天地養(yǎng)育萬物之慈愛;放在道體,則是“道”“一”衍生天地之慈愛。
“儉”意為自我約束,在外物上,體現(xiàn)為“不有”,比如第九章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然后由外物向內到思想上,體現(xiàn)為“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講的是內心的收斂:歸根與靜。在靜中得動,在動中了“常”(反、弱、“橐龠”),在“常”中得“明”(反、容、大);再以“明”指導行為,體現(xiàn)為“無為”,說的是不妄為。
“慈”在“生”、在“畜”、在“亭”、在“毒”、在“養(yǎng)”、在“覆”,主助長,老子用“孩之”蔽之(《道德經(jīng)》第四十九章);“儉”在“不有”“不恃”“不宰”,意不自己。合為“玄德”。(《道德經(jīng)》第五十一章)
此二者,“慈”主放射,“儉”在收斂,分則為“慈”“儉”兩面,合則為“反”之整體,即是“得一”“玄德”,化而為行,則為“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之“三用”,既是“三寶”。以此三德行緊扣道之“體”“面”“用”。
最后,“道可道非常道”合以上三層意蘊,針砭時弊、固本清源:在辯證法的本質中,指出言傳之難,提出“智慧出,有大偽”(《道德經(jīng)》第十八章),這既是時弊的根源,也是固本的起始;在“一體兩面三用”中,合有無、善惡、高下、動靜、曲直、少多、輕重、得失,在“橐龠”中,變“有無”為相生,“善惡”為相對,“高下”為相傾,動靜為相守,曲直為相得,少多為相疊,輕重為相稱,得失為相宜,指出虛動相蕩,“不如守中”,這既是時弊的細節(jié)所在,又是醫(yī)治時弊的重點;在“道之于行”中,于慈中儉,于儉中慈,不先而守中,知黑而守白,而這,便是治癥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