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田耀
摘 要:瑪麗·克萊伯·萊特(Mary Clabaugh Wright,中文名芮瑪麗)是美國著名的漢學家和歷史學家,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尤其是晚清史的研究上頗有建樹。她是費正清教授(John King Fairbank)最出色的學生之一,是耶魯大學文理學院第一位獲得終身教職的女性,也是耶魯大學第一位被任命為教授(full professor)的女性。芮瑪麗出版了多部學術(shù)著作,包括《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后抵抗(1862-1874)》、《中國的革命:第一階段1900-1913》;倡導成立了清學研究會;還為胡佛圖書館建立了豐富的中文文獻資源。
關(guān)鍵詞:胡佛圖書館;同治中興;中國史研究
一、芮瑪麗早期的學習經(jīng)歷
芮瑪麗于1917年9月25日出生在阿拉巴馬州,自幼聰穎,勤奮好學。1834年芮瑪麗進入瓦薩學院(Vassar College)學習。1938年畢業(yè)后,芮瑪麗開始在拉德克利夫?qū)W院(Radcliffe College)攻讀歐洲史,并于次年順利獲得碩士學位。在此期間,受費正清教授的影響,芮瑪麗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芮瑪麗認為,“沒有哪個國家的歷史,能像中國史那樣,在讓歷史學家感到興奮的普遍問題上提供了如此有趣的結(jié)合,以及豐富的文獻資料?!?/p>
1939年,芮瑪麗與芮沃壽(Arthur Frederick Wright)結(jié)為夫妻,芮沃壽也是著名的漢學家,專攻佛教和隋唐史。隨后芮氏夫妻二人前往日本京都人文科學研究所進修,次年轉(zhuǎn)赴北平搜集博士論文所需的文獻和資料。1941年隨著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美日關(guān)系急轉(zhuǎn)直下。1943年3月芮氏夫妻和其他日本交戰(zhàn)國的外籍公民一起,被日軍囚禁在山東濰縣的拘留營中,1945年戰(zhàn)爭結(jié)束才重獲自由。在這期間,芮瑪麗學會了俄語。
二、芮瑪麗與胡佛圖書館:自告奮勇承擔艱巨的收藏任務
1945年的中國正處于至關(guān)重要的轉(zhuǎn)折關(guān)頭,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結(jié)束,國共兩黨矛盾升級,內(nèi)戰(zhàn)一觸即發(fā)。芮瑪麗得知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正在收集中國革命時期的資料,便毛遂自薦,前往中國各地開始了收集之旅。剛剛結(jié)束的侵華戰(zhàn)爭給華夏大地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對文物典籍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加上動蕩不安的局勢,收集工作的艱難可想而知。而芮瑪麗也將全部的精力、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投入到了收集工作之中。
芮瑪麗多次向中國政府部門申請索要官方的出版刊物;并與權(quán)威學府取得聯(lián)絡,協(xié)商圖書交換事宜。她還多方聯(lián)系中國收藏家和知名人士的后代。通過康有為先生的后代,芮瑪麗用微縮相機保存了許多康有為未出版的手稿。此外,芮瑪麗還經(jīng)常到北京的書攤上淘書,在那里她得到了一整套光緒(Kuang-Hsü)和宣統(tǒng)(Hsüan-Tung)年間出版的政府公報,而這些重要政府文件是一位商人當做包裝紙,按斤出售的。更難能可貴的是,芮瑪麗在延安收集到了諸多重要的中國共產(chǎn)黨官方出版物,其中包括一套幾乎完整的《解放日報》,至今這些出版物仍是西方世界收藏的唯一原件。
1947年底,芮瑪麗隨丈夫回到美國。她在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任教期間,為胡佛研究院建立了一套獨具特色且內(nèi)容豐富的中文館藏體系。除了在中國收集的珍貴文獻資料,芮瑪麗還收購了大量哈羅德·伊薩克斯(Harold Isaacs)和尼姆·韋爾斯(Nym Wales)的收藏。這不僅豐富了胡佛圖書館關(guān)于中國共產(chǎn)黨珍稀檔案文獻的館藏,還為西方學者研究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提供了便利。之前由于資料的缺乏,對中國革命時期的研究工作很難開展。芮瑪麗也并不局限于收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資料,她還贊助了多個課題的研究書目,比如海外華人、中國紅軍和學生運動等。在她的設想中,無論是對20世紀中國變革,還是對中國人文精神發(fā)展過程感興趣的學者,都可以從中獲益。如今,胡佛圖書館以其豐富的中國館藏聞名于世,這與芮瑪麗的努力不無關(guān)系。
三、芮瑪麗與耶魯大學:建校以來首位女教授
1951年芮瑪麗獲得拉德克利夫?qū)W院博士學位,她的著作《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后抵抗》也于1957年問世。1964年芮瑪麗受聘成為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她也是耶魯歷史上第一個擔任這一職位的女性。
在教學上,芮瑪麗十分嚴謹,不允許自己有絲毫懈怠。她帶領學生們不斷提出新觀點新見解;幫助他們拓展視野,讓他們得以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中國;同時盡力關(guān)注每一位學生。鼎鼎大名的中國史研究專家史景遷便曾是芮瑪麗的學生。史景遷將芮瑪麗視為自己在中國史研究領域的啟蒙老師,他評價芮瑪麗“是一位激勵人的導師”、“激勵人的批評者”。
在耶魯大學期間,芮瑪麗發(fā)表了諸多關(guān)于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成果。她還倡導成立了清史研究會(Society for Ching Studies),并為其創(chuàng)辦了期刊《清史問題》(Ching-shih wen-ti)。
四、芮瑪麗與《同治中興》:同治時期研究的開山之作
《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后抵抗(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是芮瑪麗教授于1957年出版的著作。該書史料周全,立論研究,詳盡論述19世紀60年代晚清政府為“扶大廈之將傾”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分析了面對復興的絕佳時機,同治中興依然以失敗告終的根本原因——“近代化與儒家文明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芮瑪麗指出,同治中興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中興,同時也是第一次試圖在不對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和體現(xiàn)這些價值觀的制度進行革命改造的條件下改善中國政府、使之在近代世界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努力。它也是一系列努力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巴沃信d”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時期,中國學者對其評價大相徑庭,但西方史學界對于這一歷史時期卻缺乏足夠的關(guān)注和系統(tǒng)的研究。該書填補了這一空白,將“同治中興”這一概念首次帶到了西方學者的視野中。
五、結(jié)語
“一生還是太短了。”這是芮瑪麗在去世的幾天前向她同事說道的。確實,對于芮瑪麗來說,她的一生太短了。1970年6月18日,正值學術(shù)生涯的壯年,她卻與世長辭。作為學者,芮瑪麗有真知灼見,有廢寢忘食的工作熱情;在中國史研究中她從不走捷徑,也從不回避難題,為西方史學界提起對中國史研究的重視而努力;作為圖書館建設者,她為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中國館藏的建立與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作為耶魯大學首位女教授,芮瑪麗嚴謹治學,亦師亦友,獲得了學生的尊重和愛戴。她的學術(shù)成果也給后世的學者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1] 吳文津.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收藏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檔案始末[DB/OL]. 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617797038068607941&wfr=spider&for=pc.
[2] Wu, Eugene. “Mary Clabaugh Wright: A Memorial”, The China Quarterly No.4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pp.134-135.
[3] Kaplan, Diane and staff of 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Guide to the Arthur Frederick and Mary Clabaugh Wright, Yale University Library, 1911”.
[4] 朱政惠.史景遷史學探要[J]:史學月刊,2009(1):第100頁.
[5] Spence, Jonathan. “Obituary: Mary Clabaugh Wright, 1917-1970”,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30, No. 1 (Nov., 1970), p. 131.
[6] 2002 Gale Research Inc. “Women in World History: A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May 2002. March 2019. https://www.encyclopedia.com/women/encyclopedias-almanacs-transcripts-and -maps/wright-mary-clabaugh-1917-1970 .
[7] 芮瑪麗.《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后抵抗》[M].房德鄰等譯,浙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8,9,25,34,183,189,272.
作者簡介:王珊(1996- ),女,河北保定人,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美國社會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