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早蟬,叫聲很細密,像剛起床時的耳鳴。
天蒙蒙亮的時候,二姐輕輕把三妹拍醒。摸著黑,抓起一支比自己還高不少的扁擔,一頭架在自己的肩上,一頭架在三妹的肩上。土地還在沉睡,遠處的山籠在一片淺淺的墨色里,兩只破舊的竹簍一前一后地蕩著,輕盈地,蕩成一片連天芳草。
穿過窄長的田埂,走上另一段凹凸不平的土路,經(jīng)過水車石橋,跨過香樟夾裹的小道,青山開始醒過來。新打好的扁擔在三妹窄窄的小身板上一蹦一跳,二姐不作聲地把竹簍往自己身邊挪一挪。氣溫逆著匆忙墜落的汗珠不斷地攀升,晨露在睡夢中蒸騰,蟬鳴在日色里叫囂。
天亮全的時候,兩個小小的影子才到了目的地,黛色的瓦檐上升起青煙,打鐵的、賣鹽的、燒陶具的,都忙活了起來。二姐褲腳上的泥巴一甩一甩,從胥口一直甩到木瀆,又甩到了小橫塘,早已干巴巴了。沒來得及閑著,兩人就鉆進打鐵鋪旁邊的小弄堂。打鐵的時候會落下些沒有大用處的鐵屑,燒陶的時候會掉下零零星星的煤渣。暑氣氤氳,二姐和三妹不聲不響地在青石板的縫隙間探尋。兩個竹簍子一點點沉起來,被扁擔壓皺了的衣領逐漸又被汗水浸濕。日色拂過青山,竹簍慢慢地盛滿,兩人怕?lián)粍?,便不敢再裝。二姐直起腰來,拿起扁擔穿過竹簍,一頭架在自己的肩上,一頭架在三妹的肩上。
走走停停。蟬鳴倒像是夏天的嘶吼,日頭哪知民間苦,只高高地掛著。三妹走在前頭,顛簸著,像波濤里的一葉小舟。二姐依舊時不時地把竹簍往自己身邊挪一挪。扁擔嫩黃,像個孩子似的“嘎吱嘎吱”地叫起來。姐妹倆汗流浹背,像在洗澡。路過村里的學堂,茅草堆起來的屋子里傳出書聲。那么熱的夏天,把二姐的心燙了一個洞。二姐把扁擔端端好,蟬鳴在日色里叫囂,青山在遠處沉默,三妹在前頭喘著粗氣。二姐低頭,看著自己黑乎乎的手心,一時間覺得自己像個乞丐。
扁擔“吱呀吱呀”,少年時的堅強,是柔軟生出的繭。
暮色拂過稻浪,遠方的山蓋住落日,田邊小道里到處是蛙鳴。日子跑得飛快,二姐出落成大姑娘,應了父母的要求,嫁給同村的一個手藝人,因為有句老話“荒年餓不死手藝人”。過門的時候,因為窮,二姐只帶去一支扁擔和一雙手。手藝人挺老實的,日子不算富貴但有盼頭,二姐本以為可以平平淡淡,柴米油鹽,終其一生。但自從手藝人見過燈紅酒綠,嘗過紙醉金迷后,二姐才知道,有的人不是老實,只是之前沒見過世面。那年,二姐大著肚子杵在田里。一望無際的稻穗搖擺,像這片土地耀眼的披肩。臨道一小塊早割的稻田,如同被單上被燙出的煙洞。
二姐的腰深深地彎著,烏黑的辮子盤在脖子里,炊煙熏紅了晚霞,扁擔被歲月磨得锃亮。
紛飛的草葉被風輕輕地揚起來,慢悠悠地落在二姐顫抖的肩上。扁擔好像一下子變得特別沉,二姐咬咬牙,幾滴晶瑩的東西淌過臉頰,撲到田里,不知是汗水還是淚水。黃昏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二姐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tài),就像女人召喚她的丈夫,土地召喚著黑夜的來臨。泥路特別寂靜,甚至都不曾掠過一點風聲,二姐兩手架著扁擔,身子微微傾斜,像個孤獨的稻草人。
后來的日子也尋常,深秋種麥,立夏插秧,一雙手、一根扁擔。女兒上了初中,兒子也會拖著鼻涕在田間鬧騰了。時間不會騙人,五月的扁擔劃過秧苗,八月份便青得要滴水了,十月份已然染成了金色,曬一曬便輕輕地趴在背上了。二姐把稻谷分成小捆堆起來,一扁擔就是三十二個,整個人像藏在草垛里似的。一邊肩酸了便輕輕一聳,扁擔便聽話一樣地蹦到另一個肩頭去了。到了家,女兒遞稻柴,二姐捆稻,兒子上躥下跳把稻子在院里平整地鋪開來,一點點地壘起來。陽光小絨毛似的撒下來,一方院落,扁擔安安靜靜地倚在院子的角落里,紅棕色亮閃閃的,蕩進二姐的眼底。朦朧間想起十六歲的時候,扁擔嫩黃,她把捆好的稻子送到生產(chǎn)隊里,第一次得了工分,回家把扁擔擦了又擦,輕輕安置在它獨有的角落里。那時,扁擔也是安安靜靜的,就像現(xiàn)在這樣。
月光薄薄的,織成白色的紗。在無數(shù)個汗如雨下的日頭,二姐無數(shù)次彎成月牙的樣子。那日夜深的時候,二姐把扁擔擦了擦,小心翼翼地靠在角落里。扁擔老成了不少,褪成樹的顏色。
“你啊,陪我好多年?!?/p>
月色浮動在二姐烏黑的眸子里,眼里盡是柔波?!懊髟绾吨?,興許要凍著?!彼冻督锹淅锏乃芰夏?,輕輕地把扁擔掩上了。
許多年后,二姐坐在地里抬起頭,依稀望見一角煙火,已經(jīng)很遠了,像是在別的天空里。再一回神,發(fā)現(xiàn)自己不小心老了,房子拆遷了,孫子孫女也都有了。扁擔也老了,只是不舍得讓它在角落里落了灰。好在拆遷房旁邊還有一小片菜畦,種點蔬菜給兒女吃,也是好的。
這么多年,扁擔從沒舍得斷,踏踏實實地彎折,安安靜靜地守候著二姐。日子平平淡淡地過,苦難結結實實地吃,扁擔見證了二姐一段又一段頑強的歲月,一寸又一寸樸實的人生。
二姐今年七十歲,扁擔比她還老。天空暗成深藍色,星辰在天幕依次登場。我提筆的時候,二姐端了一杯白開水進來,我輕聲喚她“外婆”。二姐點點頭:“哎!要不要吃點水果?”
周好: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實驗中學高一(8)班學生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