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玲
摘 ?要:通過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對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生活化資源的利用、生活化實踐的組織,往往能夠使生活教學法切實地落實在課堂之中,輔助學生建立起生活與學習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促成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教學法的落實具有著提高學生探究效率、具象教學知識內(nèi)容、促成學生公共參與的具體實踐意義。
關鍵詞:生活教學法;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小學教育教學體系中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觀念的重要責任,通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能夠使小學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更加高效地融入社會活動、開展社會實踐。然而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卻常常過于重視學生成績的提升,導致學生在課堂中喪失了主體地位,這不僅大大降低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促使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難以得到提高,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應用。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地尋找生活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落實的積極意義,以此促成二者的深度融合,利用輔助學生建立生活與道德與法治知識聯(lián)系的方式促使教學實效性的提高。
一、生活化情境提高學生探究效率
在課堂中開展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活動,往往能夠使學生在活動的互動過程中烘托起班級中愉快的學習氛圍,并與此同時使學生在愉快的活動過程中完成對教學內(nèi)容的探究。在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活動的方式,即能夠通過生活化的情境提高學生的探究效率。一方面,生活化的活動內(nèi)容符合小學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夠使其更加快速地參與到活動過程之中完成活動指標,另一方面生活化的活動形式與其生活息息相關則更能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進而使其更加投入于活動過程中,促成探究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我家的好鄰居》一課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即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開展了模仿鄰居的實踐活動。在活動情境中,學生應筆者的要求對自己生活中的鄰居進行回憶,回想鄰里之間的相處方式以及鄰里之間相互幫助的事跡,并在課堂中與同學共同演繹出來。這一情境中,學生既能在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命題下快速地投入到活動之中,又能夠在模擬的實踐中與同學開展互動使課堂氛圍快速活躍起來,這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愉快地展開對教學內(nèi)容的探究,進而形成課堂探究效率的提高。
二、生活化資源具象教學知識內(nèi)容
由于小學學生的社會閱歷較淺,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因對部分教學內(nèi)容沒有具體的認知概念而產(chǎn)生理解效率較慢的問題,不利于課堂有效性的提高。為此,教師常常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踐中利用生活化的資源以具象化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能夠在實際事物的面前調(diào)動起自身在生活中的經(jīng)驗準備,具象化知識概念,緩解教學內(nèi)容較為抽象的問題,助力學生知識理解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有關環(huán)保的《我們不亂扔》這一課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為了學生能夠對“垃圾分類”這一概念產(chǎn)生更加具象的認知概念,即在課堂中準備了幾個分類垃圾桶的模型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垃圾模型。在生活化模型的具象化展示之下,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能夠快速地被具象的內(nèi)容所調(diào)動起來,使學生在經(jīng)驗的整合下初步形成有關本節(jié)課程的認知基礎概念。之后結合學生的具體認知概念和對生活化資源的應用,筆者對垃圾分類的概念進行了更加直觀的演示,這一演示過程中使學生能夠對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更加直接且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生活化實踐促成學生公共參與
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憑借道德與法治中學習的內(nèi)容參與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去,為了實現(xiàn)這一教育目標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應用能力,以此為學生的實際應用奠定基礎。通過教師在生活教學法指導下組織學生開展的生活化實踐,既能夠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積累起更直接的知識應用經(jīng)驗,使學生在切實的實踐中形成良好的公共參與意識,并在實踐的過程中更直觀地感受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而深化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促成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提高。
例如,在《試種一粒籽》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小學學生走出班級,來到校園的冬青區(qū)域,并組織學生切實地開展種子的種植實踐。在種植實踐過程中筆者不僅手把手地教授學生種植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切實地感受到勞動的辛苦,進而使學生能夠養(yǎng)成保護勞動成果、愛護花草樹木的良好意識,使其能夠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保護生活中的花草樹木,并常常參與到種植活動之中,在公共參與的過程中為社會的綠色環(huán)保事業(yè)提供一分年輕的動力。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做好落實生活教學法的意義研究,是為了教師在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生活化資源的利用以及生活化實踐的組織過程中更加有方向性與針對性,以此更加高效地輔助學生建立起生活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性認知結構,為學生的深度學習與知識應用創(chuàng)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張云杰.如何讓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化[J].魅力中國,2018(29).
[2]劉亞茹.對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實踐的探究[J].魅力中國,20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