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丹鳳 李德澤
(清遠市中醫(yī)院小兒內(nèi)科 清遠 511500)
高膽紅素血癥在新生兒中十分常見,與地區(qū)、遺傳、喂養(yǎng)方式以及各種圍產(chǎn)因素等均有關(guān),如不及時予以有效的治療,可導致新生兒出現(xiàn)膽紅素腦病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嚴重影響新生兒的正常生長發(fā)育,嚴重時更可導致新生兒死亡[1]。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藍光照射治療法、口服治療法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促進患兒病情恢復,但缺點是不良反應多、療程長。我院嘗試采用中藥浴配合穴位按摩法來治療該疾病,發(fā)現(xiàn)治療效果滿意,為了進一步論證該治療法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筆者對50例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進行了分組對比研究,現(xiàn)闡述如下。
將50例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納入本次實驗,50例患兒均為2019年1~8月份入院治療,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25例。參照組男14例,女11例;平均胎齡(38.52±1.73)周;平均日齡(9.18±1.41)d;平均出生體重(3.08±0.43)kg。研究組男13例,女12例;平均胎齡(38.46±1.68)周;平均日齡(9.22±1.38)d;平均出生體重(3.11±0.45)kg。組間患兒的各項基線資料差異經(jīng)檢驗顯示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2];(2)足月兒(胎齡滿37周~42周);(3)體重不低于2.5kg,Apgar評分不低于7分,孕母肝功能正常。
排除標準:(1)溶血性疾病者;(2)存在肝炎、肝酶缺陷、膽道閉鎖及感染者。
參照組接受藍光照射配合苯巴比妥口服治療,即為新生兒脫去衣物后,將其放置在藍光箱中,并用黑布遮蓋新生兒雙眼和會陰部,之后則采用425~475nm波長的藍光對患兒進行照射治療,每日照射15~20h;另外讓新生兒口服苯巴比妥(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4020600;規(guī)格:30mg/片;三才石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每日每公斤體重5mg,每隔12h服一次,每日共服2次。研究組接受中藥浴配合穴位按摩治療,其中中藥浴方法為:將白茅根 15g,蒼術(shù)15g,梔子15g,黃芩20g,黃柏15g,大黃5g,菊花 15g,廣金錢草15g,溪黃草10g,田基黃10g,綿茵陳20g,以2000ml水浸泡30min后大火煮沸,之后轉(zhuǎn)文火繼續(xù)煎煮30min,除去藥渣,并在新生兒吃奶后1h,以及室溫為26℃~28℃情況下,將藥液放涼至40℃~45℃后對新生兒進行中藥浴,藥浴時用專用防水貼保護新生兒臍部,在新生兒頸部套上游泳圈以保證其頭頸部露出液面,每次浸泡15~30min,每日2次;穴位按摩方法為:用手指以環(huán)形揉按方式按摩新生兒內(nèi)關(guān)、足三里、天樞、中脘、涌泉、太沖、陰陵泉以及肝、脾和膽俞等穴位,揉按時要有節(jié)律,并注意在揉按腹部穴位時托住新生兒背部,揉按背部穴位時則托住新生兒季肋部,每次每個穴位均揉按100次。
統(tǒng)計兩組治療后6d的治療效果、患兒病情恢復情況以及不良反應情況,并進行組間比較。療效標準為[3]:患兒黃疸癥狀基本消失且血清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則表示顯效;患兒黃疸癥狀明顯改善且血清膽紅素水平逐漸恢復正常則表示有效;患兒黃疸癥狀和血清膽紅素水平均無明顯改變甚至加重則表示無效。顯效和有效均表示治療有效?;純夯謴颓闆r通過統(tǒng)計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水平、胎便轉(zhuǎn)黃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進行評價。
在治療有效率方面,研究組(96.0%)與參照組(92.0%)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治療有效率比較[n(%)]
在患兒恢復情況方面,治療前及治療后兩組血清膽紅素水平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但治療后兩組血清膽紅素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研究組胎便轉(zhuǎn)黃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患兒恢復情況比較
在不良反應方面,研究組發(fā)生率為4.0%低于參照組的2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良反應比較[n(%)]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一種以膽紅素產(chǎn)生增加和(或)膽紅素排泄減少為主要特征的新生兒常見病。由于新生兒血漿白蛋白含量少,血腦屏障功能低下,當其發(fā)生高膽紅素血癥時,非結(jié)合膽紅素極易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其腦內(nèi)而導致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并可遺留不可逆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因此,對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必須積極予以有效的治療。
中醫(yī)認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生與孕母遺留的濕熱之毒長期影響新生兒肝臟,導致新生兒氣血於阻,脾失健運,肝失疏泄,膽汁外溢,并最終導致氣滯血瘀有關(guān),因此需通過具有清熱解毒、祛瘀活血、疏肝健脾、利膽退黃等功效的方法來治療該疾病[4]。本文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治療有效率方面,研究組(96.0%)與參照組(92.0%)差異無顯著性(P>0.05),且治療前及治療后兩組血清膽紅素水平差異也均無顯著性(P>0.05),提示中藥浴配合穴位按摩法與藍光照射配合苯巴比妥口服治療法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效果相當。但是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研究組胎便轉(zhuǎn)黃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提示中藥浴配合穴位按摩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雖然與藍光照射配合苯巴比妥口服治療法的療效相當,但是前者可以加快患兒病情恢復??紤]是因為研究組所用中藥浴中,白茅根、蒼術(shù)、梔子、金錢草、茵陳等具有清熱利濕、護肝利膽、退黃的功效,大黃具有利濕退黃、解毒的功效,加入嶺南特色清熱退黃中藥田基黃、溪黃草,諸藥作用于患兒皮膚,利用新生兒皮膚毛細血管豐富、通透性好以及微循環(huán)更新率高的特點,便可以迅速發(fā)揮藥效,且熱水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患兒機體代謝,因此中藥浴可以快速、有效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再配合穴位按摩的平衡陰陽、通經(jīng)活絡、行氣活血等功效,便可以促進患兒病情的盡快恢復[5]。而藍光照射配合苯巴比妥口服治療法雖然也可以通過將患兒體內(nèi)非結(jié)合膽紅素轉(zhuǎn)化為水溶性膽紅素而排出,但是其作用部位僅限于患兒皮膚淺層組織,當患兒皮膚中的膽紅素含量降低后,藍光照射治療的效果便會下降,且長時間光照易破壞患兒皮膚的完整性,母嬰分離又會使患兒缺少母親愛撫,護喂養(yǎng)方式改變,這些都可能增加患兒發(fā)生皮疹、精神差、食欲下降、腹瀉的風險[6]。加上苯巴比妥口服也可能導致患兒出現(xiàn)困倦、皮疹等不良反應,所以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不良反應方面,研究組發(fā)生率(4.0%)低于參照組(20.0%)(P<0.05)。
綜上所述,中藥浴配合穴位按摩是一種可以安全、有效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方法,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