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 艾普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已分別于10月5日—7日揭曉,其余獎項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也分別于9日和12日揭曉。諾貝爾基金會首席執(zhí)行官拉爾斯·海肯斯滕此前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tǒng)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
不同往年的是,今年每項諾獎獎金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相當于759萬余元人民幣。實際上,諾貝爾的遺產(chǎn)最初只有3100萬克朗,但發(fā)了100多年的獎,為何獎金還沒用完?獎金豐厚,錢會不會發(fā)完呢?發(fā)放標準是什么?得主們都怎么花?又有哪些“黑歷史”?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
要說獎金的事情,就得先從諾貝爾這個人說起。諾貝爾是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發(fā)明家以及慈善家,他很富有,卻一點都不吝嗇。曾在1895年11月27日立下遺囑,將其遺產(chǎn)所得設立一個基金會,每年頒發(fā)獎項、獎金給全世界在科學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
那么當時諾貝爾先生有多少遺產(chǎn)呢?遺囑律師以及執(zhí)行人在做了合理變賣之后交給諾貝爾基金會的時候,大概是3100萬瑞典克朗,如果按照當時的購買力約合現(xiàn)在的15億歐元。由此可見,這真的是一筆巨額遺產(chǎn)。但是,根據(jù)諾貝爾的遺囑,其留下的3100萬克朗并不直接用作獎金,其中2800萬瑞典克朗作為獎金基金,但是這2800萬并不是放在那里等著每年發(fā)獎金,而是用于投資理財,其中每年90%的收益會用于評獎事宜——分一部分錢去運作整個評定的過程,另一部分錢財會平均分成幾份當作獎金發(fā)放。
諾貝爾獎創(chuàng)始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fā)明家、軍工裝備制造商和“黃色炸藥”的發(fā)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爾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諾貝爾一生擁有355項發(fā)明專利,并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在諾貝爾基金會成立初期,為避免有風險的投資,基金會將資金完全投資于銀行存款和公債上,但是由于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50多年后基金會資產(chǎn)流失了將近60%。1953年,諾貝爾基金會開始投資股市和不動產(chǎn),股票牛市盛行以及房地產(chǎn)大熱,使得諾貝爾基金快速增值。截至2019年,諾貝爾基金會投資市值已超過49億瑞典克朗,獎金數(shù)額隨著基金會的投資收益不斷變化。這是一種比較完善的運作方式,以保證整個諾貝爾獎的持續(xù)性,而不至于因為遺產(chǎn)逐漸縮水而發(fā)不出來獎金。諾貝爾獎之所以可以屹立百年不倒,這也是原因之一。
在1901年,諾貝爾最初的獎金金額約為15萬瑞典克朗。而到了2020年,其數(shù)額已達到1000萬克朗。
諾貝爾的獎金標準要看當年的投資收益情況,這也與諾貝爾當年的意愿有很大關系。當初諾貝爾先生認為,一個科學家如此努力,為自己的研究付出了巨大心血,應該得到豐厚的獎金,于是設定為瑞典當時一位教授級別的研究者20年的薪水,能保證這位研究者即使20年拿不到薪水還能繼續(xù)進行自己的研究。
1.葡萄牙醫(yī)生安東尼奧·莫尼斯開辟了一個新的醫(yī)學分支學科——精神外科學,因而分得194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不過這種手術一直很少有人使用,只是作為一種最后手段而已
2.諾貝爾基金會的董事會負責定期調整整個投資策略,圖為2011年報顯示的投資策略原則
3.2019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化學獎得主之一約翰·古迪納夫,作為最年長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坐著輪椅領獎,即便97歲高齡,他仍然奮斗在科研一線
4.各項諾貝爾獎獎章
第一次頒發(fā)諾貝爾獎是1901年,獎金約為15萬瑞典克朗,就是相當于那個時代一個教授20年的薪水。但此后獎金一直在縮水,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恢復增長。1991年的獎金為600萬瑞典克朗,加上貨幣貶值和通脹,經(jīng)過80年后才首次與1901年的獎金購買力媲美。此后的獎金也有所上升,例如2014年的獎金為800萬瑞典克朗,約合606萬元人民幣。
那么,面對巨額的獎金,獲獎者又是怎么花的呢?每位獲獎者的使用方式自然是不同的,有的買房,有的投資,有的則需要用來還債??偨Y來看,有如下幾種花掉獎金的方式:
一是“買買買”。中國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在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時,曾經(jīng)開玩笑說要拿這筆獎金買套房子,但至于有沒有買還得問莫言先生自己。同樣,200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科特勒也買了一套房子給自己??;英國細胞生物學家保羅 納斯在獲獎后,決定買一臺高檔摩托車;經(jīng)濟學家弗蘭科·莫迪利安尼則是將部分獎金用來升級他的帆船。
二是旅游。同樣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肖洛霍夫用獎金來了趟環(huán)球旅行。
三是還債。193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芬蘭作家佛蘭斯埃米爾·西蘭帕,他用當年獲得的獎金還清了他之前欠出版公司的250萬芬蘭馬克。
四是辦獎。拿獎金再來辦一個獎的人還真不多見。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保羅·格林加德,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以及消除科學圈對女性科學家的歧視,專門設立了“女性諾貝爾獎”,每年向在生物醫(yī)學領域做出貢獻的女性科學家頒發(fā)。
五是公用、做慈善。有些科學家得獎之后,仍然一心撲在研究上,把自己的獎金拿出來,作為研究基金,交由一些團體和組織一起使用。例如德國科學家貝林把獎金拿出來建立結核研究所;19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將獎金全部給了福利機構,為法國的慈善事業(yè)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偉大的女性科學家居里夫人則把兩次獲獎的所有獎金都投入到了研究當中。
六是贈與親屬。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曾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他與第一任妻子離婚的時候做了約定,如果獲得獎金,就交給前妻和兩個兒子使用。至于這其中的原因,眾說紛紜,有的研究者認為第一任妻子曾經(jīng)為愛因斯坦研究理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有的則認為這是愛因斯坦對妻子結婚16年為其生了兩個兒子的感謝。
和平獎得主通常將獎金捐給慈善機構;科學獎得主在得獎后,通常需要出席大量演講和會議,往往無暇顧及如何使用獎金;文學獎得主則通常不愿公開使用獎金的方法。
諾貝爾獎有沒有什么“黑歷史”呢?其實此處的“黑歷史”所指的是失誤。比如說最重大的一次可能就是1949年的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了,當時頒發(fā)給了葡萄牙醫(yī)生安東尼奧·莫尼斯。他發(fā)明了一種手術叫作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就是把額頭打開,然后切除其中的一部分神經(jīng),或者把它破壞掉來治療重度精神病患者。
最開始,莫尼斯是在大猩猩身上做的實驗,開顱切除兩個特別好動的大猩猩的腦白質,結果發(fā)現(xiàn)大猩猩變得沉默寡言了。于是他在人體上也做了相應的實驗,得到了相同的結果。但是今天我們知道,其實這個手術相當于把人從瘋子變成傻子。因為大腦里有太多神經(jīng)了,切除腦白質確實可以讓患者變得安靜,不過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可悲的是,在莫尼斯獲得諾貝爾獎之后,媒體瘋狂報道,這個手術居然火了!據(jù)后來的調查顯示,全美國有將近40000人做了這個手術。
縱觀歷史,諾獎的確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些偉大的科學家以自己的努力推動著科技進步??茖W無國界,應該向這些科學巨人表示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