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業(yè)課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即要對“教什么”進行改革,也要對“怎么教”進行改革,更要對“教得如何”進行有效評估。本文通過案例分析,對專業(yè)課“課程思政”效果評估辦法進行了研究探討,提出了“三全”評價法。
【關鍵詞】專業(yè)課“課程思政”;“三全”評價法
【作者簡介】劉海云(1974.03-),女,漢族,江西宜春人,宜春職業(yè)技術學院, 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課題:專業(yè)課“課程思政”育人效果評估辦法的研究——以《英語泛讀》課為例,編號:JXJG-19-60-3。
一、前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指出,在教師教學評價、職務(職稱)評聘、評優(yōu)獎勵中,把思想政治表現和育人功能發(fā)揮作為首要指標。而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斷提高育人功能的效果。教學改革成功與否,關鍵是看改革的預期目標是否成功達到?!毒V要》中提出了 “十大育人”體系。在課程育人方面,《綱要》提出,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因此,專業(yè)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否有效,就需看育人思政目標是否達到,所以需要有科學而完善的效果評估辦法來進行評定。思政育人的目標是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能夠被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學生很多由思想而決定的外在行為都是思政育人效果的體現。因此僅通過考試、測試來評估顯然是不夠的,應該更加多元化。
筆者以英語教育專業(yè)課程《英語泛讀》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為例。人常說“文以載道”,由于閱讀教學的主要載體是一篇篇文章,因此,客觀來講,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相對來說并不是一件艱巨的任務。但課程組和其他研究者都面臨著一個非常困難而又必須解決的研究問題:怎樣評估專業(yè)課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二、評估辦法說明
課程組經過研討與實踐逐步形成了手段較為系統(tǒng)的評估辦法——“三全”評價法,即“評價主體全員化”“評價過程全程化”“評價角度全面化”。
1.評價主體全員化。專業(yè)課程教師自然是學生本門課程思政學習效果的主要評價人,但評價主體還應該包括班主任或輔導員、班委、學習小組負責人等,各評價主體進行獨立評價,最后形成綜合性評價,這樣評價結果就更加客觀。
2.評價過程全程化。“全程化”指的是學生從開始學習這門課程一直到學習結束,是一個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過程。比如學習小組長對學生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記錄與評價,專業(yè)教師對學生的讀書摘要在語言維度與思想緯度上的記錄與評價以及學生學期末的自我評價等。通過學習記錄檔案法,能很好地反饋出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自我奉獻、誠實守信等方面的表現,這也就是思政教育效果的顯性表現。
3.評價角度全面化。評價主體全員化、評價過程全程化的有效實施是評價角度全面化的前提保證,主體視角不同,過程內容不同,每個學生的不同維度就展示出來了,因此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如何、技能應用如何,思想品質如何都將會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
三、評估辦法實施案例
“三全”評估法在很多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可以實施,以下就是課程組在課外任務環(huán)節(jié)方面的一個實施案例。課程組在學生一項常規(guī)的學習任務設置上做“深度結合”的文章,通過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思政育人”效果的有效評估。這項任務是語言學習類常見的一項任務:“課外閱讀與觀點分享”。研究團隊以宜春職業(yè)技術學院英語教育專業(yè)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來開展研究。
1.任務完成流程。
(1)學生在一星期里每周完成教師指定書籍“Black Beauty”的一個章節(jié)的閱讀。學生通過自愿的原則組成學習小組。學生自主課外閱讀,并通過組會進行閱讀感悟的交流討論,最后確定小組的共同觀點,并完成“觀點分享”的論述文稿或PPT。與此同時,教師與學生同步完成每一周的閱讀任務,并提煉出觀點。
(2)在次周,教師隨機選取3-4組進行課堂3分鐘“觀點分享”,每組代表也由教師指定。未在課堂上分享的小組,則上交“觀點分享”文稿。教師將自己的觀點與學生分享,并開展討論。教師每周都對展示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和現場打分。教師評定的每一次個人得分,也是小組其他成員的個人得分。學期末得分為單次得分累加后加學習小組成員互評分后的平均分。
2.任務設計思路。
(1)教師指定的課外閱讀材料做到兩個“結合”。一是結合學生實際。“Black Beauty”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小說,這對于較少閱讀英文原版小說的高職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接受,能夠保證閱讀任務較為順暢地完成。同時,“觀點分享”的語言輸出任務,適當地提高了任務難度系數。二是結合專業(yè)要求。教學對象未來要成為幼兒園、小學英語教師,而小說是通過一匹成長中的黑色駿馬的視角來反映人類世界,具有童話小說特征,且具有較強的教育主題特色。學生通過閱讀,可加深理解所學的教育理論,并接受教師在分析中所傳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2)任務完成的要求體現了知識技能目標與思政目標的相結合。這項任務可以起到鞏固閱讀策略,擴大閱讀視野,豐富詞匯量,以及提高學生語言輸出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作用。而教師可以根據任務完成效果、學生的互評來評估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其次,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提煉自己的觀點,并在班上進行論述,這可有效促進學生挖掘“思政元素”和開展“思政教育”的能力,這是師范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思政元素”挖掘的準確度來評估教師在專業(yè)教學中的思政育人效果。
3.任務完成效果。
(1)學生深刻體會到小組學習的益處,團隊精神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任務剛開始時,部分學生存在“分責任田”的慣性思維,但由于教師采取課下調查、課上隨即檢測,以及隨機確定展示代表等方法使得學生發(fā)現小組學習勢在必行。而通過小組學習后,學生自然就發(fā)現了小組學習的益處。同時個人得分即為小組得分的評分規(guī)則,也促進了團隊精神的形成與提高。
(2)學生的教學能力和“課程思政”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首先, “課外閱讀” “觀點論述文稿撰寫” 和“課堂展示”換言之就是“信息輸入”“信息理解與重構”和“信息輸出”三個關聯緊密的環(huán)節(jié),這是語言學習者通過閱讀提高語言能力的三個必要步驟,同時也是師范生上好一堂課的綜合技能的模擬演練。其次,學生通過對小說情節(jié)分析,探討了“人與動物該如何和諧相處”“人為什么要敬業(yè)”“家庭教育對孩子會產生什么影響”等各方面問題,這無疑是學生進行“思政元素”挖掘的實踐過程。
(3)教師避開了“灌輸式”的思政育人弊端,通過任務的巧妙設置,學生在進行知識技能鞏固訓練的同時還主動進行自我“思政教育”,而這也為教師提供了“顯性”的評估點,使得評估結果更加客觀。以小說第六章馬廄失火的討論為例:A組認同小說中大多數人的猜測,認為大火是迪克帶煙斗進去拿干草造成的,從而提煉出“工作需嚴謹,尤其是事關安全的時候”的觀點。而B組卻認為迪克申辯自己應小馬夫的提醒,放下了煙斗,而小說中也沒說找到了證據是迪克的煙斗造成的,所以認同A組提煉的觀點,但同時提出,“要有法制精神,即凡事要講證據,否則猜疑可能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顯而易見,B組對教師前期在講大學室友關系時融入的有關“和諧關系”的建立的相關建議印象深刻,從而使他們對觀點的提煉更加全面。并且教師的觀點分享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與比較,可有效深化教師思政育人的效果。
四、經驗總結
1. 專業(yè)課“課程思政”最忌諱的是思政教育與專業(yè)內容教學分離現象的出現??桃饧尤胨颊逃齼热莶粌H無法達到思政教育目標,反而會影響專業(yè)內容教學效果。課程組以專業(yè)任務來承載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不失“專業(yè)味”,思政元素融入自然而然。像語言類課程,比如《英語泛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既可以達到鞏固知識和技能,又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素材給學生,并通過學生寫閱讀摘要和感悟,進行閱讀討論和觀點分享等方式,加深學生對素材內容的理解,從而達到思政教育“春風化雨”的效果。
2. 學生反感思政教育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喜歡教師純講大道理,因此思政教育不能只灌輸,更多的應該引導學生在“學中悟”,效果往往會事半功倍。具體做法是靈活改變教學模式:一是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翻轉式課堂教學。教師通過精心設計自學任務,促使學生先行自主地在閱讀文本中挖掘思政元素,進行深入思考、廣泛討論,然后經過教師的答疑和點撥,這樣思政教育將更加入腦入心。二是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討論法、辯論法等教學方法都是能調動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方法,關鍵在于恰當采用。《英語泛讀》課程的教學載體是各種題材的文章,因此可根據題材特點科學選用教學方法開展思政教學。比如文化傳播類文章,可以用任務型教學法:布置學生通過網絡查找資源豐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識并進行比較,在自主思考和教師的引導下,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從而加強“文化自信”和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責任感;而熱點話題類文章,則可用討論法或辯論法。學生通過討論或辯論,激發(fā)深度思考,從而提高思想認識??傊?,方法不在新與老,關鍵在恰當。
3. 課程教學設計應從整體性出發(fā),思政目標的實施必須是課程教學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做到“教”和“育”“學”和“評”齊頭并進,并且效果評估也應該是多元的。需要將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觀等內容納入其中,且教師在教學設計、任務設計中要將這些評價點考慮其中,這樣評估才是立體、全面而客觀的。案例中的學生課外任務設計就是從整體設計的角度出發(fā)使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完成這項課外任務,學生需運用到自身的專業(yè)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個人能力,這其實上就是常說的綜合職業(yè)能力。
五、結語
改革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的效果得不到科學的評估,創(chuàng)新的成果是否值得推廣就無法確定,改革自然也就失去了它重大的意義。因此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時,對“思政元素”的挖掘、“課程思政”途徑的開辟,以及“課程思政”效果的評估需同等重視,做到全面的研究探討和實踐。
參考文獻: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Z].中共教育部黨組,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