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瓊
摘要:數(shù)學課堂是鍛煉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主陣地。為了幫助學生“窮盡思維可能”,提倡讓學生的思維“進階”。對《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第一課時的教學,從不同的學生創(chuàng)造相同的信息、不同的學生創(chuàng)造不同的信息、同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不同的信息三個思維層次來觀察課堂并反思課堂。
關鍵詞:數(shù)學思維 思維進階 課堂觀察 列舉策略
一、主題解讀
數(shù)學課堂是鍛煉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主陣地。目前,大部分學生在思考數(shù)學問題時比較片面或者浮于表面,缺乏全面、深入探究的學習品質(zhì),影響了數(shù)學學習的效率。為了幫助學生“窮盡思維可能”,我們提倡讓學生的思維“進階”,即讓學生全方位、完整地思考數(shù)學問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增強思維品質(zhì),提高學習能力。思維有無限可能,并且受年齡、知識、學習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是很難達到“高階”的。但是,我們可以此為目標,盡可能動用各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的思維不斷“進階”。
帶著對這份“進階”的渴望,我校數(shù)學組對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單元進行了教學設計,并觀察了陳怡老師執(zhí)教的第一課時。
二、觀察與分析
第一課時,我們整合、改編了教材的兩道例題和一道“練一練”,設計了兩大評價任務。
學習目標如下: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列舉的方法。
2.會用合適的方式列舉解決實際問題,做到思考有序,列舉現(xiàn)象不重復、不遺漏。
評價任務如下:
1.對例題1,知道怎樣有序列舉。(匹配學習目標1)
2.對例題2和其后的“練一練”,做到有序列舉,不重復、不遺漏。(匹配學習目標2)
評價任務簡約而不簡單。讓學生的思考做到“有序、不重復、不遺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思維不斷完善的過程。因此,我們從以下三個思維層次來觀察:
(一)不同的學生創(chuàng)造相同的信息
第一個評價任務具體展開如下:
王大叔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
(1)你知道“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花圃”的意思嗎?要知道“怎樣圍面積最大”,先要知道什么?想一想,想好了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同桌同意你的想法嗎?
(2)你打算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請選擇文字、算式、列表或畫圖等你認為合適的方式表示出來。
(3)同桌互相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比一比誰的“一一列舉”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你們是怎么做到的?
(4)怎樣一步一步說清楚?做好上臺發(fā)言的準備。
這個任務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探索做到有序列舉,不重復、不遺漏。這是一個嘗試的過程。所以,陳老師通過與學生對答的形式,用了4分多鐘的時間來引導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師生共同得出:長與寬的和是11米。接著,放手讓學生開始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的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我觀察的小組有這樣一段對話:
(生1對第一個問題還存在疑慮,遲遲沒有下筆解決第二個問題。此時,生2發(fā)聲。)
生2長與寬之和是11米,也就是11可以分成幾和幾。
生1哦!我知道了。
生3那要重復嗎?
生2剛才10的分與合是重復的。
完成這樣的對話后,三位小組成員各自解決第二個問題。觀察發(fā)現(xiàn):兩位學生在思考與交流中創(chuàng)造了學習信息——進行有序的列舉,并且不遺漏;一位學生通過自我思考,舍去了重復的情況。之后,通過整班交流,個別學生修改了自己的學習信息,把重復的情況舍去了。陳老師再次明確目標:有序、不重復、不遺漏。
(二)不同的學生創(chuàng)造不同的信息
明確了上述列舉目標后,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上一層樓,讓學生進行方法的“再創(chuàng)造”?陳老師出示了第二個評價任務的第一個子任務:
學校舉行足球賽,有4支球隊參加,分別是紅隊、黃隊、綠隊和藍隊。如果每兩支球隊比賽一場,一共要安排多少場?
(1)根據(jù)條件和問題,你能想到什么?
(2)你打算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請選擇用文字、算式、列表或畫圖等方式,在下面的方框里表示出來。
(3)與同桌說一說你解決問題的過程,問一問同桌有“友情提示”嗎?
這個任務旨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方法做到有序、不重復、不遺漏。陳老師引導學生圍繞“每兩支球隊比賽一場”的信息開展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共用了約2.5分鐘。我觀察的小組有兩位學生下筆解決問題,但是有一位學生不知從何下手,是在另一位學生的分析下,理解了“每兩支球隊比賽一場”的含義的。從學生呈現(xiàn)的學習信息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展現(xiàn)了自己的思維過程,如文字加算式、畫圖、列舉組合等,并且都做到了有序、不重復、不遺漏。顯然,學生在這個任務中完善了自己的思維,并且有自我的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不同學生創(chuàng)造不同的信息。
(三)同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不同的信息
本節(jié)課更高階的思維內(nèi)容是用不同的方法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給學生的思維增加了難度,他們必須在掌握基本技能后有更多的創(chuàng)新。這也給教師的任務設計增加了難度。陳老師出示第二個評價任務的第二個子任務:
小強、小華和小麗是好朋友,六一兒童節(jié)他們互相寄了一張賀卡,你知道他們一共寄了多少張賀卡嗎?
(1)想一想,“他們互相寄了一張賀卡”是怎樣的情景?
(2)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繼續(xù)選擇用文字、算式、列表或畫圖等方式,在下面的方框里表示出來。
(3)與同桌說一說你解決問題的過程,比一比誰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同樣地,第一個問題也是通過小組交流與全班交流回答的,共用了約1.5分鐘。這次,我觀察的小組沒有組員提問,都直接下筆完成。從學生填寫信息的變化中,我們看出:學生的思維確實在不斷地完善,能靈活運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跟上一個任務比,思維水平?jīng)]有明顯提高,還是沿用了之前的思維方式。
三、基于思維“進階”的思考
(一)任務設計要能促進學生深度思考
要讓學生“窮盡思維可能”,任務設計非常重要。任務要有內(nèi)容、有層次、有值得思考及討論的問題。任務中的問題要能夠結合真實的生活情境,有效利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前概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本節(jié)課中,陳老師設計的任務是有內(nèi)容、有層次、有值得思考及討論的問題的,依托學生已有的關于周長和面積的知識及關于圍欄的生活經(jīng)驗。因此,在活動中,學生能夠思考、討論。在討論、交流中,我們看到,學生的思維有了不同的提升。而在第二個任務的第二個子任務中,我們想要看到的第三個思維層次“同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不同的信息”沒有出現(xiàn)。這不是因為學生的思維沒有提升,而是因為設計的任務沒有“加料”。如果增添第四個問題“你能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嗎?”,或許,我們想要看到的思維層次便會出現(xiàn)。任務設計需要加入讓學生“咀嚼”的“料”,并且在分析學情及掌握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下設計這些“料”。這樣,才能“窮盡思維可能”。
(二)任務實施要能催生學生思維生長
有了可行的評價任務,實施任務也很重要。教師如何組織學生完成任務是一個技術活。教師要讓學生去思考,并且會思考,必須舍得放手,而不是扶著學生。“一問一答”的引導方式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只會使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依賴性。這堂課中,每一個任務的第一個問題都是陳老師帶領學生思考,沒有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關鍵信息,這就會讓學生養(yǎng)成思維的“依賴性”。如果我們把整個任務都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分析。即使分析錯了,學生至少經(jīng)歷了“獨立思考”的過程。所以,要讓學生窮盡思維可能,教師在實施任務時就要盡量少“一問一答”,多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