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目前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逐步落實和推進,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并改善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水平已經成了重要任務。隨著課程整合思維被引入教學改革,如何將小學科學與小學數學進行有效融合的問題,也同樣引起了各方的重視。為了能夠促進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應用數學的有效性得到提升,文章將據此展開具體討論,希望能夠為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有效意見。
關鍵詞: 小學科學;小學數學;融合探究;具體要點
數學與科學之間無論是從學科成果還是從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來看,二者之間都有著無法割舍的聯系。將小學科學與數學進行有效地融合,能夠進一步的推進STEM教育和創(chuàng)客教育的發(fā)展,讓小學階段的孩子就能夠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茖W現象是需要經過實踐來證明的,那么對自然現象的計算、測量、制表以及作圖等方面都離不開數學工具與方法的使用,這是毋庸置疑的。
一、 小學科學與數學之間的關系
首先,數學與科學這兩門學科本身就是可以互相交融的,他們互為補充,為彼此提供知識與能力上的支持,所以要將小學科學與小學數學之間進行有效融合,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一項內容。在數學與科學之間的融合下,其為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與貢獻卻是無法計量的,它們幾乎改變了全人類的生活,那么對于小學生來說,這二者之間的結合將打開他們對新世界的認知道理,也對整體的教學改革有益。
要進行科學實驗活動的探究,率先就要掌握測量的技巧,只有在可靠的原始數據基礎上,后續(xù)的科學分析活動才具有意義。那么在小學階段,有關科學教學當中所涉及的測量項目多種多樣,其中有物體的質量、體積、長度,也有關運動與靜止的時間,物體的狀態(tài)、溫度等都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測量項目。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對學生所掌握的科學與數學方面的知識水平有所把握,要考慮到學生對于測量精度、小數以及計算機等方面應用的綜合水平。但是在科學課堂當中,應用計算也要考慮到學生在數學方面的教學進度,在沒有學到小數的時候,可以安排學生估算,而學到小數之后,就可以讓學生在科學數據上體現小數,同時也可以根據現實的需要來進行調整。
例如,五年級的學生在學到有關太陽和影子的內容時,教師安排學生到操場上站在陽光底下,由另一位同學來測量其影子的長度。很多學生會直接運用直尺來進行測量,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始終沒有辦法測量出一個精準的數據,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軟尺來進行測量,但是由于軟尺的精度不如直尺,此時就可以要求學生只要將測量精度精確到厘米即可。此外,又或者是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需要獲得水溫的數據,但是由于氣候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水溫實際上是一直在變化的,但同時水溫的大小有可能會對實驗結果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估測水溫和允許實驗存在誤差也是需要在科學實驗當中強調的要點。
最后,我們從數學和科學這兩門學科自身出發(fā)來查看他們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發(fā)現,數學主要是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與推理能力,在學生自我探究過程中,進一步的加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進步。而科學所強調的則是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能夠針對目前所觀察到的現象來進行提問,并且通過觀察與比較,還有對事物現象的分類分析去得出嚴謹的結論,在科學方法與知識的基礎上對周圍的現象有深入地了解,讓學生對于自然可以充滿好奇,在合作過程中培養(yǎng)起社會責任感,并且具有基本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也能夠針對自己所認為的錯誤內容產生批判與創(chuàng)新、驗證的意識。綜合這兩個學科的各個特點來看,數學也的確能夠作為科學探究的工具而存在。
二、 融合方法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程整合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沒有教育目標的支撐,教師無法針對教學內容當中所需要向學生展現的價值來進行突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能夠發(fā)現,只有清晰的課程目標,才會讓教師能夠通過具體的目的和實踐計劃來進行落實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方式來感悟數學與科學之間的聯系,并且在合作交流與探究現象的過程中,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與質疑。
科學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所以在對科學課程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將其作為核心要素來展開計劃的制定。也就是說,在我們確立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既要關注到科學知識的內容,也要能夠對科學素養(yǎng)當中的成分進行滲透,全方位的保證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能夠得到提升??茖W素養(yǎng)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過程可能還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心酸,教師如何將科學課程的嚴肅性轉化為希望和生機,在小學階段課堂中是非??简灲處煹慕虒W功底的,所以更應該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定位。
而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問題都要做好精心設計,精心設計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導學生在現實中的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提出問題的過程中,要充分考量學生目前的認知水平。所有的問題也都要能夠對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益處,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精心指引下認識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并且積極努力地去探究問題,學生也能夠提升自身在學習方面的自主性和興趣,產生自我思考的意識與能力。例如,在科學課程中上的物理實驗中,經常會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對各項數據求取平均數,而這就與數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二者之間的聯系來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習氣氛更加的輕松愉快,讓學生體會到科學與數學之間的緊密聯系,通過積極地交流與反饋來得出具體方法。
(二)教學評價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評價的內容,因為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是學生非常關注的一個方面。在評價內容當中,要既能關注到學生真正的學習興趣,也能夠體現學生的發(fā)展性,要以學生的長期學習發(fā)展習慣為基礎來突顯評價的重要性。評價不是為了讓學生彼此之間知道互相的差距與水平,而是能夠激勵每一位學生關注自身的未來發(fā)展,提升內在奮斗的原動力。在評價結束過后,教師也要更多地采取肯定鼓勵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勇敢地向教師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小學階段的孩童尚未成熟,在對世界的理解與認知上都需要受到教師的輔助,所以教師一定要在科學與數學融合的過程中重視起教學評價的作用。
數學更重要的是理論和應用,其對事物的測量必須有量來作為基礎,在反映客觀世界與規(guī)律的過程中,始終都以現實世界為背景,這也與科學學科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二者之間結合已經成了現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數學作為科學的重要工具而存在,數學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目的,數學只是一門能夠幫助人們更快到達真相的物質語言。
(三)師生互動交流
在小學科學與數學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聯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要想實現學科之間的密切整合,就需要將教師內心中的理念傳達到學生心中。就是自己不能局限于一門學科的特點來進行教學,而是要綜合兩門學科的特點來做好各方面的教學布署與教師之間實現良好的配合關系,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
三、 注意事項
(一)確立任務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一定要綜合兩門學科的具體特點,讓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講解當中汲取經驗,自主地獲取各類的教學信息,融入教學所營造的問題情境中。尤其是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倘若想要幫助學生認識某種物質的性質,就需要采取直觀演示與設計導學等科學有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例如在認知磁鐵的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進行動手操作,探究磁性兩邊的磁力大小和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情況,將行動和思維化為一體,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水平。
(二)做好引導者
教師需要認識到自身的地位,不能再沿用之前應試教育的錯誤方式,而是要在課堂中積極地引導學生,完善自己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在此基礎上塑造出好學且積極地探索氛圍。因為學習本身是需要學生主動來進行的,教師就算再怎么逼迫,也無法替代學生完成他們人生中的所有階段的任務,所以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為學生預留出充分的空間,而不是過分的因為教學進度或者是知識點內容的講解需求,而讓學生感受到不必要的壓迫感,這對于學生的能力提升是幫助不大的,教師必須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與學生間實現有效地互動,才能夠改變這一現狀。
(三)獨立與團隊協作
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又要能夠幫助學生鍛煉其團隊合作能力,因為團隊合作可以結合更多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在團隊協作的過程中,實踐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將會在每個人心中都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是寶貴的實踐經驗,也是能夠觸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的重要平臺。在課程動態(tài)生成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針對方案的細節(jié)與評估標準進行完善,使得課堂更加具有立體感和豐富性,學生也能夠在此期間對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交流技巧產生更強地掌控力,促進合作關系的發(fā)展。
四、 結語
科技改變命運,科技改變生活,科學技術對教育本身就有著巨大的影響,也會為未來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將小學科學與數學之間進行有效融合,數學不再單獨的孤立成為一個無計可施的計算模型輔助工具,而是能夠整合到科學教學當中,成為輔助學生進入深入的科學探討,與教師進一步推進科學教學的橋梁。在小學科學與數學的融合下,能夠幫助學生將兩門學科都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并且學會觀察生活。
參考文獻:
[1]朱鈺.小學科學與技術學科“課堂教學與STEM理念的融合”教研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9(3):17-20.
[2]王倩倩.小學科學和數學學習資源有效融合的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9(14):91-92.
[3]張中華,劉學軍.小學數學課程與科學課程的整合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7(7):100-103.
[4]林慧嬌.小學科學和其他學科課程資源整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9):130-131.
[5]曹小勇.課程融合:讓小學科學教育目標邁向多元[J].小學教學研究,2018(8):16-17.
[6].數字探究:插上科學思維培養(yǎng)的翅膀:廣州市天河區(qū)體育東路小學科學創(chuàng)新課程紀實[J].教育信息技術,2013(9):66.
作者簡介:
陳卓,甘肅省臨夏市,甘肅省臨夏市茍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