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
1. 紙本水墨裝置作品《文明的長河》局部2.《未完成的廢墟》
在寺喜藝術(shù)區(qū)三號院戈魯藝術(shù)中心,戈魯?shù)恼褂[“ 未完成的廢墟”正在展出。
那是一個建造完整的藝術(shù)區(qū),空間很高,墻壁粗糲,房子里面跑著一只叫做老黑的白狗,院子外面有長得飽滿的山楂樹。
而藝術(shù)家的每一幅畫或者掛在墻壁上,或者懸浮在空間中,亦或者在一幅貫穿房間的長卷中呈現(xiàn)出來。
畫面中有動物有人物,視覺語言非常統(tǒng)一,不管是動物還是人物,都直接呈現(xiàn)出一張張臉,讓人過目不忘的臉。
把所有的這些臉鏈接起來,好像是一部女性的成長史詩——太具個人色彩的呈現(xiàn),好像藝術(shù)家的整個人生就濃縮在這些畫里了。
作品是在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的若干個主題當中隨機選出來的,并置在一起剛好呈現(xiàn)人生的一些變化,從童年、青春期到成年,這里也包括愛情、婚姻、友誼,成長的煩惱和不安、成年人的辛苦,都在里面。
看那些濃重的色彩,落落寡歡的人物形象,很多人會對戈魯提出問題“你的畫有些陰郁啊?!?/p>
藝術(shù)家說,“從我的成長經(jīng)歷來看,憂傷更多一點,但是我內(nèi)在的性格又是非常堅韌的,就像是北方冬天的草原,深邃、廣袤,實際它暗藏著生機??赡苁巧L在蔭處的植物,更需要昂然向上,哪怕是把自己的身體扭曲了,也要追尋陽光?!?p>
雕塑《世界上的第一個男人和他的女人》局部
紙本水墨裝置作品《文明的長河》局部
紙本水墨裝置作品《文明的長河》局部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 戈魯
Q:女性藝術(shù)家尤其像你,我覺得完全是自己人生中的每一段小傷、小傷口,每一些小樂趣,每一些這種,你怎么看你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跟自己生活之間的一個關(guān)聯(lián)?
A:藝術(shù)對我來說就是自我的呈現(xiàn),包含對生活生命的體悟,從小長到大體驗到的生命的成長,自己和周遭的關(guān)系,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與家庭的關(guān)系,這些都是有溫度的、有生命的,也是有活力的,同時這里邊可能也有絕望有恐懼,但是始終都是懷揣著夢想和希望努力去奮斗的一個過程。
Q:你作品中有太多的臉了,為什么呢?你處理人物表情的時候會注意哪些問題?
A:我真是覺得這個世界上最迷人的,最能讓你去琢磨的是臉,透過臉能看到很多,看到靈魂、看到生命、看到時間、看在這世間過程當中經(jīng)歷了什么,然后你能看見悲哀,高貴、卑賤,痛苦、悲傷。
人的所有的生命承載的東西都明明白白寫在臉上。臉上那些傷痕喻指的是傷害與被傷害的關(guān)系,我會畫出一個人的兩個不同的自我,眼神你看出來是迷離的,甚至是迷茫的狀態(tài)。其實人一直在尋找,就像我也是一樣,我也在尋找。這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Q:你在世界各地游歷,你想去尋找什么?尋找到了什么?
A:我每到一個地方最愿意去的是美術(shù)館和畫廊,這讓我很系統(tǒng)地去梳理了古典藝術(shù)、當代藝術(shù)和現(xiàn)代藝術(shù)。
我還比較喜歡去菜市場,人是活生生的、食物是有生命的,承載著當?shù)氐耐恋?、土壤、陽光。我一直覺得當?shù)氐氖澄镆约叭藗兊娘嬍沉晳T,決定了當?shù)厝说男愿褚约拔幕?。通過菜市場可以了解他們現(xiàn)在、過去和歷史文明所流淌過來的東西。
北方人和南方人的飲食習慣不同,北方人喜五谷,因為北方菜蔬沒有南方那么的豐富,所以北方人可能長得更加高大,性格更加豪放,就像北方的大漠一樣深邃、粗獷。南方就是煙雨迷蒙,就是小橋流水,所以那個地方的人柔美、細膩。氣候決定了物產(chǎn),又決定了生產(chǎn)什么樣的食物,什么食物養(yǎng)育什么樣的人,這就叫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Q:你作品中的顏色非常明確,你對顏色的選擇是全部憑直覺嗎?
A:我覺得色彩就是生命,就是情感,不同的色彩表達出來的生命是不一樣的。
我展覽中的兩個雕塑是紅色的,我覺得紅色就是血的顏色,它就是一種生命的象征。這都是在我們的生命體驗中慢慢感受出來的,比如我在繪畫當中會使用玫粉色,它可能更象征著女性對于愛情的渴望。所以色彩對我來說是直覺,是很自然的呈現(xiàn)。
Q:你的作品有的繪制在油畫布上面,有的是在鋁板上,有的則做成裝置成為一個長卷,你怎么看這些材料的選擇?
A:材料是每個藝術(shù)家都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鋁板上面的創(chuàng)作始于2007年,那兩年是我瘋狂研究材料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尋找表現(xiàn)的語言。
那時候剛好我有一本畫冊要在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頻繁跑印刷廠,剛好發(fā)現(xiàn)了他們用廢了的作為印刷時候用的鋁板。我嘗試了一下,覺得跟在畫布和紙上的效果完全不一樣,金屬反光的效果也讓畫面有一種炫目的感覺。
其實我覺得各種材料的變化是一個材料的轉(zhuǎn)變,本質(zhì)上傳遞的東西還是沒有變化的,表現(xiàn)的主題還是沒有變的。包括你去用文字表達,你去寫小說寫詩歌也是一樣的,就是你所呈現(xiàn)的東西還是你自己靈魂當中的價值觀,你的生活體驗。
Q:展覽的名字為什么叫“未完成的廢墟”?
A:疫情期間被困在了北京,哪兒都去不了。我在面對我這些作品的時候,發(fā)現(xiàn)我不停歇地畫了十幾年,沒有去梳理它。會不會這樣下去真的快成廢墟了——物質(zhì)上的廢墟的感覺,另一個層面,我們的人生,也會面對這樣的問題。
你可以把我所有的作品都看成是一件沒有完成的作品,可能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還是沒有完成,這也就意味著還會有后人繼續(xù)去做藝術(shù),還會有人去建樓房,有人去蓋美術(shù)館,有人去做很多促進人類文明的事情,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東西,就像一條文明的長河,它會承載所有的文明的、好的、壞的,大江東去、泥沙俱下。
在上升到這個意義的時候,它寓意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