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靜
1982年,平行世界的英國倫敦,彼時人工智能研究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當前的發(fā)展水平。在撒切爾夫人的領導下,英國在馬島戰(zhàn)爭中落敗,舉國嘩然之際托尼·本恩當選為英國首相?!叭斯ぶ悄苤浮眻D靈也沒有自殺,麥克尤恩給了圖靈他應得的生命,而非受到審判、監(jiān)禁、自殺。圖靈得享高壽,活在世人的尊崇之中,他的作品創(chuàng)造了技術奇跡。與此同時,32歲的倫敦人查理開始了兩段新的關系……事情也慢慢開始失控。麥克尤恩在小說中探討了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區(qū)別,究竟是什么使我們成為人類——我們外在的行為還是內在的生命?機器人能夠明白人類的心嗎?對于那些人類無法掌控的技術,這部小說將帶給讀者深入的思考。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早已為世人熟知,關于人工智能,如今人類面臨更為復雜的一系列道德難題:究竟是什么使我們成為人類——我們外在的行為還是內在的生命?機器人能夠明白人類的心嗎?機器人出軌人類該怎么辦?在《我這樣的機器》一書中,英國國寶級作家伊恩·麥克尤恩探討了機器人道德困境,其本質最終還是引向了他對人類內心世界、人際關系的密切觀察——所謂的邪惡或殘忍往往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現(xiàn)。近年來,除了文學領域,麥克尤恩越發(fā)熱衷于社會熱點話題的關注和討論,經過長期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索和研究,麥克尤恩以小說《我這樣的機器》交出了一份特殊的答卷——回答了他本人對未來人工智能的看法和期待。以下文字摘自本書后記《好機器人必須死》。
小說男主人公查理,是個自由自在的宅男,不上班,他只要電腦、網線,和一小筆錢。股票、期貨或者房地產,他每天就在各種投資投機市場上找機會。有時賺有時賠,基本能滿足溫飽。作為一個后現(xiàn)代主義青年,他接受了一種價值中立的道德視角。因為進化心理學、因為文化人類學,它們的初級課程往往會讓人獲得一種相對主義的倫理自由感。這種道德相對論讓他在稅務上鬧了一點小麻煩,上了法庭。政治上查理有點保守,支持撒切爾對馬島的遠征,他的女朋友米蘭達則絕不認同,為此他們爭論起來。那是他們第一次吵架,造成了讓人吃驚的后果。
仿生機器人亞當夏娃們上市時,他正好繼承了一幢房產,賣掉房子得到一大筆錢。宅男們總想比別人搶先一步進入未來世界,如果能力有限,就買下可能通向未來的新潮電子產品。盡管只是測試產品,beta版,而且要花8.6萬美元,他也毫不猶豫下單了。公司統(tǒng)共只推出了25個,12個亞當,13個夏娃。他買到亞當,雖然他本想買一個夏娃。
女主角米蘭達,社會史專業(yè)博士、查理樓上的鄰居、比查理小10歲。她也算亞當?shù)陌雮€主人,查理自己向她讓渡了這個權利。他一直不知道如何向米蘭達表達感情,也許希望這個機器仆人能成為某種聯(lián)結象征。亞當會進入他們倆的生活,查理覺得當他和米蘭達一起關注亞當,創(chuàng)造亞當后,就會自動成為一家人。
亞當確實需要他們“創(chuàng)造”。因為查理把它領回家時,它仍是原廠設置,亞當可以按照說明書,在個性化設置上“自由創(chuàng)造”。他決定了,自己只完成一半,另一半讓米蘭達勾選。如此一來,他和米蘭達那種看起來有點不切實際的關系,就能夠凝結在有形實體上了。但這個慷慨的舉動將會成為日后所有困擾的起點,此刻他并未預料到。
在小說中,這批測試版仿真機器人于1982年面世。把人類目前遠未實現(xiàn)的科技能力設定在過去歷史時間當中,是常見的科幻故事裝置。讓一種未來技術通過時間裝置穿越回過去,或者索性立足于現(xiàn)代物理學觀點,構造一個平行世界。作者由此可以技術決定論地設問:科技發(fā)明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人類命運?但這部小說并不關心此類問題,讓亞當在1982年來到查理家中,或者讓它在2032年出現(xiàn),看起來沒什么差別。
我們猜想起來,麥克尤恩讓故事發(fā)生在1982年,更可能是出于——作為一個小說家,對有關機器人的大眾敘事歷史和觀念變遷的關注。有一個歷史統(tǒng)計數(shù)據,到1981年,日本汽車裝配生產線上已使用了6000多個機器人,同一時間英國只有370臺工程機器人。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于是大力鼓吹廣泛使用機器人作業(yè),此舉或許也是首相對各地不斷出現(xiàn)罷工浪潮的冷酷回應。當時英國失業(yè)率常年徘徊在10%,撒切爾推廣機器人的言論得罪了工人大眾。本來憎恨機器的盧德派在英國就有久遠歷史淵源,政府和工人們兩相激發(fā),機器人成了那個年代英國人最熱門的話題。
事實上,如果你在谷歌圖書詞頻(GoogleNgramViewer)上檢索“Robot”(機器人)和“AI”(人工智能),就會看到這兩個詞在80年代初異軍突起,在整個80年代形成一個高峰,到90年代反而漸漸下落。事實上,最令人難忘的機器人電影就是此刻拍攝的——1984年上映的《終結者》。顯然,智能仿真機器人是那個時代極其廣泛的大眾話題。那時候,麥克尤恩剛搬家到倫敦沒幾年,出版了幾本小說,開始創(chuàng)作劇本,與同道友好交往,參加午餐會討論熱門話題,也許這個有關“比人更聰明的人造人”的想法,在這個30歲出頭年輕作家(正是小說中查理的年紀)的內心,一度掀起過極大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