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博 王立峰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對于全面從嚴治黨和推動基層治理具有重要意義,有效地推進政治建設成為基層黨組織的基本組織目標。組織行為理論從個體、群體和組織三維向度呈現(xiàn)了達成組織目標過程中的組織行為,為審視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提供了可行視角?;诮M織行為的分析視角,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存在著正向行為動機弱化、群體績效降低和組織管理失靈等現(xiàn)實問題。為推動基層黨組織有效達成政治建設的組織目標,可以從引導黨員正向心理補償向度、完善多元化激勵機制、消除少數(shù)黨內腐敗共同體、強化群體規(guī)范認同基礎、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能力和強化組織文化的積極影響幾個方面構建推進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組織行為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448(2020)03-0017-1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贝ㄓ捎诨鶎狱h組織特殊的組織定位和組織功能,為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能力,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日益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yè)、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qū)、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fā)展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1]基層黨組織是黨組織的末梢部分,在科層制運作邏輯下,黨的基本方針、路線和政策最終需要依托基層黨組織來落實?;鶎狱h組織嵌入基層場域之中,是發(fā)揮領導基層治理、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和政治社會化等政治功能的堅實堡壘。鑒于此,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fā)展,“政治建設逐步推進到基層黨組織”[2](P10),政治建設成為各級基層黨組織的基本組織目標。然而,當前部分基層黨組織依然存在“黨內領導力不足、工作形式主義、政治功能弱化乃至貪污腐敗等現(xiàn)象”[3](P17),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如何高效率、高實效地達成政治建設這一組織目標,成為基層黨組織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亦為學術界提供了亟待回應的現(xiàn)實命題。審視當前黨的政治建設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內涵范疇闡釋、歷史經驗借鑒、重要意義闡述和推進路徑建構等幾個方面,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鶎狱h組織政治建設有其特殊的內在邏輯,也面臨著特殊的問題,這種特殊性構成為對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這一命題進行專門性、深入性探討的根源。通過梳理文獻可知,學術界對“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這一命題的關注較少,存在較大的開拓空間。此外,政治建設中政治性內容是重要方面,但推動的主體始終是獨立的組織。黨的政治建設體現(xiàn)出高度的政治邏輯,包括政治原則、政治價值和政治內容等;而組織管理則體現(xiàn)出實現(xiàn)政治建設組織目標中的操作原則和具體路徑,體現(xiàn)出高度的管理邏輯?;鶎狱h組織作為推進政治建設的主體,在堅持政治性原則的同時,亦應提升自身組織管理水平,實現(xiàn)政治邏輯和管理邏輯的統(tǒng)一,更為高效地達成政治建設的組織目標。黨的政治建設是新時代基層黨組織的重要組織目標,從組織主體維度來看,基層黨組織需要充分動員組織自身力量達成目標?;鶎狱h組織嵌人的基層環(huán)境復雜,組織內部亦存在黨員基數(shù)大、不易管理等現(xiàn)象,部分基層黨組織因無法充分動員、整合自身力量,在達成組織目標過程中面臨諸多現(xiàn)實問題?,F(xiàn)有研究多從政治建設的內容維度出發(fā),依托邏輯框架進行闡述,很少從組織主體的管理維度展開研究。針對這一現(xiàn)狀,應當聚焦于基層黨組織及其政治建設的特殊性,依托組織管理理論,統(tǒng)合政治邏輯與管理邏輯,提出提升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實效性的可行策略。
一 組織行為理論視角下的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
組織行為理論是一門成熟的組織管理理論。自20世紀初美國管理學家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創(chuàng)立經典科學管理理論伊始,組織行為理論逐漸形成了成熟的理論體系,廣泛應用于企業(yè)組織和公共組織等領域的研究中。組織行為理論認為,組織行為即“組織中人的行為”,人是組織中的行動主體,組織是否能夠達成生存、發(fā)展和發(fā)揮功能的組織目標,最終還是需要組織中人的具體行為去實現(xiàn);只有組織中人的需求和行為與組織的共同目標相一致,組織才能高效動員、整合自身力量達成組織目標。組織行為包括“個體、群體和組織三個主體維度的動機與行為”[4](P8)。組織存在于特定環(huán)境內,組織達成政治建設目標的過程不僅是組織內部的管理過程,也是組織應對外部環(huán)境刺激、與外部環(huán)境互動的過程。通過三個層次的組織行為,組織整體能夠適應不同的內外部刺激,并高效動員、整合自身力量來達成組織目標。具體到基層黨組織方面,基層黨組織作為獨立組織,可以劃分為黨員個體、黨員群體和黨組織幾個層次,不同層次主體在實現(xiàn)黨的政治目標這一組織目標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同,三層次主體均發(fā)揮自身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動組織目標的實現(xiàn)。從組織行為視角來審視,可以在掌握基層黨組織情境中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規(guī)律的基礎上,通過闡釋、預測、控制和引導組織行為的方式,將黨的政治建設內容、原則上體現(xiàn)的政治性與實際推行過程中體現(xiàn)的組織屬性有機結合,使基層黨組織的個體動機、群體過程和組織管理等不同層次的組織行為向達成組織目標發(fā)展。在政治性與組織性相統(tǒng)一的情形下,基層黨組織能夠更好地應對政治建設中組織內外部因素的影響,更為有效地實現(xiàn)預期目標。在政治建設中,基層黨組織主要涵括以下動機與行為(圖1):
(一)基層黨組織中的個體動機與政治行為
個體動機一般可以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前者主要來源于對行為本身及其價值的認同與興趣,而外部動機主要來源于對外在的“認同、支持和激勵”[5](P297)?;鶎狱h組織通過采取適當措施,可以強化組織成員個體的內外部動機,從而對黨員的政治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一 方面,黨員在組織環(huán)境中會形成特定的角色認知。角色認知是社會認知的一種,是組織中個體的知覺行為。角色回答了“我是誰”和“我屬于哪個群體”的問題,表征了個體自我和群體認知的基本內容。為保持自我同一性①,避免行為與自我認知沖突而導致自我系統(tǒng)紊亂,個體往往會按照角色既定的行為規(guī)范行動,此即角色認知提供行為動力的作用機理。黨章規(guī)定,黨員是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zhàn)士,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明確了黨員的基本角色定位;《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等黨內法規(guī)則對基層黨員的角色行為進行了更為細致地規(guī)定。通過學習黨章等黨內法規(guī)、參與基層黨的組織活動和黨內宣傳等黨內政治生活,個體對于黨員這一角色的基本定位、信仰理念和行為模式等的了解逐步加深,并轉化為關于政治角色的認知結構。在“自我同一性”的心理機制下,個體會形成內生性動力,并按照角色規(guī)范的要求扮演好黨員的角色。
另一方面,黨員個體的履責動機會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黨章規(guī)定,堅持學習黨的先進理論、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遵守黨的紀律和密切聯(lián)系群眾等是黨員的義務,也是黨員需要履行的政治責任。履行好政治責任是黨員“講政治”的重要體現(xiàn)。由于黨員具備中共黨員和職業(yè)的雙重角色,黨員對政治責任的履行主要是通過參與黨務和職業(yè)工作來完成,基層黨員是否能夠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貫徹中央方針和遵守黨規(guī)黨紀等政治責任,主要取決于其工作動機水平。根據(jù)對影響工作行為動機因素的類型學劃分,基層黨員的工作動機主要受到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的影響②。具體到基層黨員方面,保健因素主要表征為基層黨務和職業(yè)的工作環(huán)境及人際關系對黨員工作動機的影響,其主要作用是消除影響工作動機的消極因素;而激勵因素則主要表征為基層黨務和職業(yè)工作本身及成就對黨員工作動機的影響,其主要作用是帶來積極的驅動因素。
(二)基層黨組織中的群體過程與群體績效
組織行為理論認為,群體過程是達成組織目標中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在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中,組織中群體過程以“群體凝聚力和群體規(guī)范行為”等形式,對達成組織目標的群體績效產生重要影響[6](P147)。
一 方面,黨員群體凝聚力對黨內團結統(tǒng)一產生影響?!白杂X維護黨的團結和統(tǒng)一,是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黨開展工作的一面鮮明的旗幟”[7]。黨員群體內部的高度凝聚力,是保持黨的團結統(tǒng)一的重要方式。在基層黨組織場域內,黨員群體凝聚力的形成主要基于群體內部的自我歸類和人際吸引。具體而言,自我歸類是指在所屬群體具有明顯特征時,群體成員對群體歸屬的判定及對群體歸屬的強烈認同感;人際吸引則是基于思維模式、觀點理念和行為模式的相似性,群體內部成員自然形成的親近感與認同感。在特定自我歸類和人際吸引的影響下,群體內成員會對群體身份更為認同,對同一群體內的成員給予更多的積極評價,并更多地與群內成員互動,從而形成“強大的群體凝聚力”[8](P95)。基層黨員群體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成員具有相同的政治信仰、政治態(tài)度和行為偏好。相似的政治態(tài)度等群體特征會提升黨員群體對于黨員的吸引力,黨員群體的成員間往往會因此產生高度的認同感和親近感,進而使黨員群體內部的凝聚力保持在較高水平。在高度團結的情境下,黨員群體會有更強的意愿形成以政治建設為共同目標的團結統(tǒng)一關系,從而提升達成政治建設目標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遵從態(tài)度影響遵守群體規(guī)范的水平。基層黨員的群體規(guī)范主要是指黨內法規(guī)和國家法律。具體而言,基層黨員一般兼?zhèn)湔谓巧凸窠巧?,除遵守黨內法規(guī)外,還須遵守國家法律。結合組織行為理論,基層黨員群體對上述群體規(guī)范的遵從態(tài)度主要表現(xiàn)為屈從、認同與內在化三種樣態(tài)。其中,屈從是指群體成員可能并不認同規(guī)范,但在獎懲機制作用下,依然會按照群體規(guī)范行事。在屈從態(tài)度下,對群體規(guī)范的遵從很容易因不良示例、他人勸說和環(huán)境變化等因素而動搖;認同是群體成員為了實現(xiàn)社會歸屬感,迫于群體壓力而遵從群體規(guī)范,但遵從態(tài)度變化的可能性更小;內在化則是群體在完全接受規(guī)范的價值、信念等基礎上形成的“遵從態(tài)度”,群體無論處于何種情境下,均能嚴格遵守群體規(guī)范[9](P283)。在基層黨員群體內部,對待群體規(guī)范的態(tài)度將通過社會網絡互動、觀察學習過程等途徑進行群體內部的社會化,進而對全體黨員產生影響。在屈從、認同條件下,黨員群體遵守規(guī)范的水平容易受外部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波動;而當?shù)竭_內在化階段時,黨員群體對群體規(guī)范的遵從將達到較高水平,并且不易受負面因素的影響。
(三)基層黨組織的組織管理與組織效能
基于整體組織結構的組織管理是重要的組織行為。一般而言,組織管理包括組織領導行為和組織文化管理兩方面內容。二者從正式組織形式管理和非正式組織形式管理兩方面,提高了基層黨組織關于路線方針的貫徹水平,強化了基層黨的組織效能。
首先,組織結構影響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效能?!凹訌婞h的政治建設,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改進黨的領導方式,承擔起執(zhí)政興國的政治責任?!盵10]基層黨組織在基層場域中處于領導地位,其領導效能如何,決定了黨的方針、政策和路線的貫徹水平,亦決定了基層治理的成效?;鶎狱h組織雖然在整體上處于黨組織科層化運作的最底端,但其自身由“基層單位(組織)黨委+基層黨支部”的層級構成,符合中間管理層次少、管理幅度大的扁平化組織特征。由于最大化地免去了科層制帶來的弊端,基層黨組織的領導鏈條更為通暢。在這種扁平化狀態(tài)之下,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干部可以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型領導模式,“即領導與下屬具備較高的相互信任,能夠與下屬充分溝通,并在爭取下屬同意的前提下作出適當決策”[11](P302)。民主型領導模式在充分發(fā)揮黨內民主積極作用的同時,能夠提升基層黨員的政治效能感,進而提高組織活動的黨員參與水平。
其次,組織文化影響達成組織目標的效率。組織文化是組織中獨特的行為模式、價值體系和根本信念,在組織中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氛圍。學者沙因認為,組織文化從表層到深層,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組織的日常行為與器物、組織的價值觀、深層的默認假設?!盵12](P23)其中,日常行為與器物是外顯的行為模式與物理空間的器物等;價值觀是與其他組織相區(qū)分的所有成員共同認同的價值觀體系;默認假設則是一個組織經過反復實踐驗證的、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根本性理念。作為特定類型的組織,基層黨組織的組織文化亦具備正向的政治行為模式、宣傳材料等文化符號、黨員核心價值體系、基層組織工作經驗以及共產主義政治信仰等文化要素。組織文化是一個組織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通過良好的組織社會化過程,基層黨組織可以使組織成員更好地熟悉、認同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模式以及組織運作模式,并提升組織在政治建設中的績效產出。
二 新時代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
在新時代背景下,黨面臨著復雜的執(zhí)政環(huán)境,“四大危險”和“四大考驗”等因素導致少數(shù)基層組織出現(xiàn)政治功能弱化等問題。這些因素從組織內部與外部對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行為產生了負面影響,從而使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工作面臨一定的現(xiàn)實問題,需要引起注意。
(一)角色認知扭曲與激勵不足導致正向行為動機存在弱化現(xiàn)象
首先,少數(shù)黨員滋生不當補償心理,正向政治行為的內生動力不足。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黨員干部多處于體制內工作,收入水平與體制外相比較低。從部分腐敗黨員干部的自我反省過程來看,他們在與企業(yè)主等高收入群體的社交過程中,往往會不自覺將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消費水平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很容易誘發(fā)相對剝奪感,認為自身“付出、地位與受益不成正比”[13],并引發(fā)黨員干部的不當補償心理。不當補償心理是指以打破角色規(guī)范和獲取不當收益的方式來彌補內心失衡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在這一心理現(xiàn)象作用下,少數(shù)黨員干部會打破原有的關于政治角色的正向認知,將牟利的角色定位和規(guī)范凌駕于政治角色定位和規(guī)范之上。收入少、付出多這一特征在基層黨員干部身上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據(jù)《人民日報》對基層干部現(xiàn)狀進行的系列報道,基層干部人手少、任務十分繁重,但收入與付出往往不成正比①。在這一現(xiàn)狀下,少數(shù)基層黨員干部容易滋生不當補償心理,造成角色認知的扭曲,最終導致自身正向政治行為動力弱化。
其次,行為激勵存在失靈現(xiàn)象,正向政治行為的外部驅動力不足。在體制內單位中存在提供長期收益的績效激勵機制,即職位晉升。職位晉升不僅會帶來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的提高,亦提供了進一步發(fā)展的可能性,能滿足晉升者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但是,由于基層黨員干部基數(shù)較大、空缺職位較少、存在選調掛職等“空降”人事安排等原因,基層黨員干部晉升路徑較為狹窄,“存在晉升困難”等困境[14]。此外,在壓力型體制下,各類考核、檢查乃至問責等均被上級視為倒逼基層完成上級任務的有效手段,這導致基層考核存在指標過于繁雜、督導檢查過于頻繁和問責過頻過濫等“壓力超載”現(xiàn)象[15]。由于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不盡完善,少數(shù)基層黨員的正向政治行為動機缺乏高強度、持續(xù)性的外部激勵,遇到復雜、棘手的工作情境時,可能會因缺乏足夠動機而放棄對正向政治行為的堅持。
(二)群體異質化與群體規(guī)范失范導致少數(shù)群體績效降低
首先,腐敗共同體導致群體異質化,少數(shù)黨員群體凝聚力下降。當前在基層中存在一定的“群體腐敗”現(xiàn)象,如依托社會關系形成的“窩案,等[16]。在群體腐敗過程中,腐敗分子通過“人情報答”與“報、欠和面子互換”的往復循環(huán),“實現(xiàn)了情感連結和不當?shù)睦娼粨Q”[17](P216)。在這一過程中,腐敗分子形成了腐敗共同體,并依托關系網絡進行各類資本的不當交易。相對而言,“這種現(xiàn)象在基層場域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I8](P801)。由于腐敗共同體中成員的共同目標、價值理念和行為偏好均和黨員標準格格不人,腐敗共同體的存在導致了基層黨員群體的異質性,并形成了組織中的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是指部分組織成員為了特定共同利益而自然形成的群體,由于非正式群體一般未經過組織的審查,該群體可能出現(xiàn)與群體目標和組織目標相左乃至完全相反的情況[9](P247)。由于非正式群體的存在,少數(shù)黨員群體出現(xiàn)異質化,黨員群體對部分黨員的吸引力有所下降,黨員的群體歸屬感亦逐漸弱化,從而降低了黨員群體的內部凝聚力。
其次,少數(shù)黨員對群體規(guī)范的認同水平較低,一些群體成員難以保持遵從態(tài)度。“工具主義”的泛濫降低了群體規(guī)范的認同水準。具體而言,工具理性是指“通過對外界事物的情況和其他人的舉止的期待,并利用這種期待作為‘條件或者作為‘手段,以期實現(xiàn)自己合乎理性所爭取和考慮的作為成果的目的;[19](P56)。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行為情境成為影響行為的重要變量,行為結果成為決定行為的關鍵因素。受現(xiàn)代社會工具理性泛濫的影響,少數(shù)黨員在面對群體規(guī)范與自身利益的沖突時,更多考量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這種情境下,這些黨員對于群體規(guī)范認同會逐漸弱化,其對于規(guī)范的態(tài)度維系于違背和服從的臨界點,是否服從規(guī)范,主要取決于何種選擇會讓自身利益最大化,這種功利化的態(tài)度降低了黨內法規(guī)中道德性、原則性和群體規(guī)范的遵守水平。具體而言,黨內法規(guī)存在大量高于法律標準的“道德性”要求[20](P76)。相對于法律性要求,道德性要求偏于宏觀,標準模糊,難以做精準約束;而部分原則性的政治、紀律規(guī)定,在落實的過程中自由裁量空間較大,缺乏嚴謹評判標準,落實效果并不理想。如根據(jù)人民網調研中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七成以上受訪者認為基層干部最容易出現(xiàn)“為官不為”現(xiàn)象[21](P16)。由于工具理性的負面影響,關于群體規(guī)范錯誤態(tài)度逐漸形成,并通過群體中的社會網絡逐漸社會化。當錯誤態(tài)度被部分處于屈從階段的黨員習得后,其對于群體規(guī)范的態(tài)度將很難向同化與內在化階段發(fā)展,甚至會由屈從向抵觸乃至違反轉化。
(三)組織領導弱化與文化認同水平降低導致組織管理失靈
首先,少數(shù)基層黨員干部失責,組織領導存在弱化現(xiàn)象。在基層治理中,少數(shù)基層黨委組織缺乏科學的領導方式,難以適應基層治理中復雜多變的具體情境。如一些基層領導干部領導形式僵化,在橫向管理幅度增加、治理事項多元的情境下,非但未能充分考量“任務難度、可利用資源、下屬能力和下屬期望等要素”[22](P419)而靈活地采取與任務情境相匹配的領導模式,反而一味地以檢查乃至處分的方式推動任務完成;少數(shù)基層領導干部不注重黨內民主,作風專斷,對工作能力強、業(yè)務經驗豐富的下屬經常進行“不當干預,[23](P45)。在上述情形下,基層黨組織非但未能充分發(fā)揮組織扁平化的優(yōu)勢,反而為不當領導方式提供了發(fā)揮作用的渠道。此外,作為基層黨組織領導力量重要構成部分的支委會,大部分支委成員均為兼職,在這些支部中,一些支委成員或專業(yè)知識不足,與黨員和群眾關系淡漠,或因責任心不強或職業(yè)業(yè)務繁忙而難以全身心投入到支部工作之中,并未能較好地發(fā)揮統(tǒng)攝村莊的地方性知識、社會關系和在地化政治權威的“實踐權力”[24](P33)在展開支部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很容易出現(xiàn)“政令不行”等失責問題,削弱了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能力。
其次,特定類型文化形成外部沖擊,降低了組織文化的認同水平?;鶎訄鲇蛑写嬖诓煌愋臀幕?,這些文化與基層黨組織文化共存于基層黨員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情境中,并從器物與價值兩方面對基層黨組織文化形成沖擊。具體而言,一方面,在基層場域內,部分類型文化的外部樣態(tài)更為契合特定群體的接受偏好。如流行文化具備時尚品位、個性解放和世俗娛樂等文化元素,深受青年人的喜愛;而家庭倫理等文化則充滿溫情話語和生活氣息,更容易引發(fā)內心共鳴。相比之下,基層黨組織文化符號多以莊嚴、肅穆的主題為主,雖是必要且正確的,但在客觀上與特定群體的接受偏好間形成了一定張力。在信息接收通道承載量有限的前提下,少數(shù)黨員更愿意主動接收并認同契合自身接受偏好的文化形式,上述張力的存在已經對基層黨組織文化的認同造成了沖擊。而一些基層黨組織不重視組織文化的形式建設,組織文化形式或暮氣沉沉、缺乏創(chuàng)新,或脫離現(xiàn)實家庭、親情等生活情境,更弱化了少數(shù)成員對組織文化的認同感。另一方面,特定類型文化在價值維度與基層黨組織文化存在沖突。如作為基層的另一類組織文化,非公企業(yè)文化倡導的核心在于盈利最大化,這與基層黨組織文化中遵循公正、奉獻等價值觀存在沖突;而權力本位等不良政治文化崇尚人治、特權和自私等錯誤價值觀,更與基層黨組織文化完全相左。在上述特定類型文化的影響或滲透下,少數(shù)非公企業(yè)黨員或公職人員黨員受到錯誤價值觀的引導,降低了對基層黨組織文化的認同水平。
三 推進新時代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的有效路徑
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為進一步完善政治建設工作提供了問題指向。結合組織行為理論,新時代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應當以治理現(xiàn)實問題為導向,從個體、群體和組織三維向度構建推進路徑。
(一)引導黨員正向心理補償,完善多元化激勵機制
首先,引導黨員的正向心理補償。針對當前部分基層黨員的不當補償現(xiàn)象,應當從正向支持和反向警示兩方面對其進行引導。對于個體而言,不利情境會產生不利后果,而不利后果會使個體在社會比較中體驗到不平衡感。而社會支持可以在個體經歷不利情境的環(huán)節(jié)中降低不利后果的負面影響,從而極大降低個體產生失衡心態(tài)的可能性。具體而言,“社會支持是來自于外部力量的支持行為,這種行為可以降低來自不利環(huán)境的傷害,[25](P544)。在正向維度,應當通過提供多元化社會支持的形式,補強基層黨員抵抗壓力的心理資源,避免其因社會比較而心理失衡。如黨委班子成員、支部書記應經常關切黨員的工作、生活狀況,通過組織談心等方式獲取黨員在心態(tài)方面的變化線索,并在情緒疏導、關系協(xié)調和資源調配方面提供適當支持;針對貧困黨員,基層組織應積極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在假期、補貼、績效獎勵等方面向貧困黨員傾斜,使黨員干部能夠通過休整放松、家人陪伴等方式,獲得物質收入之外的精神補償,從而從多個維度培育基層黨員心理復原力、韌性、抗逆力等自我心理調適的“心理彈性”[26](P255)。在反向維度,基層黨組織應當以底線思維強化角色規(guī)范認知。應使基層黨員干部清楚,按照黨員標準嚴格執(zhí)行黨內政策和制度是黨員行為的基本“底線”,是實現(xiàn)家庭關系和睦、子女穩(wěn)定發(fā)展和自身進一步晉升等需求的重要保障。通過錯誤或過度的補償方式,即使能夠在短期內滿足補償心理,但最終將因觸犯黨內法規(guī)等“底線”而損失長遠利益,并遏止正向補償?shù)目赡苄浴?/p>
其次,完善多元化的激勵機制。在激勵因素方面,由于晉升名額有限,可以針對工作優(yōu)異者的現(xiàn)實需求,對于業(yè)績十分突出的基層黨員予以多元化的彈性激勵,以提升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如在選拔干部過程中,優(yōu)先提拔基層工作經歷長、成績大的黨員干部;工作占用休息時間過多、有親屬需要照顧的,可以在任務考核完成后,安排特定時間作為獎勵休假;對于剛需購房有壓力的,可以根據(jù)工作業(yè)績給予一定租住補貼等。此外,必須按規(guī)定落實公務員加班費用、孕婦等特殊群體的關照政策等,體現(xiàn)黨組織對于廣大基層黨員的人本關懷。在保健因素方面,應構建實踐反饋與權力下沉機制,并圍繞新的政治實踐制定地方性的問責細則與實施辦法,破解壓力型體制對工作體驗帶來的不利影響。實踐反饋機制主要是針對基層治理實踐中暴露的困難,由第一線基層針對決策實施中暴露的問題,分析問題焦點、提出修改建議,供上級決策部門商討;如果因未及時修正而產生問題,則應對決策制定者啟動問責程序。而權力下沉機制則可借鑒北京基層社區(qū)的“鄉(xiāng)街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川,以基層棘手問題為導向,以基層黨員為帶動主體,賦權基層黨組織與社區(qū)調動所急需的各部門行政資源。通過兩種機制的作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化解基層黨員干部的“壓力超載”情況,使基層黨員干部有更高的意愿與精力作出正向政治行為。
(二)消除少數(shù)黨內腐敗共同體,強化群體規(guī)范認同基礎
首先,以巡察與豁免機制打破腐敗共同體。一方面,強化紀委與監(jiān)察委的雙軌巡察制度。在紀委與監(jiān)察委雙軌巡察的過程中,監(jiān)督范圍不僅包括具有貪污腐敗、為官不為等行為的黨員本身,亦涵括與其接觸的非黨公職人員。監(jiān)督主體可以通過“順藤摸瓜”的方式拓寬問題線索的受理范圍,以提升獲取核心問題線索的可能性。在涉及黨員的腐敗問題線索后,紀委巡察人員將問題線索反饋給受巡單位的黨組織和紀委的同時,監(jiān)察委巡察人員應將問題線索移交給受巡地人大和監(jiān)察委,以提升移交的對口性。此外,可以在雙軌巡察中啟用交叉巡察等形式,由縣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隨機抽調各鄉(xiāng)鎮(zhèn)紀檢監(jiān)察骨干人員組成統(tǒng)一的縣級巡察組,對各鄉(xiāng)鎮(zhèn)依次進行“滾動式”交叉巡察;或采取不同鄉(xiāng)鎮(zhèn)隨機互相展開巡察等形式展開交叉巡察,以切斷可能的人情利益輸送鏈條來形成“異體監(jiān)督”模式,從而避免基層人情網絡帶來的“不良干擾”[28](P48)。另一方面,瓦解腐敗共同體中的相互依賴關系。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高壓下,部分腐敗參與者或受益者在確保自身利益最大化或共同體內部分贓不均的情況下,具有潛在的舉報動機。腐敗參與者或受益者是否能夠進行舉報,主要取決于舉報后的利益損益和達成舉報目標的價值之比。鑒于此,為降低舉報者在舉報后的利益損失、提升其舉報意愿,可以借鑒國外“污點證人”理念,在案情較為重大但無法獲取關鍵案情線索的情況下,啟動對具備腐敗參與者或受益者身份的舉報者的減責或免責程序,通過減輕紀律處分、政務處分乃至豁免刑事責任等途徑打消舉報者顧慮,瓦解基于相互依賴的共同體關系,推動行賄方與受賄方、貪腐者與受益者的關系向“囚徒困境”方向轉化,從而打破因基層人情關系勾連而出現(xiàn)的隱藏案情線索的現(xiàn)象。
其次,以專項治理與價值理性培育推動群體規(guī)范認同。針對強道德屬性規(guī)定、原則性政治規(guī)定和原則性紀律規(guī)定,應當采取專項性、制度化的形式進行細化,并提高相關規(guī)定的規(guī)制水平。如在判定標準方面,相關地方、基層黨組織可以根據(jù)部門業(yè)務特點和實踐現(xiàn)狀,以劃定“上限+下限”的形式界定合規(guī)的行為區(qū)間和例外情況認定標準,并根據(jù)不同情節(jié)嚴重程度,予以誡勉談話、組織處理乃至紀律處分等處理方式,以有效行為規(guī)制維護“屈從”階段的群體規(guī)范遵守水平。在此基礎上,地方、基層黨組織應當充分運用多種形式培育基層黨員價值理性,使黨員態(tài)度由屈從向同化和內在化維度發(fā)展。具體而言,“價值理性”是“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19](P56),在價值理性的影響下,群體更多考慮的是行為過程與群體規(guī)范的契合性所帶來的滿足感,而非外界影響,這與內在化態(tài)度的形成機理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鶎狱h組織應當優(yōu)化績效考核形式彰顯價值判斷,推動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tǒng)一。在考核模式方面,基層黨組織應細化對遵守群體規(guī)范中的“潛績”績效的研判標準,如對強道德性規(guī)定、原則性政治和紀律規(guī)定遵守情況良好、未接到非惡意投訴和不實負面反饋的優(yōu)秀黨員,給予一定的物質、晉升或精神獎勵。這種考核模式傳遞了黨組織對遵守黨員群體規(guī)范過程的重視,彰顯了遵守群體規(guī)范、遵從規(guī)范價值的重要意義,有助于培育黨員群體在群體規(guī)范方面的價值理性。
(三)提升基層組織領導能力,強化組織文化的積極影響
首先,以提升干部領導能力與意愿強化組織領導?;鶎狱h組織應充分運用基層黨組織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優(yōu)勢,提升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效能。一方面,扁平化組織具有溝通渠道短、溝通寬度大的優(yōu)點,基層黨組織應充分發(fā)揚黨內民主與協(xié)商民主,采取草案意見的網絡征集、民主生活會等形式,針對組織或部門的重要問題集思廣益、各抒己見;黨內應制定統(tǒng)一的《黨政聯(lián)席會議規(guī)定》,由各級基層黨組織和政府(或基層自治組織)定期召開黨政聯(lián)席會議,可聯(lián)合相關的基層社會組織,研討當前工作形勢,并制定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在涉及多個部門利益沖突、特別是涉及黨政工作沖突的情境下,可以由基層黨組織臨時召開黨政聯(lián)席會議,在會議溝通、協(xié)調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共同行動方案。另一方面,應借助扁平化組織的分權化、信息知識共享等組織結構優(yōu)勢,充分落實黨支部在黨務與政務中的主體責任。第一,基層黨組織應當根據(jù)黨支部性質,在能力、品德、人際關系等條件基本持平的情況下,擇優(yōu)選拔具有強烈履職意愿者作為黨支部書記和支部委員,使支部在工作中充分行使自身權力來履行主體責任,避免問題全部堆積到基層黨組織。如在高校中,選擇將來計劃進入體制內或從事專職黨務工作的優(yōu)秀學生;在農村和城市社區(qū)中,選擇有意向進入鄉(xiāng)鎮(zhèn)、縣區(qū)工作的優(yōu)秀人才等。第二,充分運用虛擬空間提升扁平化管理效能。如無明確規(guī)定或特殊需要,可以運用微信IQQ乃至學習強國等軟件平臺對部分支部工作進行布置、審查和匯總,由支部中擅長技術的黨員專職負責制作、推廣軟件操作規(guī)范和任務電子文件等信息共享工作,并做好標明工作重點、細化工作流程和明確工作目標等環(huán)節(jié),省去不必要的信息層級傳遞成本和時間、人力、物質損耗,使支部真正成為高效動員、有效落實的基層堡壘。
其次,以優(yōu)化內容形式和抵御外部沖擊提升組織文化認同水平。從器物維度而言,基層黨組織可以從本組織黨員與群眾的年齡、職業(yè)和文化傳統(tǒng)等維度出發(fā),創(chuàng)新組織文化內容與形式。如結合青年人易于組織等群體特征,可以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為主題,以文體、聯(lián)誼等集體活動為中軸,將青春活力、輕松活潑、貼近生活、奮斗有為的文化符號融入活動的宣傳材料、器物用品、新聞報道和集體記憶之中,打造具有青年人特色的基層黨組織文化。而在原子化家庭或家族集中的基層場域中,可以在基層黨組織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美德、優(yōu)秀的教育理念和健康養(yǎng)生等道德倫理文化因子,如可借鑒一些地方孝心基金的運作模式,將優(yōu)秀道德倫理、本地文化傳統(tǒng)和本地現(xiàn)實訴求相結合,打造貼近生活、服務民眾的組織文化特色。從價值維度而言,基層黨組織應當對本組織的外部文化環(huán)境進行評估,并構建針對性的統(tǒng)合和防控策略。如針對以逐利為核心的非公企業(yè)文化,可以以“基層黨組織資助+工商等部門優(yōu)惠政策”為利好形式,推動基層黨組織聯(lián)合非公企業(yè),組織非公企業(yè)黨員和群眾參與到紅色文化宣講等組織文化社會化活動當中,并針對黨員和群眾的職業(yè)屬性,打造公共價值與逐利價值相結合、體現(xiàn)非公企業(yè)社會擔當?shù)慕M織文化。而針對“官本位”等錯誤價值觀,則應采取具象化的形式,將組織內存在的符合此類價值判斷的具體現(xiàn)象進行揭示,通過對具體行為的規(guī)制和對此類現(xiàn)象案例的批判,提升組織成員對錯誤價值的敏感度,防控不良價值的滲透風險。
四 結語
基層黨組織作為特定類型的組織形態(tài),政治建設是其基本組織目標。基層黨組織應通過闡釋、預測、控制和引導組織行為的方式,將黨的政治建設內容、原則上體現(xiàn)的政治性與實際推行過程中體現(xiàn)的組織屬性有機結合,以組織行為應對組織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刺激,并最終高效達成政治建設這一組織目標。依托組織行為理論,可以將上述組織行為歸納為個體動機與政治行為、群體過程與群體績效、組織管理與組織效能三方面內容。就實踐而言,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行為存在正向行為動機弱化、群體績效降低和組織管理失靈等現(xiàn)實問題,應當以解決組織行為的現(xiàn)實問題作為完善政治建設推進路徑的核心切入點,不斷推進新時代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在個體層面,基層黨組織需要聚焦個體動機和行為的“刺激點”,積極引導黨員正向心理補償,完善多元化激勵機制,充分激勵正向行為動機;在群體層面,基層黨組織需要關注群體效應,消除少數(shù)黨內腐敗共同體,強化群體規(guī)范認同基礎,使群體績效得到有效提升;在組織層面,基層黨組織則應積極運用組織管理技術,提升基層組織領導能力,強化組織文化的積極影響,從而使組織成為一個具有強大組織力、行動力的有機整體。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劉宗洪.政治的邏輯與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4).
[3]郝宇青.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政治邏輯[J].行政論壇,2018(1).
[4]陳國權.組織行為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5]Collins M,Amabile T.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G]//Stern-berg R.Handbook of Creativ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6]柳建營.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7]錢景童.習近平談團結:打好“團結牌”實現(xiàn)中國夢[EB/OL].中國網http;//news.china.com.cn/2016-10/02/content 39418124.htm,2016-10-02.
[8]約翰·特納.自我歸類論[M].楊宜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9]加里·約翰斯.組織行為學[M].彭和平,譯.北京:求實出版社,1986.
[10]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9-02-28(1).
[11]NuangJumnong Tinnawat.The Effects of Gameplay on Lead-ership Behaviors-An Empirical Study on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Roles in Multiplayer Online Battle Arena Game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worlds,2014.
[12]埃德加·沙因.組織文化與領導力[M].4版.章凱,羅文豪,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
[13]劉濤,尹如恒,龔洋浩.警惕“補償心理”成腐敗誘因[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7-05-22(4).
[14]哀貽辰.誰能給基層公務員一個“夠得著的晉升通道”[N].中國青年報,2014-10-27(3).
[15]王娣.部分基層問責泛濫:材料標點寫錯扣一年績效,看兩次手機挨處分[EB/OL].新華每日電訊,https://jnews.xhby.nedwaparticles/10/rRFDmdpRY5PPngoo/1,2018-11-30.
[16]京華時報.中紀委再次發(fā)布腐敗大數(shù)據(jù):基層窩案串案多發(fā)[EB/OL].新浪司法http://finance.sins.com.cn/sf/news/2016-01-11/095616498.html,2016-01-11.
[17]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M].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8]Mertha A.Chinas‘softCentralization:Shifting Tiso/Kuai Authority Relations Since 1998[J].The China Quarter-1y,2005(4).
[19]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0]劉茂林.憲法體制視角下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化[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4).
[21]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部分官員為官不為真實原因調查分析報告[J].人民論壇,2015(5).
[22]佛雷德·普森斯.組織行為學[M].11版.王壘,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23]施雪華,張潔.我國基層黨內民主制度意愿供給與實際供給的差異分析及對策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17(3).
[24]王雨磊.村干部與實踐權力——精準扶貧中的國家基層治理秩序[J].公共行政評論,2017(3).
[25]Cullen F.Social Support as an Organizing Concept for Crim-inology: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Academy of CriminalJustice Sciences[J].Justice Quarterly,1994(4).
[26]Howard D.Searching for Resilience among African-Ameri-can Youth Exposed to Community Violence Theoretical Is-sue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996(4),
[27]朱競若,賀勇,王昊男.街鄉(xiāng)吹哨部門報到——北京市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紀實[N].人民日報,2018-12-10(9).
[28]呂永祥,王立峰.縣級監(jiān)察委治理基層“微腐敗”:實踐價值、現(xiàn)實問題與應對策略[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
(責任編輯 書華)
①自我同一性是指自我認知、自我與世界等認知的一致性與連續(xù)性,維護自我與客體、本我與超我關系的穩(wěn)定,從而使自我存在產生意義。
②雙因素理論認為,行為的外部誘因主要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其中,保健因素是指與工作相關的外部激勵,如工作環(huán)境、人際關系等,能夠消除個體在工作中的不滿和對抗;而激勵因素是指工作本身帶來的激勵,包括工作成就和基本收入等,能夠激發(fā)個體克服困難、執(zhí)行上級指令的工作熱情。
①《人民日報》“深閱讀”欄目以“深閱讀·基層干部狀況調查”為題,對基層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現(xiàn)狀進行了一系列深度報道。參見《人民日報》2018年1月19日、20日、22日第4版“深閱讀”欄目系列報道。
收稿日期:2019-12-10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堅持依法治國與制度治黨、依規(guī)治黨統(tǒng)籌推進研究"(17JZD00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視域下黨內法規(guī)與國家法律的銜接與協(xié)調研究”(17BFX017);吉林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我國東北地區(qū)新型政商關系的邏輯進路與推進機制——基于東北L省J市的實證研究”(101832018C148)。
作者簡介:潘博(1990-),男,遼寧錦州人,2017級政治學理論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從事建設和基層黨建研究;王立峰(1976-),男,遼寧鞍山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黨的政治建設和黨內法規(guī)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