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龍祥 陸玉芹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1],也是歷史學科其他諸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版)》正式頒布以來,廣大中學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主動、自覺地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yǎng),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不可避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明晰培養(yǎng)路徑,提高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唯物史觀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現(xiàn)實問題
在培養(yǎng)學生唯物史觀素養(yǎng)的教學實踐中,淺層化、簡單化、標簽化的問題比較突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培養(yǎng)的實際效果。
1.淺層化。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是單純向學生灌輸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觀點和方法,或者說只是灌輸“唯物史觀”這個史學概念本身。殊不知,“唯物史觀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具有高屋建瓴的總領地位”[2]。
2.簡單化。不少教師把唯物史觀素養(yǎng)簡單化、庸俗化理解,把培養(yǎng)唯物史觀素養(yǎng)異化為機械式地講解唯物史觀指導下的歷史結論,學生無法真正掌握“基于史實、借助史料、立足史觀、得出史論”的基本方法。
3.標簽化。把唯物史觀當作萬能的標簽,生搬硬套使用。分析歷史成因時,都套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進行歷史評價時,都套用“積極+消極”“作用+局限”的方法。
二、唯物史觀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實施路徑
針對唯物史觀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的淺層化、簡單化、標簽化的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培養(yǎng)策略,可以從“基石·抓手”兩個維度探尋唯物史觀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有效路徑。
1.基石——史學閱讀
史學閱讀是歷史教學的起點和基石,也是廣大歷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然要求?!笆穼W閱讀主要是指歷史教師從自身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需要出發(fā),對史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保持密切關注,以便及時了解史學界的研究動態(tài)和最新成果,從而促進自己的專業(yè)成長和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3]。史學閱讀主要讀什么?趙亞夫教授建議歷史教師應高度重視閱讀“與歷史學習方法和思考相關的史料” “與歷史知識相關的史實”“與學習視野相關的史論”[4]。
唯物史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歷史教師唯有進行高質量的史學閱讀,不斷加深對唯物史觀基本原理、觀點和方法論的深度理解,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史學修養(yǎng),才能更好地肩負起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責任。
深度理解唯物史觀,就要回歸到“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的基本方法。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資本論》,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經典著作,從典籍中認識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領會唯物史觀的主旨,體悟唯物史觀的真諦。
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經典書籍,可以采取“通讀、精讀、深讀、研讀”等多種閱讀方式。通讀是全面系統(tǒng)閱讀,從整體上了解唯物史觀;精讀是有的放矢閱讀,重點閱讀唯物史觀的相關原理,明確其內涵闡釋。深讀是帶著思考閱讀,不斷自我反思,完善自己思想認識上的不足。研讀是研究性地閱讀,仔細研磨、認真揣摩經典著作的難點問題,從中得出新的體會和認識。
在大量史學閱讀的基礎上,教師才能真正立體多維、全面客觀認識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觀點和方法論,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yǎng)才有了真正的“源頭活水”。
2.抓手——開展史料教學活動
培養(yǎng)學生唯物史觀素養(yǎng),要通過開展基于史料的教學活動,采用“研習(史料)——對話(問題)——表現(xiàn)(思維)”的史料教學范式,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然地滲透,努力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1)關注史料教學的思想性
基于史料的課堂教學設計應樹立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理念,從教學目標的制訂、歷史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定、教學方法的選用等諸方面都緊緊圍繞教學主題,依據(jù)課標,根據(jù)學情,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如講授近代列強侵華的影響時,可以用馬克思所說的殖民主義的雙重使命——“破壞性”和“建設性”來說明。教師要立足唯物史觀,樹立對近代列強侵華認識的正確價值取向:在近代列強侵華對中國的影響中,“破壞性”是主要的,“建設性”是客觀上帶來的。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地選取史料,設計問題,開展史料研習活動,才是有益、有效的。
(2)關注史料教學的思維度
史料選取應少選用“知識性史料”,多選用“思維型史料”?!爸R性史料”很多是教材知識的再現(xiàn)、再敘,不利于形成新的歷史認知?!八季S型史料”是教材知識的拓展、深化,有分析解讀空間,容易產生思想火花,在思維碰撞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yǎng)。如講授察舉制時,為了能夠引領學生用發(fā)展變化的觀點分析該制度,可以選用以下一則史料:
漢武帝時,只叫地方長官每年要選舉些孝子廉吏,但后來孝廉充斥仕途,別的進仕之路都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爭要為孝廉。后來,規(guī)定每郡滿二十萬戶口的只能舉一個,如是則孝廉不分,僅成一個參政入仕的資格而已。后來又請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舉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試。如是則全失卻原來察舉孝廉之用意。從此以后,無論選舉或考試,都是分區(qū)定額的。經濟文化落后的地區(qū)和經濟文化進步的地區(qū),都一樣照人口比例來考選。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通過研習史料,學生從唯物史觀視角認識到,察舉制的選官依據(jù)和選官方式都經歷了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這種認識改變了對察舉制的固化認識,有利于引導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歷史,形成對歷史的全面認知。
(3)關注史料教學的思考力
歷史課堂教學要摒棄“接受式歷史教學”,提高史料教學的思考力。思考力主要體現(xiàn)在基于史料,設計有思考力的問題,引領學生深度閱讀史料,多維思考,形成歷史認知。如講授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時,可以選用以下兩則史料:
材料一: 新文化運動將矛頭直指以“尊君”為中心的專制主義和以“三綱”為中心的封建禮教,著力批判君主專制主義、“吃人”禮教、家庭制度等,但并沒有全盤否定傳統(tǒng)。同時,新文化運動對儒學進行批判之時,肯定了孔子及儒學的歷史價值。陳獨秀肯定孔子的思想價值在于對宗教所持的理性態(tài)度:“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學的。”
——摘編自左玉河《反傳統(tǒng)、激進主義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材料二: ?一方面,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通過“整理國故”,對中國思想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另一方面,中國現(xiàn)代學術文化,幾乎都是以這一時期為開端的,魯迅的小說、梁啟超和胡適等人的著作,實質上是都是“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
——摘編自沈永剛《論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和傳承》
通過分析以上兩段史料,學生自然會用唯物史觀的觀點,理性分析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既能看到新文化運動批判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封建倫理道德的一面,又能認識到新文化運動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之重新煥發(fā)生機的另一面。
綜上,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yǎng),教師加強史學閱讀是基石,深度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是關鍵,開展史料教學是抓手,以此讓唯物史觀素養(yǎng)真正的“落地生根”。
【注釋】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頁。
[2]於以傳:《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化分解芻議》,《基礎教育課程》2020年第3期,第51頁。
[3]陳建云:《史學閱讀:歷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路徑》,《江蘇教育》2019年第46期,第37頁。
[4]趙亞夫:《找準歷史有效教學的原動力》,《中國教育報》2007 年 3 月 23 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