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摘 要: 在我們組織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課堂問答。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一種教學行為,更重要的,還是一種評價行為。教師對自己回答作出的即時評價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它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對話,直接影響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學習進程,也影響到學生對一堂課甚至一門課的學習興趣與態(tài)度。但是,長期以來,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師在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上一直存在很大的問題,制約著課堂的優(yōu)化。針對這一問題,我談一下在課堂處理學生回答問題方面的技巧。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回答,應采取相應的處理對策。
關鍵詞: 歷史課堂;教學;問答;技巧
【中圖分類號】G642.421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0.192
第一,對于學生的正確回答,要表示充分肯定,如點頭,或者語言判斷“對”“是的”。如果學生回答聲音不夠洪亮或者需要強調(diào),教師也可重復學生的回答,并且在這里進一步深化,對正確回答作進一步解釋,或者追問一個問題,讓學生真正理解,而不是簡單的“背答案”。如我在講授“明清專制集權的加強”一課時,采用導學方式出示了三個問題。學生對第3題有關皇太極的主要歷史活動的改錯題回答的很準確,我先加以肯定,接著賣了一個關子:“課本上提到1644年清軍入關,遷都北京這一史實,我為什么在皇太極的主要歷史活動習題里沒有提及呢?”由于學生對皇太極的在位時段不了解,而教材上又沒提到順治帝入關這一歷史事件,他們一時語塞。我便這樣引導:“課本上雖然提到1644年清軍入關,遷都北京,但是大家要注意,這時候的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不是皇太極了,是順治帝。(同時大屏幕顯示北京故宮圖,上附“1644年,清軍入關,遷都北京”字樣介紹圖片)。可是,推翻明朝的并非順治帝,是明末農(nóng)民軍李自成的軍隊?!痹偾擅钜M導入框部分讓學生再做了解。這樣,不僅讓學生通過改錯題了解了課本的顯性知識,又在學生回答問題后即時補充,挖掘了教材的隱性知識,避免了學生認識上的錯誤。
第二,對于學生不完整或部分正確的回答,教師首先要肯定回答正確的部分,而后向?qū)W生提供回答線索做進一步的探問,如果學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則要轉(zhuǎn)問其他學生或教師自己提供答案。如我在講授“秦末農(nóng)民起義”一課,讓學生先看書歸納秦朝的暴政,學生很快歸納了幾方面:兵役徭役沉重,刑法嚴厲,但是他們對秦二世的殘暴統(tǒng)治這一原因沒有提及,我想到學生對指鹿為馬的故事比較熟悉,何不利用這一資料做進一步的探問,就出示《指鹿為馬》圖,問:“這幅圖反映了什么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到了秦二世身上。學生看了圖后,馬上就聯(lián)系到了秦二世的殘暴統(tǒng)治,問題迎刃而解。
第三,針對錯誤具體情況,制定相應對策。如果學生的回答是由于粗心或口誤,可直接指出并糾正學生的錯誤,繼續(xù)教學。如果因缺少知識或?qū)χR不理解而造成的回答失誤,教師要依次采取探問、轉(zhuǎn)問等方式,就同一問題改變發(fā)問角度,或把原來的問題化解為幾個小問題逐一發(fā)問等。如我講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課本上的“動腦筋”習題為切入點,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性質(zhì)進行分析,學生的觀點各自支持一方,爭辯不休。我沒有馬上定論,而是把話題轉(zhuǎn)向了另一個問題:“大家的爭論暫停,我們先來看一下參戰(zhàn)的國家,看他們是為何而戰(zhàn)吧?!苯又龑W生一起歸納了同盟國和協(xié)約國的成員國,并對他們當時參戰(zhàn)的情況進行了分析,而后又繼續(xù)發(fā)問:“這些國家除了塞爾維亞還有哪些國家是為正義而戰(zhàn)呢?”學生笑了,問題自然浮出水面。
第四,對于學生不回答,即超過教師候答時間限度而學生仍不能回答教師發(fā)問時,教師應弄清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及時處理。如果是由于知識欠缺而不能回答問題,教師可采取探問的各種方式簡化問題,或幫助學生彌補所缺知識,最后就獲得正確回答。如果問題本身模糊,學生茫然不知所問,教師就要改進問題本身,使原有問題明朗化。如果是學生懷有恐懼心理,害怕回答錯誤被老師批評或同學嘲笑,教師則可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問一些他們能成功回答的問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課下還可以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如我在講授“全面內(nèi)戰(zhàn)的爆發(fā)”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蔣介石假和平、真內(nèi)戰(zhàn)”這一難點,我補充了蔣介石與毛澤東來往的三封電文,并提問:“從電文中可看出,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談判的真實用意何在?毛澤東為什么要接受邀請?”學生一時答不全,我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學生理解起來還是困難,于是讓學生讀書了解當時重慶的白色恐怖情況,然后啟發(fā)學生換個角度思考:“假如毛澤東去重慶,蔣介石可能會怎樣?假如毛澤東不去重慶,蔣介石又可能怎樣?毛澤東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學生通過回答這兩個多思維指向、多思維結(jié)果的問題,既真正理解了蔣介石假和平、真內(nèi)戰(zhàn)的陰謀,又展示了自己的觀點,自信心大增。
第五,對于學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師預設問題的答案時,教師的處理技能就顯得更加重要。這就需要教師平時必須強化專業(yè)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又要具備必要的教學教育機智,充分獲取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為自己的教學服務。
科學有效的課堂問答處理,也是一種對學生的有效評價。我們教師應該充分發(fā)現(xiàn)并挖掘這一評價工具,讓我們的課堂變得更精彩,使學生變得更自信。
參考文獻
[1] 《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1996年版.
[2] 嚴永金名師最激發(fā)潛能的課堂提問藝術:讓學生思維活起來。2008.
[3] Marylou Dantonio,Paul C.Beisenherz.課堂提問的藝術——發(fā)展教師的有效提問技能.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