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
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推動了各個行業(yè)持續(xù)改進。當前教育事業(yè)備受國家及社會重視,為更好推動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教育觀念及教育模式在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信息化技術也逐漸應用于教育事業(yè)中。尤其是在小學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及教學理念改革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將小學科學教學資源豐富且課堂更加開放,逐漸實現被動到主動學習、靜態(tài)到動態(tài)教學,這對于學生科學知識興趣培養(yǎng)及教學有著重要意義。所以,我們應當在未來加強對信息化技術的重視,充分將其應用于小學科學教學當中。
1 教育信息化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應用優(yōu)勢
在小學科學傳統(tǒng)教學中主要采用的是教師教學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這對學生學習自主方式有所限制,同時也制約教師備課授課內容。在互聯(lián)網不斷發(fā)展過程中,小學科學教學有著越來越豐富的教學資源,更加明顯的教學內容,師生之間也有了更加密切頻繁的互動,這對于小學科學健康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1.1 增強學習自主性
當前世界最大數字圖書館可以說是互聯(lián)網資源,在互聯(lián)網上有著諸多數字資源以及工具庫,人們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得到大量知識信息。經過不斷推進發(fā)展,互聯(lián)網為師生提供良好教學、學習平臺,可以保證同步于課本知識,更好地服務于師生。近些年智能終端技術開始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應用,學生無需受到時空限制,可以自由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培養(yǎng)發(fā)展。
1.2 豐富書本知識點
當前各個地區(qū)都加大推廣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方式已經由傳統(tǒng)填鴨式教育轉變成現代主動式學習方式。教師可以根據課本相關要求進行備課,通過互聯(lián)網對課堂素材進行搜集整理,也能夠在網上發(fā)現有趣實驗,和學生們分享學習,有助于小學科學課程教學豐富,將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提升,將學生學習課外科學知識興趣顯著提升。
1.3 增強資源共享性
當前國內很多小學都深入的開展了“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微課、MOOC、翻轉課堂等活動。在網絡上,教師共享了越來越多的教學資源。其中小學科學課程教學資源也十分的多,在具體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內容,對教學內容以及實驗素材等進行豐富,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小學生更好的學習。同時小學生在科學課程學習中會遇到一些問題,或者需要拓展知識,也可以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小學資源網等平臺上尋找答案,提供了小學生科學課程學習的效率。
1.4 提高師生互動性
在當前小學教育教學中已經廣泛應用了“未來教室”、錄播教室、云課堂等內容,學生和教師間得到了更愛的互動。例如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布置一個科學問題,讓學生們分組討論,學生們可以根據人數自由進行分組,通過集思廣益的方式得到問題的答案,同時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多個,教師將各組得出的問題答案采用投影儀等設備進行顯示,然后對各個答案的正確性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能夠發(fā)現學生互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指導,對學生進行鼓勵,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學習及互動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敏捷性得到提升。
1.5 互聯(lián)網更新快捷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其具有快速更新的知識,更為豐富的內容,其中實驗內容以及視頻課程的豐富性極大的提供了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實施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提供小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并能夠更好的吸收科學課程中的相關知識。
2 教育信息化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應用
2.1 更新傳統(tǒng)教學觀念,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當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也是根據教學內容來進行信息技術工具的操作,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來提高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對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進行更新,滿足當前小學生的興趣需求。結合信息技術來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深入分析學生的興趣要求,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豐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科學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2.2 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豐富科學課堂的內容
信息技術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被廣泛的應用,在小學教學中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因此小學科學教學中需要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信息技術進行合理的應用。在小學科學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對相關教學資源進行搜集,保證這些教學資源能夠被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并引導學生對相關科學問題進行探究,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例如在《我們關心天氣》教學當中,傳統(tǒng)教學則是將知識點以口述的形式傳遞給學生,學生則對科學知識點進行記憶,教學過程較為枯燥,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習效率也得不到顯著的提升。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信息技術則能夠將全世界或者當地的天氣變化顯示出來,讓學生能夠更為直觀的體驗天氣的變化。通過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在描述天氣時可以云量、氣溫、風向等小方向來進行。讓學生對天氣提高興趣并且主動研究觀察,通過觀察了解其對日常生活所產生影響,將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并且為科學課程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
2.3 巧用電教,化難為易
傳統(tǒng)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有時很難理解和掌握一些常見知識,這和知識泰國抽象有著重要關系,學生無法僅僅根據教師描述聯(lián)想和思考抽象知識。不夠現如今在信息化技術輔助下教師能夠采用動靜結合、圖文并茂方式實現真實、具體地表現科學教學。例如在進行《一年有四季》科學教學中,課本僅僅能將地球公轉示意圖以及四個點進行簡單地標注,學生無法充分理解掌握其與四季之間關系,二通過信息技術制作地球公轉食品能夠讓學生注意并且理解地球運轉軌跡,然后結合各個節(jié)點地球所受陽光照射等變化可以更好地學習四季知識。
2.4 選擇恰當的材料來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將學生對科學教材內容理解加深,進而將科學教學目標實現,為學生自主學習環(huán)境構建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教師應當加強對信息技術的重視,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資料,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加到學習當中。為此,我們需要對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點進行分析,合理進行網絡資源的選擇。例如在五年級的生物與環(huán)境關系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將生物鏈相關資料提供給學生,還要和學生對日常所見動植物有更加清晰的認識,了解其在生態(tài)鏈中所發(fā)揮重要價值。通過可視化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更好地掌握,同時學生在圖片、視頻等資料的吸引下對生命有更高的尊重,學會保護和熱愛生命。
3 結語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已經無法充分滿足現代學生要求,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應當合理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明確教學方法,充分應用信息技術?,F代信息技術將傳統(tǒng)時空限制打破,開拓了教學方式方法,能夠讓學生在更加廣闊的天地下發(fā)展。為此,我們需要在未來加強創(chuàng)新,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在小學教學中積極應用現代化教學理念,將現代科學教學內容和信息技術充分融合,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知識。
(作者單位:寧夏銀川市金鳳區(qū)第四回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