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杰 李秀麗
摘 要:目的:為高校藥理學教師對社區(qū)居民藥學服務的進一步開展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采取自愿抽樣法抽取赤峰市四個城區(qū)常住居民800名,采用自行設計的感冒藥物的合理應用調查問卷于藥學服務干預前后進行調查,評估干預效果。結果:干預前發(fā)放調查問卷800份,回收問卷800份,回收率為100%。干預后共發(fā)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28份,回收率為91.0%。干預后,社區(qū)居民對“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引起”“感冒是自限性疾病”“感冒的分期”等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P<0.05);對“感冒藥的藥物成分”“復方感冒制劑的藥物成分的作用”“感冒藥的用藥原則”等問題答案正確率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P<0.05);對“普通感冒您會馬上使用抗菌藥嗎?”干預后較干預前的使用率顯著降低(P<0.05)。結論:高校藥理學教師對社區(qū)居民開展合理使用抗感冒藥物的藥學服務非常必要。針對常見疾病的合理用藥開展藥學服務對提高社區(qū)居民自我藥療有顯著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高校藥理學教師;社區(qū)居民;藥學服務;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20)09-0062-04
近年來,全國地方本科高校都在積極進行轉型發(fā)展辦學改革,以提高辦學水平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務社會方面包括地方社會政治建設服務、經濟建設服務、文化服務、教育服務等等[1]。作為全國百所“產教融合發(fā)展工程建設規(guī)劃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內蒙古自治區(qū)轉型發(fā)展試點院?!钡某喾鍖W院在高校服務社會中積極實踐和探索。為了響應國家“健康中國”戰(zhàn)略,落實學校“轉型發(fā)展、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藥理學團隊走出學校深入社區(qū),開展以“常見疾病的合理用藥知識”為主題的藥學服務,并在藥學服務前后分別調查了解居民對合理用藥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評價藥學服務的必要性、總結其經驗,以期在今后為社區(qū)居民提高安全用藥與自我藥療的能力,維護全民健康提供更好、更有效的藥學服務。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自愿抽樣法抽取赤峰市紅山區(qū)團結社區(qū)、松山區(qū)王府花園社區(qū)、成龍社區(qū)、陽光社區(qū)居民各200名,所有對象愿意配合本調查。
1.2 方法
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藥理學團隊根據常見疾病的基本癥狀、常用藥的用藥原則、治療藥物和應用注意事項等問題,通過預調查,修改問卷,最后形成講座前、后“社區(qū)居民用藥知識調查表問卷”。調查方式:采用現場調查,問卷由居民填寫完成,若居民不能獨立完成填寫,則由志愿者面對面逐項詢問代為填寫完成。質量控制:藥理學團隊老師及大學生志愿者作為調查員,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并制定調查規(guī)范說明。藥學服務主要包括:(1)發(fā)放宣傳資料。在活動現場分發(fā)《解讀健康》科普知識讀本、《感冒用藥小貼士》宣傳卡片、張貼海報、懸掛橫幅等形式進行合理使用抗感冒藥物宣傳,營造合理使用抗感冒藥物的健康教育氛圍。(2)開展“合理應用感冒藥”專題講座。(3)公布微信公眾號,針對居民的問題一對一解答。此次干預前每個社區(qū)發(fā)放調查問卷200份,采用當場發(fā)放、當場填寫、當場回收的方式,回收問卷200份,干預前四個社區(qū)共發(fā)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800份,回收率為100%。干預后四個社區(qū)共發(fā)放問卷800份,采取與講座前同樣方式,回收問卷728份,回收率為91%。
1.3 問卷設置
以“感冒的合理用藥”為例,設計調查問卷。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1)居民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等)。(2)居民應對感冒的途徑。(3)疾病的基本知識。(4)用藥基本知識。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資料用SPSS Statistics 19.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χ2檢驗,兩指標之間的關聯性采用非參數相關系數Kendall的tau-b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的800名居民中,男性256名(占32.0%),女性544名(占68.0%);年齡分布情況表明≤40的52人(占6.5%),41~50歲的85人(占10.6%),51~60歲的261人(占32.6%),61~70歲的286人(占35.8%),≥71歲的116人(占14.5%);受教育程度分布情況表明大專及以上學歷的169人(占21.1%),高中或中專學歷的321人(占40.1%),初中或小學學歷的145例(占18.1%),其他165例(占20.6%);職業(yè)分布情況表明,從事的教育類52人(占6.5%),國家機關64人(占8.0%),事業(yè)單位87人(占10.9%),企業(yè)單位346人(占43.3%),其他251人(占31.4%)。
2.2 解決感冒的途徑
800例居民在干預前后應對感冒的解決途徑見表1。從表1可見,干預前(以B表示)、干預后(以A表示)選擇應對感冒的途徑沒有差異(P>0.05)。
2.3 社區(qū)居民對感冒的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
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居民在干預前后對感冒的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1)病因:您知道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嗎?(2)特點:您知道感冒是自限性疾病嗎?(3)您了解感冒分期嗎?(4)您了解感冒的癥狀嗎?經過講座、答疑、宣傳等手段干預后,同批居民再進行問卷調查。所有條目干預后知曉率均顯著高于干預前(P<0.05)。見表2。
2.4 干預前后社區(qū)居民合理使用抗菌藥情況比較
“普通感冒您會馬上使用抗菌藥嗎?”針對此問題經干預后社區(qū)居民感冒不會馬上使用抗菌藥物比干預前提高了21.3%,認識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 干預前后社區(qū)居民對感冒用藥基本知識的認識比較
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居民在干預前對感冒用藥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1)您選擇感冒藥時會注意藥物成分嗎?(2)您了解復方感冒制劑的藥物成分的作用嗎?(3)您了解感冒藥的用藥原則嗎?(4)您感冒時一般會服用幾種感冒藥?經過講座、答疑、宣傳等手段干預后,再進行問卷調查。所有條目干預后知曉率均顯著高于干預前(P<0.05)。見表4。
2.6 受教育程度與社區(qū)居民干預后感冒知識掌握情況的關系
干預前后社區(qū)居民對感冒疾病和用藥的基本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問卷后評分,根據得分將被調查居民對感冒知識掌握情況分為較差、一般、較好,詳見表5。由表5所見P<0.05,說明受教育程度與社區(qū)居民對感冒知識掌握情況之間有顯著差異;通過非參數相關系數中的Kendall的taub相關分析P<0.05,說明學歷和對感冒知識的掌握程度相關,相關系數為正,說明學歷越高,對感冒知識掌握越好。見表6。
3 討論
社區(qū)藥學服務是指藥師走基層、進社區(qū),主動與居民進行面對面接觸并提供藥學服務,從而保證患者安全、有效、經濟地使用藥品,以達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2]。隨著居民保健意識的增強和自行用藥現象的普及,居民對社區(qū)藥學服務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3,4]。就目前情況來看,眾多社區(qū)居民安全用藥認知與行為仍然存在不足,其用藥教育意識有待加強[5-7];經過藥學服務干預后,居民對于感冒的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改善。
3.1 干預前后社區(qū)居民選擇應對感冒的途徑的差異
本調查顯示,大部分社區(qū)居民一旦感冒,首先選擇藥店購買或者自家常備藥,干預前后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感冒用藥多為非處方藥,隨著醫(yī)療體制逐步改革和醫(yī)保體制的實施,“大病進醫(yī)院、小病進藥店”把百姓的健康消費觀念轉向藥店,已成為大眾健康保健的重要方式。從表2可以看出,無論干預前后,居民選擇藥店或用家庭藥箱者居多。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對家庭藥箱的管理及使用中存在諸多問題,如用藥安全問題突出[8],對于過期藥品不及時清理,社會藥店執(zhí)業(yè)藥師數量不足,專業(yè)素質參差不齊,藥學服務不理想[9]等問題。因此,藥品管理部門和藥學工作者應加強對居民家庭常備用藥的指導和管理,加強執(zhí)業(yè)藥師的政策保障,擴大藥學服務人員隊伍,加強培訓,以保證公眾用藥安全。
3.2 干預前后社區(qū)居民對感冒及其用藥的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的差異
社區(qū)居民對感冒的病因、特點、感冒分期、感冒的癥狀以及抗感冒藥的藥物成分、復方感冒制劑的組成及其藥物成分的作用、感冒藥物的用藥原則、感冒是否必須使用抗菌藥等知識,干預前后所有條目皆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嗎”干預前有187人知道,占23.4%,與鄭嘉堂[10]報道的26.2%居民知曉病毒是感冒最可能的病原體相近;特別是對抗菌藥的應用,干預前居民感冒會首先服用抗菌藥的有362人,占45.3%,據調查這部分人認為抗菌藥物是消炎藥,可以加速感冒病情的好轉,這與鄭嘉堂[10]報道的66.7%居民使用抗菌藥物的原因,希望減輕發(fā)熱、咳嗽、流鼻涕、咽痛、乏力、肌肉酸痛等感冒癥狀相似;而干預后,居民感冒仍會首先選擇抗菌藥的有175人,占24%,與干預前有顯著差異(P<0.05)。由此說明社區(qū)居民通過藥學服務獲得了更多的關于感冒的合理用藥基本知識,提高了對感冒和抗感冒藥正確應用的認識,尤其是增強了對普通感冒是否使用抗菌藥及濫用后果的深刻認識,但是仍然有24%的人還會首先選擇抗菌藥。這些結果都提示高校藥理學教師進入社區(qū)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藥學服務指導,不斷地幫助社區(qū)居民提高自我藥療的能力,才能逐漸做到合理、安全、有效用藥。
3.3 社區(qū)受教育程度不同人群與干預后感冒知識掌握情況之間的關系
參與調查人群60歲以上者402人,占被調查者50%以上,51~60歲的262人,占32.8%,50歲以下的只有140人,占17.5%,這主要與藥理學團隊在工作日進入社區(qū),年輕人多上班、老年人在社區(qū)居多有關,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居民主要集中年齡50歲以下人群中。本調查顯示,受教育程度是影響其對感冒認知和應對措施的基本因素。具有較高學歷的人群往往能夠對感冒的病因、特點、癥狀和用藥原則等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可能與這類人群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較強,更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有關,而年齡偏大者理解力和接受能力較弱。這就要求宣講者在對社區(qū)居民舉辦講座時,要盡量減少專業(yè)術語,內容要通俗易懂,語言要生動形象,語速與節(jié)奏要緩慢,創(chuàng)設好“契入點”,借機互動,每場講座時間不宜過長,可控制在30~40分鐘為宜;值得注意的是制作的PPT字號和行間距要適當增大,每頁文字不宜過多等,均可提高學習效果。
4 結論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fā)展不僅要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方面發(fā)生重大改變,在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方面也應進行相應的轉變。作為承擔醫(yī)學院校各專業(yè)橋梁課的具有“雙師型”的藥理學教師,在長期的藥理學教學過程中,對醫(yī)藥學的發(fā)展狀況、藥物的作用、應用、不良反應和用藥注意事項等有較系統的了解,有能力向社區(qū)居民宣傳合理用藥知識。這不僅可滿足社區(qū)居民對藥品知識的需求,糾正用藥誤區(qū),提高用藥安全,而且在提高公眾的身體素質,維護公民健康、“實施健康中國戰(zhàn)略”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值得進一步推廣。
本次調查受講座活動場地的限制,參與人數不理想,以后將根據社區(qū)實際因地制宜做出相應調整,如根據需要增加宣講場次,申請建立微信藥學服務公眾平臺[11],給社區(qū)居民提供更新的藥學信息和更專業(yè)直觀的、形式多樣的用藥指導。
——————————
參考文獻:
〔1〕賀蘭.轉型發(fā)展時期地方本科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35(01):8-10.
〔2〕卞俊,婁月芬,徐向輝,等.提高社區(qū)藥學服務水平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藥房,2017,28(20):2855-2858.
〔3〕汪琳.蕪湖市部分社區(qū)居民用藥知識與藥學服務需求調查分析[J].中國藥學雜志,2013,48(14):1222-1225.
〔4〕姜兵武,陳新彤,亓靖華,等.社區(qū)居民藥學服務需求調查與分析[J].中國藥事,2017,31(04):430-434.
〔5〕謝何琳,吳雪梅,劉茂柏,等.福州市社區(qū)居民安全用藥現狀及教育需求調查[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8,38(13):1427-1431+1435.
〔6〕洪蘭,葉佩蕓,王莉,等.社會公眾對合理用藥宣傳的認知和需求調查[J].中國藥房,2016,27(06): 724-727.
〔7〕程晟,史麗敏,羅曉,等.北京市社區(qū)居民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藥房,2013,24(40):3758-3760.
〔8〕劉治軍,王巧黎,李瑋,等.2010年中國城鎮(zhèn)居民家庭藥箱調查結果與藥學服務應對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1,11(09):854-857.
〔9〕徐一,郭秋言,魯耀邦,等.湖南省部分執(zhí)業(yè)藥師藥學服務情況調研[J].中國藥事,2017,31(08):849-853.
〔10〕鄭嘉堂,劉妍萌,孔玉俠,等.北京市社區(qū)居民和醫(yī)生對普通感冒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8,21(03):338-342.
〔11〕劉卿青,許靜,王之羽,等.微信藥學服務公眾平臺的建立與應用[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7, 17(04):3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