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芬,王 偉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人民醫(yī)院,江西 宜春 336400)
臨床中,抑郁癥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性疾病,存在一定的危險性,若病情持續(xù)發(fā)展,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治療除采取藥物治療外,進行合理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yù),可有減輕患者消極、悲觀情緒,提升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因此,本文通過采取認知行為護理療法,重點探究該措施對抑郁癥患者負性情緒和應(yīng)對方式的影響,正文敘述如下。
篩選于2017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抑郁癥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
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19~63)歲,平均(41±1.23)歲。
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1~65)歲,平均(43±1.29)歲。
此次研究由醫(yī)學倫理的委員會審核批準的,且患者及家屬均簽字同意。所有患者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研究排除合并嚴重腦部病變、交流障礙的患者。
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基本數(shù)據(jù),差異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
1.2.2 觀察組
實施認知行為護理療法,具體內(nèi)容如下:
(1)健康宣教:利用講座、宣傳手冊等方式向患者普及抑郁癥的相關(guān)疾病知識、治療方式及康復(fù)、預(yù)防措施,多與患者交流,了解并鼓勵患者正視疾病,積極應(yīng)對。
(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多同患者溝通,結(jié)合實際病情、生活習慣、認知態(tài)度等綜合評估,耐心傾聽患者的負面情緒,予以心理支持,使患者多角度看待問題。
(3)生活指導(dǎo):可要求患者通過記日記的方式記下一天發(fā)生的事和想法,幫助患者正確識別認知模式。
(4)適當活動:鼓勵患者多參與社交活動,轉(zhuǎn)移其注意力;另外,讓患者多與外界人群溝通、相處,使其感受到這是一件快樂、正常的事。
觀察和對比2組患者護理后的負性情緒和應(yīng)對方式情況。
負性情緒判定標準: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前者≥50分表示焦慮,后者≥53分表示抑郁。
應(yīng)對方式判定標準:采用CSQ自評量表,主要包括解決求助、問題、回避和自責。分值在0~2分,前兩項分值越高,人格和行為方面越成熟;后兩項分值越高,缺陷越重。
應(yīng)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P<0.05,差異顯著。
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療后的SAS、SDS評分比較分析表(±s,分)
表1 2組患者護療后的SAS、SDS評分比較分析表(±s,分)
分組 例數(shù) SAS SDS觀察組 30 38.64±12.26 43.87±10.22對照組 30 46.33±13.52 50.26±11.18 x2 - 2.308 2.311 P-0.025 0.024
觀察組患者解決問題(1.72±0.38)分,求助(1.93±0.51)分,回避(1.34±0.28)分,自責(1.51±0.08)分;對照組則分別為(1.67±0.33)分、(1.36±0.17)分、(1.64±0.22)分和(1.83±0.11)分,二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抑郁癥作為現(xiàn)代社會一種比較常見的精神疾病,患者會出現(xiàn)明顯的心境持續(xù)性低落等疾病特征,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及護理,嚴重者甚至會有自殺的傾向,繼而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臨床治療和護理中,通常采取藥物治療的方式,再配以心理護理等輔助性治療,以此達到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和異常行為的作用。
認知行為護理療法主要改變彎曲信念為目的的措施,具有整體性、指導(dǎo)性等特點。一方面能夠有效幫助患者更加理性地看待抑郁癥,調(diào)整和剖析自我心理狀態(tài)的作用;另一方面,減輕患者內(nèi)心負面情緒,有效防范該疾病的產(chǎn)生。此次研究結(jié)果得出,觀察組患者的SAS、SDS以及CSQ評分同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應(yīng)用認知行為護理療法有效改善抑郁癥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應(yīng)對方式,臨床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