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君
【摘 要】目的:探討阿奇霉素治療兒科疾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與藥學分析。方法:選擇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間我院兒科收治的120例住院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對癥治療,而觀察組則運用阿奇霉素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效果。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組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但是兩組的治療效果對比無差異(P>0.05)。結論:臨床上運用阿奇霉素治療兒科疾病時,容易出現(xiàn)諸多不良反應,應該加強藥學監(jiān)護,實現(xiàn)合理用藥。
【關鍵詞】藥學分析;不良反應;兒科;阿奇霉素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2
當前在對小兒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以及肺炎等疾病進行治療時,阿奇霉素因為具有起效快、抗感染效果好等優(yōu)點,被廣泛運用在臨床上。阿奇霉素作為大環(huán)內脂類的一種抗生素,味苦、無臭,其作用機制為通過結合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體亞單位,對蛋白質的合成產生干擾,從而發(fā)揮抗菌效果[1]。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獻報道,兒科臨床上運用阿奇霉素不當,容易出現(xiàn)諸多不良反應如皮疹瘙癢、胃腸不適以及過敏性休克等,不僅影響療效,還危害患兒健康。因此,本文對阿奇霉素的不良反應及藥理性進行了分析,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將我院兒科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住院患兒120例分為兩組,每組60例。對照組病程(3.6±1.4)d,年齡(5.6±2.2)歲,其中27例為女孩、33例為男孩,疾病類型:14例為鼻竇炎、18例為急性扁桃體炎、28例為肺炎;觀察組病程(3.7±1.5)d,年齡(5.7±2.3)歲,其中28例為女孩、32例為男孩,疾病類型:15例為鼻竇炎、20例為急性扁桃體炎、25例為肺炎。兩組的疾病類型、年齡等資料無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兒采用對癥治療,即根據患兒疾病類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①鼻竇炎。運用血管收縮劑滴鼻,比如滴鼻凈、1%麻黃素生理鹽水等,還可以將倍他米松、地塞米松等藥物加入滴鼻液中;②急性扁桃體炎。給予患兒鎮(zhèn)痛藥或退熱藥口服,運用1:5000呋喃西林液或復方氯己定含漱液對患兒進行漱口;③肺炎。給予患兒止咳平喘、祛痰、鎮(zhèn)靜以及退熱等治療。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兒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再運用阿奇霉素治療,即運用10mg.kg.-1.d-1阿奇霉素對患兒進行靜脈注射,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3-5d后,中間停藥2d,再行下一療程治療。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療效
評價效果:①顯效。相關檢查恢復正常,且癥狀改善明顯;②有效。癥狀減輕,且病情有所好轉;③無效。體征和癥狀變化不明顯或者病情加重。
1.3.2不良反應
對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觀察,包括過敏性休克、發(fā)熱、腸胃不適以及過敏性皮疹等。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數(shù)據采用SPSS24.0軟件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由x2檢驗,以P<0.05表示有差異。
2 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雖然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略高,但是組間對比無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在兒科疾病的臨床治療中,阿奇霉素是常用的一種藥物,對革蘭陰性和陽性菌如大腸埃希菌、肺炎球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較強的殺菌活性,并且還能有效抑制支原體和衣原體,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從而發(fā)揮抗菌效果[2]。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阿奇霉素用藥期間具有較高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具體分布如下:①發(fā)熱。用藥后,患兒的體溫明顯升高,但是及時停藥,能夠使患兒體溫恢復正常;②腸胃不適。是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不良反應,以胃痛、嘔吐、惡心等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患兒抽搐。一旦發(fā)現(xiàn)患兒出現(xiàn)不良反應,應該及時停藥,并且給予患兒對癥治療;③過敏性皮疹。其發(fā)生與藥物接觸和過敏體質有關,尤其是致敏藥物,以皮疹部位瘙癢、皮疹等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若發(fā)生過敏性皮疹,應該及時停藥,給予患兒脫敏療法治療,有助于減輕患兒癥狀[3];④過敏性休克。過敏性休克是比較嚴重的一種全身性過敏反應,以血壓下降、呼吸道縮窄等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若治療不及時,還可導致患兒死亡[4]。對于出現(xiàn)過敏反應的患兒,及時給予抗過敏治療,對血容量進行擴充,使過敏反應減輕,避免加重癥狀。此外,用藥期間,應該詳細了解患兒的基本資料,比如既往過敏史、病情程度等,對用藥風險進行評估,并且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用藥方案,從而減少不良反應,提高用藥安全性[5]。
綜上所述,臨床上運用阿奇霉素對兒科疾病進行治療時,容易發(fā)生發(fā)熱、過敏性皮疹以及腸胃不適等不良反應,所以要加強藥學監(jiān)護,避免藥物不合理應用,從而確保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慧琪. 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不良反應和藥學分析[J]. 世界復合醫(yī)學,2018,4(01):52-54.
[2] 朱霖. 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不良反應與藥學監(jiān)護[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28):111-112.
[3] 李鑫. 兒科臨床中應用阿奇霉素發(fā)生的不良反應與藥學監(jiān)護分析[J].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8):4143-4144.
[4] 袁豪倫. 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使用的不良反應及其臨床用藥分析[J]. 抗感染藥學,2015,12(02):189-192.
[5] 陳葉莉. 阿奇霉素在兒科應用的不良反應及藥學特征分析[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7,15(30):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