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芳瑜
摘 要: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只注重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標提出要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成了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通過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朗讀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能得到共同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能力 培養(yǎng)
前言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fā)展,語文教學不再只是局限于做題和背誦,對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口語發(fā)音,鍛煉學生的膽量,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通過自信心的樹立更好的激發(fā)自身對于學習的欲望和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不僅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還能在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的過程中更好的完善學生的品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小學生還處于學說話和學認字的初級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的普通話發(fā)音尤其重要,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盡量利用教學時間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并且在進行朗讀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糾正學生發(fā)音,傳授朗讀技巧,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朗讀能力。針對如何更加有效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我們做出了以下幾點探究。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朗讀興趣
要想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利用情境式教學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舒適的氛圍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能夠更加放松投入的參與教學,溫馨的氛圍也有利于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讓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和教師的互動。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嚴肅,學生對教師充滿了畏懼感,在教師發(fā)出朗讀的任務時學生也不會積極參與,教學效率無法有效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態(tài)度溫和,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通過情境化教學方式讓學生迅速融入進來,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畫楊桃》時,教師可以先詢問同學們:“大家都沒有見過楊桃,有沒有吃過楊桃呢?它是什么形狀的呢?”這時有的學生會說:“我見過楊桃,它有五個棱,吃起來酸酸甜甜的?!钡枪鈶{學生這樣描述,其他學生很難明白楊桃的樣子,那么教師此時可以拿出實現準備好的楊桃讓大家看觀看,通過實際觀察,學生可以仔細地觀察到楊桃的形狀,學生就會恍然大悟:難怪課文中會有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原來它的某個角度,真的很像五角星。通過這種設置真實情境的方法導入教學,可以讓學生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思考問題,感受主人公在畫楊桃時的心理活動,在對文中內容進行深刻理解之后,教師鼓勵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的朗讀效果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二、利用音樂背景培養(yǎng)朗讀感情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就要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內涵,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在學生進行朗讀時,利用音樂來烘托氣氛是一種有效激發(fā)學生朗讀感情的教學手段。學生通過背景音樂增加了情緒的渲染,在朗讀的時候自然而然的積極投入,感情充沛,朗讀能力也在不知不覺間進行有效提升。教師在對背景音樂的選取時要注重與文章的契合度,讓學生能夠成功的通過音樂來感受到文章中的意境,在朗讀激昂澎湃的文章時應該播放慷慨激昂的音樂進行渲染,在朗讀意境優(yōu)美的文章時則可選取輕柔舒緩的音樂加以襯托,時間久了學生就會通過不同的音樂對文章進行不同的感情處理,朗讀水平也就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學習課文《找春天》一文時,教師可以選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兒童歌曲“春天在哪里”作為課前欣賞音樂,通過歡快明亮的曲調來感受大家對于春天的喜愛,感受春天的美,并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用明快的語調來朗誦課文,提高自己的朗讀能力。
三、安排角色扮演,加深內容理解
小學生年齡偏小,對于說教的教學方式會覺得枯燥沉悶,教學效果也無法得到很好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朗讀訓練時,教師可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互動意識,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符合這一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生通過有趣的角色扮演能夠更加積極投入參與教學,并且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感受到朗讀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對于朗讀更深層次的追求。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就可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安排三到五名小蝌蚪,一名鯉魚媽媽,一名烏龜媽媽,一名青蛙媽媽,一名旁白,每個角色根據角色安排念自己相應的課文部分,學生通過這種角色扮演的形式不僅能體會到朗讀的樂趣,還能在小組互動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合作意識。
四、培養(yǎng)聽寫能力,提高朗讀水平
要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平時就要注重對學生聽和寫兩方面的培養(yǎng),只有通過大量的聽和寫,才能加深對文章思想內涵的理解。教師平時要多為學生進行課文朗讀示范,讓學生多多學習教師對文章中不同的情感進行不同的朗讀處理,在聽的過程中進行學習思考和總結,逐步培養(yǎng)自身的朗讀水平。例如在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課文朗讀示范,讓學生理解我們要像雷鋒學習,做一個樂于助人、懂得奉獻愛心的人,然后對學生進行朗讀示范,對于文中的關鍵詞語“泥濘”“蒙蒙細雨”等詞匯,教師要帶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感悟到當時的畫面,從而感染學生,更加突出雷鋒精神。在本節(jié)課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留下一份作業(yè),讓學生們寫一篇小作文,回憶自己曾經做過哪些“學雷鋒”的好人好事,然后通過師生點評、學生互評,讓學生把優(yōu)秀作文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從而更好地把握“找雷鋒”的心理情感,對于課文的把握更加準確深刻,朗讀欲望更加強烈,朗讀水平也能相應得到提高。
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朗讀能力的訓練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對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利用情境化教學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于朗讀的興趣,挖掘學生的自身潛力,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慧.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J].語文課內外,2020,(2):286.
[2]李俊雄.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語文課內外,2019,(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