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艷
關鍵詞:一年級;師資配備;教學理念;習慣養(yǎng)成;家校配合
基礎教育很重要,基礎中的基礎更重要。一年級教育是啟蒙教育,這是黃金階段。這個階段從師資配備到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到家校配合程度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基礎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一、學校教務處對一年級教師的師資配備尤其重要。
在這里有一個定論:凡是認為一年級好教的,多是不去用心投入去做的。如果學校安排有這樣想法的教師去教授一年級,那么安排哪個班,哪個班就會毀在這個老師手里。因為一年級的知識點雖然很少很簡單,但是學生們都 不簡單也不省事。所以學校教務處在考慮一年級教師分工時必須要充分考慮以下因素:
1、一年級任教教師是否有足夠多的耐心?孩子們剛從幼兒園畢業(yè),小學紀律不懂遵守,會哭鼻子、不會洗飯盒,不會掃地、不會打掃教師、找不到衛(wèi)生間,甚至會在教師上課時突然不打招呼地跑出教師“玩消失”......等等這些老師是否能忍得???能不發(fā)脾氣,能耐心地跟孩子們一條條講規(guī)矩?
2、一年級任教教師是否有足夠多的愛心?一年級的孩子要的不是一個老師,要的既是一個老師又是一個媽媽。我們要做一個有愛有溫度的老師,要蹲下身子教育,要給孩子心里埋下愛的種子,而不是叛逆。管好管不好,全靠這一年了。所以愛心之于一年級教師也是相當重要。
3、是否是博識的老師?一年級的學生們最需要一個博識的老師。但是,缺乏教育眼光的領導往往把校外沒有教學“方法”的老師和教學方法已經(jīng)過時的快退休的老教師安排教一年級。覺得這樣的教學任務輕巧,是對他們的優(yōu)待。其實正是對孩子最大的“不優(yōu)待”和坑害。正因為快退休了、年紀老了才不要做一年級的教學工作,因為最費心操心。正因為教學方法沒有得到專業(yè)培訓和更新,才更不應該教一年級。因為他們是一顆顆珍貴的“種子”,需要更多養(yǎng)分滋養(yǎng)。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非常重要。
一年級好教嗎?有責任感的老師會說:難教!你也許會說:“我倒要聽聽你說一個一年級到底有多難教的理由?”
在大家眼里一定都是這樣評價的:這是知識最淺、最好教的階段。但事實上,這是最需要知識與智慧并存的啟蒙黃金階段,也是老師最累最不好教的一個年級。最考驗細節(jié)的教育階段。首先,在知識上:不能只局限于課本上內(nèi)容讓孩子掌握就了事。你一定說,這誰不知道,哪一個年級都需要老師拓展訓練,都不能局限于課本。但是不能否定很多一部分老師在一年級的時候把孩子教“死”了。1、局限于課本,只要掌握了課本有了高分就夠了。2、做一種題型,教給孩子最簡單的方法——模仿。因此出來很多只會模仿不會創(chuàng)新的孩子。比如句字題:這難道不是我的書包嗎?老師教給孩子把書包改成“尺子、鉛筆”等。答案是對的。但是思維在哪里?你的創(chuàng)新呢?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你培養(yǎng)了嗎?開發(fā)嗎?你不過只是為了讓他們成為機器為自己考個穩(wěn)當可靠的高分罷了!你挑戰(zhàn)過孩子的潛力嗎?所以,能毀孩子的也是在這一年。以后再開發(fā)已是很難。因此一年級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非常重要。
三、教師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很關鍵。
這里所說的良好習慣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年級的孩子是一張白紙,老師不可去隨意畫。他們剛從幼兒教育斷奶進入小學階段,對小學這樣一個處處是規(guī)矩的體制他們不適應。他們被幼兒教師“寵”著哄著過來了。他們從上課沒有“規(guī)矩”的課堂過來了。他們隨時可以上廁所,從沒有一個正規(guī)的上課習慣過來了。那時候他們相對自由,也相對沒有規(guī)矩。這一階段的孩子什么規(guī)矩和習慣都沒有,需要老師一一培養(yǎng)。握筆的姿勢,聽課的姿勢,上課傾聽的習慣、遵守紀律的習慣都屬于行為習慣范疇。這些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都要依賴于各科的任教老師平時上課時對孩子們的指導、約束及糾正。
一年級的孩子在讀寫、計算等學習習慣上的培養(yǎng):多數(shù)老師,包括家長不重視一年級孩子的讀書意識,不養(yǎng)這樣的習慣。以至于后來買來一本本書孩子不愿意讀。對課外知識和古詩的積累不夠。學了書本知識之外,孩子要多背課外文學作品。在一年級重視孩子的寫話能力。通過監(jiān)考,我認識到了基層教孩子的寫話情況。從他們的答卷情況看,老師完全沒有把孩子的寫作能力開發(fā)出來??梢哉f開發(fā)的很少很少。我認為是老師懶惰進去了。也可以認為,他們不往上跟班,不在乎孩子日后寫作能力多難搞,讓其他老師為難去吧。這慘狀,實在可悲。一年級時如果老師們?nèi)慕逃?,以后輪到哪個年級階段讓其他老師接班,他們教起來都會感到輕松很多。
四、家校配合度也是一年級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孩子作為家中的寶貝,家長對其都是百般寵愛,什么事情都想幫其做好,可是這對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無益處。學校教育除了教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之外,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和學校這兩個場所,這就需要家長與學校的相互配合,需要家長與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一致、目標一致,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的時期,并逐漸開始認識自我、重視自我。當學生意識到自我,并將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時,就是其社會化過程的開始。這時,教師與家長就有責任和義務正確地引導學生,使其在身體和心理方面健康發(fā)展。家校合作正是教育學生的良好途徑。通過家校合作,雙方可以互相交流信息,為培養(yǎng)孩子尋求最合適的方法。雙方還可以互相學習,幫助孩子認識自我。
家校合作有利于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 在家庭中,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家長對待子女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態(tài)度,往往因此而對子女過分寵愛,違背了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家校合作可以促使家長到學校去學習先進的教育方法,通過與其他家長溝通、交流,借鑒好的教育經(jīng)驗,從而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提高教育素養(yǎng)。天賦與自信,體驗一下孩子們除了學習文化知識以外的快樂生活,讓家長意識到素質(zhì)教育的好 處,意識到讓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意義。
學校的教育遠不是教育的全部。只有家校攜手,致力于構(gòu)建一個目標一致、內(nèi)容銜接、功能互補、配合密切的和諧教育場,才能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才能在孩子人生的起始階段,為孩子撐起一片更加美好和廣闊的未來。
總而言之,小學一年級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中的最重要的一年,是孩子人生的起始階段,我們無論是作為教育者還是家長,都應該高度重視,這是孩子啟蒙教育的黃金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