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梨花
摘要:小班化教學在近年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實施,本文簡要論述了如何做好小班化教學下的語文教學,內容包括:更新語文教師的教育觀念,因材施教,以及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班化;因材施教;個性化理解
傳統(tǒng)的大班化教學存在諸多的弊端,一直以來為人所詬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在越來越提倡小班化的教學。小班化教學具有很多的優(yōu)勢,我們要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出小班化教學的優(yōu)勢,就需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更新語文教師的教育觀念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弊鳛橐粋€師者,必須要具備正確的教育觀念和足夠的教學能力。正所謂,名師出高徒,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教學能力,從而更好的開展教學。
就目前來看,很多教師依舊沒有擺脫原來的大班化教學下固有的教學模式,沒有意識到小班化教學的真諦。人數的變少也代表著教學策略的改變,如果繼續(xù)沿用大班化的教學手段,那么開展小班化教學也就沒有了意義。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習,不斷實踐,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使之和小班化教學相匹配,更好的開展小學語文小班化教學。
二、因材施教,精準培養(yǎng)
對于傳統(tǒng)的大班,小班的學生人數要少很多,這意味著每個人所獲得的關注的增多。小班化的教育理念以個體發(fā)展為主,看重每個學生的個人進步。教師精力的相對集中,也讓“因材施教”變得更具可行性。這要求教師對自己的學生有充分的了解,對每一個學生都有準確的認識,針對他們的特點制訂訓練計劃。平時的課堂表現,各科學習情況,閱讀練習的完成情況,都可以作為參考。
此外,單獨的閱讀心得交流必不可少。閱讀是很主觀的,每個人的情況都有差異。安排時間了解每個學生的閱讀情況才是最主要的參考標準,制訂具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由此而來。注意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學生打成一片,因為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喜歡看小說的學生多給他們推薦一些時文精粹,逐漸改變他們的閱讀偏好;閱讀習慣不好的學生著重糾正他們的習慣,督促他們多做讀書筆記,寫寫讀后感;閱讀能力出色的學生引導他們去嘗試一些名著,如《百年孤獨》、《在人間》之類的。這些有一定思考性的書籍雖然對小學生而言難度很大,很考驗人的理解能力,但一直讓閱讀能力出色的學生閱讀一些毫無難度的兒童讀物,進步空間不大。雖然說小班化教育給教師減少了任務量,但要真正做好因材施教,并不比大班教育輕松多少。
三、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小班教學的組織形式有別于大班,小班環(huán)境給師生彼此提供了更多時空。教師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俯下身子與學生“等高”,與學生建立朋友、伙伴式的師生關系。小班課堂也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是師生溝通、交流、合作、共進、共享、共賞的樂園。這在新授課的語文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上小說《凡卡》一課時,我首先挑選兩個小組的代表以小教師的身份給同學們講解生字詞,而自己則走下講臺坐到學生中間,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感。在“研讀稱呼把握主旨”環(huán)節(jié),我盡量用賞識的眼光去鼓勵中等偏下的學生發(fā)言,“你的發(fā)言真精彩”“你真細心,找到了許多同學沒有注意的細節(jié)”“你的想法有新意”“真棒”等,在賞識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潛能、開啟學生的心智,實現師生心靈和精神上的相融相通。
在“深入探究人物心理”環(huán)節(jié),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給學生自主交流的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得以釋放,自己則巡視和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我發(fā)現把自己當做學生的一分子,給學生一種朋友般的踏實感,有利于小組討論的有效推進和創(chuàng)造性展開,也容易捕捉到一些即時性信息生成新的課堂資源。在“苦難與親情之我見”環(huán)節(jié),有個學生由于普通話不是很標準,加上心里緊張,一連說了兩遍同學們還是沒聽懂他的意思。我一直沒有放棄地給予糾正和引導,終于到第五遍時,同學們完全聽懂了。看著他臉上成功的喜悅,我覺得這樣的等待“值”。等待是對學生差異性的理解和尊重,小班化的語文課堂更需要這樣的等待意識。在等待中,學生會多一點糾正和完善自我的空間,會更添一分思維的深度,會更添一份成功的把握,會更添一分對老師的喜愛。在這樣寬松和諧的小班化課堂氛圍里,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隨時可見思維碰撞的火花,連平時內向、自卑、不上進的學生都能參與到其中,全班32人發(fā)言次數達71次,平均每人發(fā)言2.2次。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羅杰斯曾說過,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在小班化語文教學中,親切友好伙伴式的師生關系更有助于互動學習的順暢展開,更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閱讀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四、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
語文課堂學習活動應起始于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這樣才能推動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教師對學情的了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已知”,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會了什么,感興趣的是什么;不會的是什么,感困惑的又是什么”。
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老人與海鷗》,講述了一位老人與海鷗之間的一段不解之緣。老人幾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精心喂養(yǎng)海鷗,而海鷗則視老人為親人,當老人離世時,它們在老人的遺像前,悲鳴不斷,肅立送行。
讀完這個故事,教師做了一個小調查:最震撼你心靈的是什么?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的回答指向于:海鷗為老人送行。于是,教師以“送行”的這一幕為切入口,結合課后問題,引導思考: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這樣以學生的需求為起點,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模糊導學為精準導學,大大提高了課堂學教活動效率。因此,教師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視角,善于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去閱讀文本,找準學生的需求,才能變低效、無意的“隨機輔導”為高效的“有意輔導”。
總而言之,在小班化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俯下身來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并且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如此才能真正發(fā)揮小班化教學的優(yōu)勢,促進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實現關照“每一個”的需求,求得“每一個”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曦晴.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情景教育[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