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清 尹曉雯 辛國省
摘? 要:以弘揚生態(tài)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為價值引領,把競爭意識、環(huán)境教育、安全教育、挫折教育、審美教育、情感教育、愛的教育、人口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創(chuàng)造發(fā)明教育、探索精神、雷鋒精神、團隊精神、家國情懷和文化傳承等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有機地融合到動物行為學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之中,在動物行為學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過程中,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動物行為學;立德樹人;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05-0112-03
Abstract: Guided by the value of promo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practice activities of ethology are combined with a ser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s, including competition consciousnes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afety education, frustration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love education, population edu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creative and inventive education, exploratory spirit, Lei Feng spirit, team spirit, devotion to family and country, as well as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the process of imparting ethological knowledge and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ies, moral education has also been realized.
Keywords: ethology;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動物行為學課程是作者所在大學生物科學(教師教育)專業(yè)開設的專業(yè)選修課,也是面向全校大學生的通識教育選修課。通過動物行為學的教學,要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動物與自然的關系、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因此確立了“弘揚生態(tài)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價值導向,在此基礎上做好本課程的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達到課程育人的目的。
一、立德樹人視野下動物行為學課程中的思政資源探析
(一)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價值引領
課堂既是知識傳授的舞臺,更是價值引領的陣地。堅持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高德毅認為[1],課程思政既要注重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又要注重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有效地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通。
生態(tài)文明是我國“五位一體” 總體布局的重要方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動物行為學教學中引入與生態(tài)文明密切相關的保護行為學的內(nèi)容[2]。同時,基于動物福利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在大綱修訂時新加的內(nèi)容“動物的異常行為和動物福利”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喚起學生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的意識,為同學們未來步入社會、投入到祖國建設的征途中弘揚生態(tài)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定下基調。
(二)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動物行為學教學大綱的修訂與實施
梳理動物行為學課程各章節(jié)中蘊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將這些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的教學理念融入新的教學大綱中,作為課程教學目標的有機組成。
在動物行為學教學大綱的“課程教學目的”部分,增加了與課程思政相關的目的,即“在動物行為學課程教學中,潛移默化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培育學生敏于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綜合,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引導學生增強人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生的意識,明確弘揚生態(tài)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擔當;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素養(yǎng)、人文情懷的教育,實現(xiàn)‘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的同步提升。”
在動物行為學教學大綱的“教學基本要求”部分,增加了與課程思政相關的教學要求,即“明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基本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內(nèi)容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統(tǒng)一?!?/p>
在動物行為學教學大綱的“教學方法與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部分,增加了與課程思政相關的教學方法,即“發(fā)揮動物行為學案例教學的優(yōu)勢,選取能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案例,整合到教育教學活動之中。”也增加了與課程思政相關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即結合課堂學習,在課外通過對校園、動物園、農(nóng)場、養(yǎng)殖場、社區(qū)、家庭中的各種動物的行為進行觀察或觀看電視、電影或網(wǎng)絡等媒體中的動物行為視頻,寫出動物行為觀察日記,并制作所觀察到的某種動物的行為譜PPT,由此理論聯(lián)系實際,拓展學生在應用行為學和保護行為學等領域的知識面,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儲備知識和技能。
在動物行為學教學大綱的“課程內(nèi)容及學時安排”部分,增加了與課程思政相關的“思政目標”。各章思政目標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思政目標]弘揚生態(tài)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價值引領,根植信念,潤物無聲。第二章 動物行為的基本類型 [思政目標]自然選擇,生存之道,生命教育,個體學習,文化傳承(社會學習),創(chuàng)新精神。第三章 維持生存的一般行為 [思政目標]競爭意識,環(huán)境教育,安全教育,挫折教育,美學教育(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第四章 動物的繁殖行為 [思政目標]審美教育(動物之美,兩性之美,自然之美),愛的教育,人口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從動物母性到人類母愛(母愛教育)。第五章 動物的通訊 [思政目標]仿生學應用,創(chuàng)造發(fā)明教育,情感教育,文化傳承。第六章 動物的社群行為 [思政目標]集體主義,團隊精神,家國情懷,領土安全,雷鋒精神,利他主義,人文關懷,情感教育,愛的教育。第七章 動物的異常行為和動物福利 [思政目標] 善待動物,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生態(tài)文明建設需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包括自然中的動物。生態(tài)文明建設背景下動物福利的實踐意義。第八章 動物行為的生物學機制 [思政目標]科學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
在動物行為學教學大綱的“課程考核方式”部分,增加了與課程思政相關的考核內(nèi)容。在過程性考核環(huán)節(jié)中布置相關作業(yè)如“簡述幾位著名動物行為學家的事跡”“寫出能準確描述防御行為的成語、俗語、歇后語或詩詞”等, 而在期末考試試卷中與課程思政教育相關的內(nèi)容也占一定比例。
(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潛移默化的融入
以動物的“繁殖行為”為例,本章內(nèi)容分為“求偶行為”“婚配制度”和“親代撫育”三個部分。在這一章教學的開篇,以郵票中的動物為引子,介紹2002年中國鳥系列中的黃腹角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賀蘭山紅尾鴝(近危物種)、2016年黃永玉設計的“丙申年”生肖猴票(“福壽雙至”,寓意“合家歡樂”,體現(xiàn)“二胎”政策)和2019年韓美林設計的“己亥年”豬年郵票(“五福齊聚”)。分別展示了黃腹角雉的雄性特征(“求偶行為”)、賀蘭山紅尾鴝的“一雄一雌制”(“婚配制度”)、以及猴和豬的“親代撫育”。同學們在郵票中既看到了動物之美、藝術之美(審美教育),又領悟了“繁殖行為”的幾個主要組成部分,同時體會到愛的傳承,人口繁衍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密切關系(愛的教育、人口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得成比目何辭死,愿做鴛鴦不羨仙”“琴瑟和鳴”“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雙宿雙飛”,這些詩句、成語恰如其分地用于動物的“求偶行為”“婚配制度”的教學中,既表現(xiàn)了動物之愛、兩性之美,又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又譬如,在動物的護體行為教學中,觀看“動物療傷”短片后,視頻中幾種動物自我治病的案例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紅疣猴在取食含苯酚的植物后,又去找尋并食用木炭以去毒;鸚鵡則吃粘土以排解食物中的單寧、奎寧等有毒物質;而黑猩猩在清晨空腹采食某種植物葉片,以其粗糙且毛茸茸的形態(tài)粘附腸道中的寄生蟲以驅除之。在課堂討論中,老師提問“在中醫(yī)藥發(fā)展史中有哪些發(fā)現(xiàn)發(fā)明藥物的故事?”,同學們自然就提到了“神農(nóng)嘗百草”的神話和曲煥章發(fā)明云南白藥的故事,也有同學提出,屠呦呦當年正是受葛洪著《肘后備急方》中的幾句話觸發(fā)了她的靈感,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后來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同學們也想到了通過悉心觀察動物的行為,拜動物為師,效法自然也是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靈感之源。而屠呦呦的事跡也印證了文化傳承和探索創(chuàng)新在推動中醫(yī)藥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動物行為學教學中,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特定的動物行為,也使他們領略了中國人民親近自然、認識自然、熱愛自然而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感受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力量。
(四)動物行為學發(fā)展史與科學家的探索精神的傳承
在動物行為學教學中,適時介紹動物行為學家的事跡,了解他們探索科學的過程和追求真理的歷程,來引導和教育學生傳承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同學們在完成“簡述幾位著名動物行為學家的事跡”的作業(yè)時,通過閱讀文獻,同學們了解到動物行為學發(fā)展史離不開許許多多科學家的不斷探索和不懈追求。以動物的學習行為的研究歷史為例,動物的學習行為中的經(jīng)典條件反射、操作條件反射、印記學習、頓悟學習和制造并使用工具等行為的相關研究,涉及許多著名科學家的故事[3]。例如,經(jīng)典條件反射理論(也稱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最早是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闡明的,他于1904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美國動物心理學家桑代克是第一個系統(tǒng)地研究操作條件反射的人,他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學習的定律,如練習律和效果律等。美國動物行為學家斯金納在桑代克觀點的基礎上建立了基于強化和懲罰的更詳細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沃爾夫岡·科勒為研究黑猩猩的學習,設計了許多不同的實驗,如“接竿問題”“壘箱問題”等讓黑猩猩來解決,提出了有名的頓悟學習理論。印記學習的理論則由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勞倫茲提出,由于對動物行為學研究方面開拓性的成就,他與廷伯根、弗里希共享了197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英國動物生態(tài)學家珍妮·古道爾為了研究黑猩猩,她在非洲度過了38年的野外生涯。她發(fā)現(xiàn)黑猩猩能夠制造并使用工具,用來從蟻穴中捕食螞蟻,這一發(fā)現(xiàn)打破了長久以來“只有人類才會制造工具”的觀點,因而震驚了世界。在動物行為學教學中,通過對動物學習行為的研究歷史的回顧,不僅可以喚起同學們對科學家探索精神的敬仰之情,更能激發(fā)他們勤于觀察、敏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動物行為學課程思政的教學途徑梳理
(一)課堂中充分發(fā)揮動物行為學案例教學的優(yōu)勢[4]
選取能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案例,整合到教案和課件中。一是將自編的《動物行為學講義(案例版)》發(fā)放給學生以配合課堂教學。二是繼續(xù)充實動物行為學課件中能呈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內(nèi)涵的圖片、音頻、視頻素材,在教學中靈活應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講授動物的親代撫育行為時,展示山羊哺乳,家燕孵卵、育雛的圖片,同時配以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詩句“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喚起了同學們“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的感激之情。而緊接著展示白居易“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的詩句,則激發(fā)了青年學子愛護動物,保護自然,弘揚生態(tài)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責任和擔當。而在觀看《九月懷胎》視頻后,小歌手周安信的一曲《天之大》,烘托了母愛悠悠的強烈氛圍,之后以“人類女性妊娠期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為題開展課堂討論,每個同學說出一到兩個反映孕期準媽媽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的關鍵詞,同學們互相討論,老師適時點評。一堂別開生面的母愛教育課漸入佳境,每個同學的內(nèi)心都有話要說,于是寫下《九月懷胎》觀片有感來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
(二)課前課后用好“互聯(lián)網(wǎng)+動物行為學”課程資源
一是將能體現(xiàn)課程思政特點的新課件(新教案)上傳到動物行為學班級QQ群或班級微信群中,以供同學們線上學習。QQ群、微信群成為師生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將生態(tài)文明價值觀滲透其中,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出發(fā),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環(huán)境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是利用中央電視臺幾個與動物行為有關的頻道,如CCTV-1中的“動物世界”“正大綜藝-動物來啦”“人與自然”和“秘境之眼”等欄目,CCTV-7中的“動物世界”和“人與自然”等欄目,CCTV-9中的“寰宇視野”“自然”“萬象”和“人文地理”等欄目,CCTV-10中的“自然傳奇”等欄目,有大量的國內(nèi)外動物行為視頻資源,可以作為學生學習動物行為學的重要補充。教師將其中與教學內(nèi)容密切相關的視頻下載后,剪輯編輯成與動物的各種行為相對應的微視頻,按教學進程適時上傳供學生在線學習。同學們在完成動物行為觀察日記撰寫和動物行為譜PPT制作等課后作業(yè)時,也可充分利用這些視頻,了解更多課堂、課本之外的動物行為資源,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
(三)動物行為學實踐育人途徑的嘗試
問題導向促興趣,親身實踐出真知。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要求[5]。為了彌補動物行為學課程沒有實驗和實踐課的不足,在動物行為學開課之初,就給學生布置了撰寫動物行為觀察日記和制作動物行為譜PPT的任務。結合課堂學習,同學們在課外通過對伴侶動物(寵物)、實驗動物、農(nóng)場動物、工作動物、娛樂動物和野生動物等各種動物的行為進行觀察或觀看動物行為視頻,寫出專業(yè)的動物行為觀察日記,并制作所觀察到的某種動物的行為譜PPT(要求至少準確記述所觀察動物的10種以上的具體行為)。通過現(xiàn)場觀察和親自體驗,讓學生切身了解了真實環(huán)境中的動物生存的實際情況。結課時,將同學們的觀察日記裝訂成冊,將動物的行為譜PPT匯總刻盤。這兩份作業(yè)會作為課程資源為后續(xù)學習動物行為學的學生提供參考,傳承下去。部分選修動物行為學的學生還申請了與動物行為學相關的大創(chuàng)項目,2016級生物科學(教師教育)專業(yè)的幾位同學主持了“校園內(nèi)樹麻雀巢址選擇的初步研究”(校級,已結題),2016級及2017級生物科學(教師教育)專業(yè)的幾位同學主持了“城市化背景下家燕巢址選擇及人工巢托招引效果的研究”(國家級,在研)。這些同學親自參與了項目的調查研究與實踐,培養(yǎng)了他們“愛自然、愛探究、愛環(huán)境”的環(huán)境意識和科學精神。
三、結束語
實施“課程思政”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xiàn)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目的[6]。作者在動物行為學教育教學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充分體驗了課程育人的價值所在。推而廣之,每一位專業(yè)教師只有樹立了立德樹人的意識,深入發(fā)掘和運用課程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學習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資源,才能充分發(fā)揮課程育人的主體作用。這是新時期構建協(xié)同育人思政格局、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2]李春旺,蔣志剛,張恩權,等.保護行為學:正在興起的保護生物學分支學科[J].生物多樣性,2007,15(3):312-318.
[3]尚玉昌.動物行為學(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魏智清.基于案例的動物行為學教學實踐[J].當代畜牧,2017(36):37-39.
[5]張勇,胡詩朦,陸文洋,等.生態(tài)環(huán)境類專業(yè)的課程思政[J].中國大學教學,2018(6):34-38.
[6]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fā)揮課堂育人主渠道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