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肇韜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讓每一個學生能夠從最基本的閱讀習慣抓起,在教師有序的指導中不斷學習閱讀方法和技巧,從而構(gòu)建屬于自己的最基本的個性化閱讀體系,這是我們閱讀研究最終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從課內(nèi)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再從課內(nèi)外閱讀中尋求具體的閱讀方法和途徑,努力實現(xiàn)結(jié)構(gòu)優(yōu)化、切實高效的閱讀方法。
關(guān)鍵詞:低年級;語文;閱讀;有效方法
在當前快節(jié)奏的閱讀氛圍中,閱讀幾乎滲透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報紙、雜志、書籍等紙質(zhì)媒體的直觀閱讀,也有微信、微博等多媒體的快餐式享受,這些使得我們每個人都處在一個閱讀交匯的時代,閱讀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初中低年級的學生,語文文本閱讀就是他們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語文學習最本真的源頭。
一、語文閱讀的現(xiàn)狀和課題提出
在初中低年級學生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比較淺薄,只能淺顯地對文本進行低層次的表面淺閱讀,而無法對文章的深層內(nèi)涵和主題進行全面透徹的深閱讀,這樣閱讀教學的目標往往很難達成,閱讀能力和技巧的培養(yǎng)難以落實。因此,閱讀現(xiàn)狀明顯制約著閱讀方法的實現(xiàn)。那么,學生當前的閱讀現(xiàn)狀是怎樣?根據(jù)我們所做的調(diào)查研究,具體來說,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閱讀結(jié)果而忽視過程和方法
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中不能靈活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老師布置任務以后很多學生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閱讀。在這過程中,由于應試教育可能會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突出了模式化地對知識點進行總結(jié)和概括,恰恰忽略了對文本內(nèi)在的挖掘。
(二)課外閱讀類型多元化和價值導向性
大多數(shù)學生喜歡閱讀,而且閱讀對象的類型多元。學生的閱讀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這折射出他們的閱讀價值導向問題。
(三)缺乏基本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
很大一部分初中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在小學階段僅進行粗放式的閱讀,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走馬觀花般地閱讀,沒有最基本的圈點勾畫,更缺乏對詳讀、略讀、跳讀等閱讀方法的運用。
(四)教師閱讀評價的單一化和缺乏有效的指導
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沒有多元的閱讀評價體系,大多數(shù)老師受當前應試教育評價的影響,追求閱讀模式程式化、內(nèi)容講解碎片化、閱讀實質(zhì)目的化,這就使得當前閱讀失去真的本意。在閱讀教學中,有的教師不注重對閱讀的有效指導,一味讓學生放任自流,缺乏對閱讀方法的示范和引領。
二、課題研究的具體措施與做法
(一)激發(fā)每一個學生的閱讀興趣
如何讓學生從心底激起閱讀的欲望,這是教師首先要做的。教師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相對寬泛自由的閱讀環(huán)境,讓每一個孩子選取自己喜歡的篇目進行閱讀,不限題材和類型,給他們充足的閱讀時間挖掘文本內(nèi)涵,讓他們真正走進文本,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
(二)閱讀方法的示范和指導
1.圈點勾畫批注式閱讀。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很大一部分學生是在進行漫無目的閱讀,缺乏對圈點勾畫方法的運用。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圈點勾畫習慣,讓學生進一步跳出陳舊的閱讀思維,領悟批注式閱讀的要領,明確圈點什么,勾畫什么,怎么圈,怎么畫。這樣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的同時,更加注重閱讀過程中學思結(jié)合、邊記邊寫的批注式閱讀方法的形成。
2.開展豐富的主題性閱讀。
(1)主題閱讀課。在學習完莫懷戚的《散步》以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悟字里行間的深情,開展了一堂“愛就在身邊”的主題閱讀課。教師推薦經(jīng)典篇目《秋天的懷念》《背影》《爸爸的花兒落了》……學生在批注式的閱讀過程中,既可以談談自己對文本的感受,又可以就某一詞語、句子、片段進行賞析,這樣學生既有宏觀的整體感,又有細致的獨特個人閱讀體驗。
(2)名家名篇專題閱讀。在閱讀《朝花夕拾》的基礎上,讓學生帶了一些魯迅的其他作品,進行了一個“魯迅專題”閱讀。主要閱讀了他的經(jīng)典名篇,例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父親的病》《藤野先生》等。我選取的文章很多都是學生耳熟能詳,都還是能夠和學生某些生活有交集的,這樣可以在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同時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加深他們對魯迅精神實質(zhì)的理解。
3.以閱讀活動促閱讀。
(1)經(jīng)典名著每日分享。讓全班閱讀興趣小組每日閱讀自己組內(nèi)喜歡的經(jīng)典名著如《西游記》《水滸傳》《駱駝祥子》等片段,教師明確閱讀的要求,每個小組選擇合適的片段進行講解和賞析。可以組內(nèi)展示也可組間PK,可多媒體講解展示,也可整合片段成劇本形式進行微展演,還可進行片段旁白角色朗讀。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讓閱讀氛圍變得生機無限,從而讓每個閱讀個體由被動閱讀向主動閱讀轉(zhuǎn)化。
(2)經(jīng)典詠流傳,我是朗讀者。借鑒央視喜聞樂見的《經(jīng)典詠流傳》《朗讀者》的形式,讓學生在閱讀課上積極展示平日積累的名篇名句,重點談談對作品的感悟或者對文中的細節(jié)的感動。閱讀活動以當前學生熟知的文藝形式為載體,鍛煉的是學生對文本細節(jié)的把握和對內(nèi)在感知的能力,這樣使得閱讀既有形式又有內(nèi)涵。
(3)閱讀面對面。在閱讀實踐課上,每位學生在閱讀小組內(nèi),采取“課堂精讀”“有聲朗讀”方式,兩人面對面共讀一篇文章,然后兩人各自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在此基礎上每個人摘抄批注相應的美文詞句并給對方講解。這種形式可以改變以往枯燥乏味的讀書札記和感悟,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分享給對方也是一種收獲,閱讀確實需要分享才更顯得有意義。
三、課題研究的收獲與成果
1.通過初步的課題方案的實施,學生初步掌握了圈點勾畫的批注式閱讀的方法,在閱讀片段賞析有了規(guī)范的角度,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
2.各種各樣的閱讀活動豐富了閱讀的形式和內(nèi)容。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還拓展了他們閱讀的視野和眼界,讓他們在不同的形式中有自己的閱讀收獲。
3.學生閱讀中能夠形成“初讀把握整體”—“品讀品析語言”—“悟讀感知情懷”的基本模式,這樣使閱讀可以做到脈絡清晰,有的放矢。
4.學生的文體意識逐漸增強,把握了基本的文體特質(zhì)。以往很多學生對于文本就是一股腦地接受,而沒有辨清文體之間的差異,通過系統(tǒng)的閱讀,使大部分學生樹立了文本意識。
5.對于文本的把握學生既有了宏觀的整體把握,也有微觀的細節(jié)解讀。通過精讀、略讀等方法運用,對文本有了整體和局部的閱讀框架。
6.對作家—作品、作家—思想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閱讀不僅僅是閱讀主體與作品對話的過程,更是與作家思想碰撞的一個過程,學生閱讀實踐中不僅實現(xiàn)“量”的積累,更有“質(zhì)”的跨越。
總之,通過我們小課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學生在閱讀方面的種種不足,也通過各種方法去改善這種現(xiàn)狀。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初步形成了規(guī)范的閱讀方法,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后的語文閱讀課題探索中,我們依然會繼續(xù)探尋,讓每一位學生享受閱讀的氛圍,學會閱讀的方法,分享閱讀的每一天。
參考文獻
[1]孫海燕.淺析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策略[J].新課程(下),2017,000(002):292.
[2]李豪妮.淺談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方法[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7,000(012):89-90.
[3]盧國繁.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方法[J].散文百家:下,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