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璽 陳叔玥
2020年8月18日,重慶市防汛Ⅱ級應急響應升級為Ⅰ級,并即刻進入緊急防汛期。從當天到20日,“嘉陵江2020年第2號洪水”和“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陸續(xù)通過重慶主城區(qū)。這是今年入汛以來長江上游最大洪水,也是重慶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
在重慶市渝中區(qū)化龍橋虎頭巖下,有五棟竹木、土木結構樓房,這就是《新華日報》總館舊址。由于緊鄰嘉陵江又地處低洼處,在這次洪災中,昔日報館變成了“澤國”。
為最大程度地搶救出館藏文物,重慶紅巖聯(lián)線文化發(fā)展管理中心(以下簡稱“紅巖聯(lián)線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擼起袖子、挽起褲腿,在洪水中組成“人肉傳送帶”,甚至深夜摸黑鳧水到被淹房屋守護文物……經過108小時的鏖戰(zhàn),他們戰(zhàn)勝了洪魔。
8月18日12點28分:洪水滲入
王羽豐是《新華日報》總館舊址的管理員,8月18日中午12點28分,在對文物進行日常巡查時,他發(fā)現(xiàn)舊址1號樓、2號樓門前有水滲入。
“最近沒有下雨,這會不會與連日來的江水上漲有關?”王羽豐意識到問題嚴重,立即叫來安保人員,對報館周邊進行排查。大家發(fā)現(xiàn),不僅舊址大門處的涵洞內有滲水,排水池水位也在不斷上升。
“不好!肯定是嘉陵江水位暴漲,導致洪水從下水道倒灌。”王羽豐等人立即向上級領導匯報相關情況。
險情發(fā)生后,紅巖聯(lián)線管理中心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黨委書記朱軍,黨委副書記、主任馬奇柯立即部署防汛救災工作。
13點起,保衛(wèi)處的朱俊賢、謝承劍,文物征管部的鄧勤、程廉、王靈沚,參觀接待一部的何玲、凌林等先后趕到現(xiàn)場。
8月18日14點56分:有序轉移
下午14點56分,洪水漫延至報館舊址大門臺階,且呈不斷上漲趨勢。
“一二!一二!”現(xiàn)場的工作人員頂著烈日、喊著口號,在洪水中排成兩排,用身體筑起人墻。大家不懼安危,將可移動的文物、藏品、展品等有序地轉移至安全地帶。
15點30分,主任馬奇柯、副主任張?zhí)┐旱融s到現(xiàn)場。為確??购閾岆U人員的安全,馬奇柯要求立即切斷現(xiàn)場電源。同時,他將搶險人員分作兩隊——一隊繼續(xù)從舊址中搶運物資,一隊負責轉移救出的物資?!鞍盐镔Y轉移到5號樓,那里地勢最高,相對安全?!?/p>
一小時后,渝中區(qū)消防救援支隊的消防車趕到現(xiàn)場,開始向外抽水。晚上18點,一批批文物被安全轉移至5號樓。
此時,舊址涌入大量洪水,洪水深度達0.6米。
8月18日20點:安營扎寨
晚上19點,待工作人員都轉移至安全地帶后,排水管網通了電、復了工。
一小時后,后勤保障人員為堅守一線的同志送來晚餐、飲用水、風油精等。舊址外搭建了幾頂帳篷——搶險隊員將在這里“安營扎寨”,直到洪水消退。
21點,洪水不僅沒有“撤離”,漲勢愈加迅猛。眼看排水管網的電源還差半米就要被水淹沒,工作人員不得不再次切斷電源。
這是一個不眠之夜。當晚,《新華日報》總館舊址內外滿是紅巖聯(lián)線工作人員。他們24小時輪流值班,隨時監(jiān)測洪水漲勢。
翌日凌晨2點,洪水漫過路面約1米高。保衛(wèi)處的肖在林、姚林實在不放心,兩人摸黑鳧水進入5號樓守護文物。
8月19日12點15分:劃船搶險
8月19日一大早,紅巖聯(lián)線管理中心的領導們再次來到現(xiàn)場,查看洪水漲勢及文物安全。
中午12點15分,洪水深度超過3.5米,抽排水設備已失去作用。工作人員找來一艘皮劃艇,劃船進入舊址內部,繼續(xù)對還未被淹沒的展墻進行拆分搶救。
17點,紅巖聯(lián)線管理中心緊急召開《新華日報》總館舊址防汛救災專題工作會。會議審定通過了《新華日報總館舊址防汛救災實施方案》,并研究建立防洪排澇長效機制事宜。
8月20日15點35分:守護文物
8月20日上午,“嘉陵江2020年第2號洪水”和“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的洪峰通過重慶主城區(qū)。
下午15點35分,《新華日報》總館舊址2號樓被洪水淹沒,3號樓僅剩屋頂未被淹,4號樓被淹三分之二。
為了保護文物安全,紅巖聯(lián)線工作人員全力應對。李兵、張維素、景躍馨、鄧全、鄧濤、王燦、陳文沛、郭睿、馮楊……30多位同志堅守現(xiàn)場。有人見文物被淹沒紅了眼眶,有人主動要求延長值班時間。
大家24小時不間斷地關注洪水水位走向、監(jiān)測舊址安全情況。困了,就在帳篷里打個盹;餓了,就著白開水吃口干糧。
8月23日1點:積水排凈
8月21日下午4點,漫入《新華日報》總館舊址的洪水逐漸消退。堅守現(xiàn)場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開始抽排水工作。
為加快工作進程,次日上午9點,濱南公司、立陽公司、萬科瑞安、軌道九號線五標段項目部等單位共派出30余人,加入舊址的災后排水清淤工作。
8月23日凌晨1點,在連續(xù)奮戰(zhàn)16個小時后,涌入《新華日報》總館舊址的洪水被全部排出,抗洪搶險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此時,距離8月18日紅巖聯(lián)線管理中心全面啟動防汛救災工作已過去整整108小時。
8月23日8點:加緊修復
8月23日上午8點起,紅巖聯(lián)線管理中心全面開啟對《新華日報》總館舊址新一輪的除淤清泥、清潔打掃工作。
下午,紅巖聯(lián)線管理中心聯(lián)合重慶市建筑科學研究院,對《新華日報》總館舊址1、2、3、4、5號文物建筑及附屬管理用房進行初步安全監(jiān)測鑒定工作。鑒定結果為舊址內文物建筑暫無坍塌等毀滅性風險。
下一步,紅巖聯(lián)線管理中心將對部分受損承重柱體、大部分裂縫變形夾壁墻等問題持續(xù)監(jiān)測,同時對房屋木質構件、墻體、基礎地面進行內部探傷分析,為接下來修復舊址內文物建筑提供科學檢測依據(jù)。相關復原陳列工作也將適時進行。
本次《新華日報》總館舊址防汛救災工作,市文旅委黨委書記、主任劉旗,渝中區(qū)委副書記、區(qū)長左永祥,市文旅委黨委委員、副主任幸軍等親臨現(xiàn)場指導,渝中區(qū)文旅委、住建委、消防支隊、化龍橋街道辦事處等單位予以大力支持,最終奪取防汛救災的勝利。
編輯/韓西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