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靈
三千多年前,筷子還未出現(xiàn)時,古人吃飯用手抓取,吃肉也是如此。儒家禮教古書記載:聚餐時抓飯不得亂摶,或者把粘在手上的飯撥放回去。且飯前必須洗手,不允許兩只手相互搓一下了事。
筷子于何時出現(xiàn),不得而知。不過到了西漢時期,人們開始普遍使用筷子,但名字叫“箸”。
“筷子”之名,有說是長江上的橈胡子喊出來的。橈胡子在“血盆”里討飯吃,險象環(huán)生,航行中忌諱之事很多。例如,“箸”與“住”同音,停止的意思。航行之船停止,不是好事,橈胡子便反著說“快”?!绑纭币蚴侵褡又瞥桑枚弥翱臁弊旨由狭酥褡诸^,成了“筷子”。
川江橈胡子用筷子,不能橫擱在碗口上,預(yù)兆船被打皮了,撐船的籇竿漂在水上。打皮即打爛,是忌語。川江放排的人,筷子需自己保管,不能由其他人一支支地分發(fā)。這意味著散排,是木排大忌。橈胡子也把筷子叫籇竿,因為靠這東西吃飯,一語雙關(guān)。
竹筷之后,玉、銅、銀、紅木以及象牙等材質(zhì)的筷子不斷出現(xiàn),但只有帝王將相與富貴人家才用得起。古代銀筷,據(jù)說可試探食物是否有毒,不知真假,現(xiàn)有人提出異議,說是文人杜撰的。
20世紀(jì)70年代,我們巷子一戶呂姓人家,老漢是采購員,一次去上海出差帶回一席化學(xué)筷子。他家小孩吃飯端著碗筷出來,同街的小伙伴看到后十分羨慕。后來得知,化學(xué)筷子是尼龍的。那時,只有乖巧聽話、學(xué)習(xí)成績好的小孩,大人才會買一雙作獎勵。
川江一帶吃團年飯時規(guī)矩多,最忌諱打碎飯碗和把筷子掉在地上,這是來年不吉利的前兆。小時候,我常在姑媽家過年,吃團年飯時桌上擺滿了盤、碗、缽,哪還有放碗筷的地方?我只能用手緊緊端著碗、抓住筷,生怕掉在地上,給喜慶的氣氛添“岔子”。
小學(xué)畢業(yè)那年,逢團年,我騰出右手握飯勺,左手又端碗又夾筷,一不小心將一支筷子掉在地上。當(dāng)時嚇壞了,趕緊撿起插在褲腰里,另換一支。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這頓團年飯吃得一點不快活。吃完團年飯,我跑到屋后的山坡上燒了這支筷子,并在心里一個勁地祈求老天爺不要懲罰我,也不要懲罰姑媽一家。
過去川江上的船員有個習(xí)慣,每次吃完飯,就用一小塊布條或一坨棉紗把碗筷洗凈擦干后,再裹上筷子固定放在一個地方。待到下次吃飯時,小布條和棉紗順便可以擦嘴。因為那時沒有餐巾紙,嘴有油,擦在手絹上又很難清洗。
竹木筷子用久了,容易起霉生細菌,對人體不利,專家建議少用、勤換,并定期高溫消毒?,F(xiàn)在最新式的是陶瓷筷子,并非普通的陶瓷制品,而是氧化鋁陶粉末在1600℃高溫下,用300噸的重壓配上模具壓制而成,是一種新型環(huán)??曜?。
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