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菊花
摘 要:幼兒期是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這是由幼兒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的。然而,任何習慣的養(yǎng)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會、幼兒園的共同努力,使幼兒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進行行為練習、實踐,從而更好的鞏固、培養(yǎng)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幼兒園要幫助家長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qū),確保家庭和幼兒園同步教育,使每個孩子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幼兒 家園配合 同步教育 行為習慣
中國有句古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币嗍钦f,習慣對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tài)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yǎng)成功”,則揭示了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我們知道,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養(yǎng)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從家長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開始,從老師用人格的魅力潛移默化影響孩子開始。幼兒期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就是說,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幼兒教育是一種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充分的功效?!毙隆毒V要》中也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園及幼教工作者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其教育能力。”幼兒期是人生的啟蒙階段,僅僅將知識、技能、品德作為教育的任務,作為成長的發(fā)端,是不夠的。由于智力的開發(fā),品德的培養(yǎng),乃至性格的形成都受到個人習慣的影響,因此,必須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誤區(qū)
直到現(xiàn)在,仍不少家長還存在“樹大自然直”的觀念,認為孩子長到一定階段就會學會應該學到的東西。有的家長認為,幼兒期幼兒主要是長身體,有的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豐富的物質生活,就是給了孩子最大的愛,沒有把幼兒教育放在心上。有的家長則重智育、輕德育,他們對孩子技能與知識的學習較重視,對幼兒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以及意志力、堅持性、良好個性和性格的培養(yǎng)則不夠重視。比如現(xiàn)在有許多家長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讓他們的孩子適應社會的競爭,在孩子沒入園前就教孩子念兒歌、學數(shù)字、認漢字等。還有些家長在周末給孩子安排去補習功課,如:英語、繪畫、舞蹈、鋼琴等,但他們忽視了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意志力和堅持性等對后續(xù)學習起關鍵作用的非智力因素的品質培養(yǎng)。有的家長則缺乏理智的愛,很多父母認為,自己只有一個孩子,要把更多的關愛給孩子,要讓孩子過著比自己好一百倍的生活,于是對孩子百般疼愛、精心呵護。一些本該幼兒自己完成的事:如,穿脫衣服、整理自己的玩具、吃飯等自我服務勞動,父母都給包辦代替了,因此養(yǎng)成了孩子獨立性差、害怕困難等不良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有的家長則對孩子寵愛有加、百依百順、要啥給啥,使幼兒形成嚴重的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為了消除家長在幼兒教育問題上的誤區(qū),幼兒園應堅持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家長提高教養(yǎng)幼兒的水平。除此還需要家園間的經(jīng)常聯(lián)系與溝通,需要深入細致、個別化的家長工作,從而實現(xiàn)家園合作、同伴教育,共同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我在此問題的研究期間,曾對班上每個幼兒進行了一次家訪。通過家訪,我深刻的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之間存在著行為習慣培養(yǎng)教育方面的脫節(jié)現(xiàn)象。如幼兒園老師感覺某個孩子較聽話,能積極主動地做事情;而家長則反映孩子在家里任性、依賴性強。這表明,孩子在幼兒園里養(yǎng)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到了家里就被淡化甚至被廢止。例如:在幼兒園里孩子們堅持每天獨立進食且不挑食,而在家里只吃零食不吃飯,即使勉強吃點飯也是父母、爺爺、奶奶追著喂。由此看來,僅在幼兒園里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遠遠不夠的,家里更應該嚴格要求,家庭與幼兒園要形成合力。幼兒園和家庭就好比一輛兩輪車,必須同方向、同步調。一方面,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堅持不懈地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孩子在幼兒園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得以鞏固和發(fā)展。另一方面,幼兒園要多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方法,實現(xiàn)家園配合,共同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只有幼兒園與家庭建立密切聯(lián)系,經(jīng)常相互溝通情況,才能達到教育幼兒的目的。
幼兒園老師要經(jīng)常與家長相互交流,共同研究配合教育的方法,相互反饋教育效果,達成共識,共同促進幼兒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道出了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那什么是習慣呢?心理學上定義習慣是人們在不斷地重復中逐漸鞏固下來的,在一定情境中會下意識地出現(xiàn)的某種行為。行為習慣包括人在學習、生活、道德實踐中無意識地、自然出現(xiàn)的行為方式。任何習慣的養(yǎng)成,都是在條件反射基礎上建立動力定型的過程。它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模仿來獲得、來實現(xiàn),年齡越小,越容易建立動力定型。因此,幼兒園和家庭要讓幼兒從小開始進入有規(guī)律的生活,并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言:“幼稚時期對兒童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兒童在這個時期關于習慣、知識、言語、思想等各方面打了很深的根基。如果根基打得不好,將來要想建造健全的人格,也就沒有了可能。”
二、家長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
(一)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家長想要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以人格育人格,以品德育品德。宋慶齡曾說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給以孩子深遠的影響”,家長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家長想要孩子怎么做,自己首先就得怎么做,如家長想要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那家長首先就要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亂丟垃圾、勤剪指甲、勤洗澡換衣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長在孩子面前飲食就不要挑肥揀瘦,要樣樣食物都吃,且要做出很喜歡的樣子,這些對于愛模仿的孩子們來說,無疑會受益匪淺。幼兒的思想很單純,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對于自己的第一個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尤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誤導到幼兒。所以家長必須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來影響孩子、教育孩子,如果平時能夠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就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媽媽看到垃圾桶旁掉了很多餐巾紙,就對正在玩耍的女兒說:“你看,垃圾都掉在地上了,你是想讓家干凈還是不干凈啊?”然后當著女兒的面把垃圾揀起來放進垃圾桶。此后有這種情況出現(xiàn),女兒都會很自覺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影響就會逐漸發(fā)展成一種生活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維具體形象,家長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孩子學習的直接范例,家長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如排隊、讓座、不隨地吐痰等細節(jié)都是如此。所以家長一定要知道,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不做。
(二)正確引導,適當‘放任孩子
對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獨立進餐、獨立就寢、自己穿脫衣服、上幼兒園自己走、不要家長背抱、到了幼兒園讓孩子自己進教室(特殊情況除外)。在家還可以鼓勵幼兒幫助爸爸媽媽做些簡單的家務,如分分筷子、掃掃地等等,孩子們會很樂意去做而且感覺很開心。但家長一定要在孩子每做完一件事后,不管做得是否讓你滿意,都要給以肯定,說幾句贊揚的話,表揚后再提出你的意見,相信他們下一次會做得更好。
(三)反復練習,不斷進行強化和鞏固
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天或一小段時間就能形成的,幼兒學得快也忘得快,因此,需要有一個反復練習不斷鞏固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重幼兒教育的一貫性和一致性。
所謂一貫性主要表現(xiàn)在家庭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規(guī)則。比如規(guī)定孩子起床、進餐、游戲、學習、看電視、睡覺的時間,開始可能幼兒不太習慣,有時遇上精彩的動畫片或者和同伴一起玩得正盡興,不愿意去遵守。這時,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要求,不能退讓,也許有些孩子會哭鬧,家長可以不予理睬,進行冷處理。當孩子感到哭鬧沒用時,就會慢慢的接受了。所以,家長要堅持始終如一的要求,不斷地強化練習,才能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致性主要表現(xiàn)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父母要保持一致性。一致性包括教育目標的一致、教育方法的一致、教育內容和教育態(tài)度的一致。若出現(xiàn)不一致時,家長首先要對問題進行溝通商量,盡量達成一致。即使分歧不能馬上解決,也應該保留意見而不顯示出來,更不能當著孩子的面發(fā)生爭執(zhí)。要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并持之以恒。托爾斯泰說:“家長的責任是不能托付給任何人的,金錢買不到成功的孩子?!苯逃⒆觽冃枰议L大量的時間,所以說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在于堅持。
(四)家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從孩子出生那一刻開始,家長們都在有意或無意地培養(yǎng)著幼兒的習慣。孩子入園后,家長也要經(jīng)常和幼兒園保持聯(lián)系,在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上與幼兒園保持一致,幼兒園老師要求孩子怎么做,在家里也要一樣地要求孩子怎么做。要知道,壞習慣一旦養(yǎng)成,要想改掉就很難了。實踐告訴我們,家園脫節(jié),事倍功半;家園合作,事半功倍。幼兒園應當有針對性地做好各類家長的指導工作,采取更有創(chuàng)意且更有實效的指導方法,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只有家園配合,共同教育,才能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并受益終生。
三、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有不可估量的特殊作用,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有助于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而幼兒園一般都很重視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在禮儀教育方面、生活衛(wèi)生習慣方面、自理能力方面、勞動方面、學習習慣方面都有具體的要求,并有計劃地進行教育培養(yǎng),使幼兒逐漸形成了習慣。而回到家里,如果家長過分溺愛,什么事都包辦代替,就會使得孩子在幼兒園里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半途而廢。因此,僅在幼兒園里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習慣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家園配合,一致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幼兒園可以通過家園信箱、家長會、家長講座等,向家長傳遞教育信息和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其次,要密切與家長聯(lián)系,通過面對面交流、打電話、家訪、寫便條等不同形式與家長溝通,對幼兒進行針對性地教育培養(yǎng),對行為習慣差的幼兒,要了解造成不良行為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尊重幼兒的自主權利,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活動環(huán)境,才能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參考文獻:
[1]孫云曉.《有良好的習慣才會有良好的素質》[M].云南麗江出版社.2007.
[2]唐駿波.《習慣主導人生》[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凌小云.《成功家教》[M].四川:重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