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明,耿 偉,吳紅勝
1.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蚌埠 233000);2.安徽省廬江縣中醫(yī)院兒科 (廬江 231500)
支原體肺炎是兒科的常見呼吸系統疾病之一,該病主要是由于肺炎支原體感染引發(fā)的肺部急性炎癥[1]。目前臨床治療多采用抗感染,其中阿奇霉素是抗感染治療的首選藥物,具有生物利用率高、抗菌效果明顯等特點[2],但近年來抗生素濫用現象嚴重,導致肺炎支原體耐藥率增高,單獨使用阿奇霉素總體療效一般。有研究發(fā)現在阿奇霉素治療基礎上采用中藥治療,更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3]。漏蘆升麻湯是中醫(yī)治療邪熱壅肺型支原體肺炎患兒的代表方,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排膿的功效。本研究所用升麻湯以漏蘆升麻湯為基礎方加減而成,旨在觀察升麻湯聯合阿奇霉素對支原體肺炎患兒炎癥指標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支原體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聯合組和對照組,各40例。聯合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14歲,平均(6.31±1.38)歲;病程3~9 d,平均(4.12±0.85)d;就診時體溫(39.12±0.54)℃。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12歲,平均(6.78±1.23)歲;病程4~11 d,平均(4.36±0.71)d;就診時體溫(39.56±0.47)℃。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4]中相關內容;中醫(yī)診斷參照《國家標準應用-中醫(y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guī)》[5]中風溫肺熱病內容。病例納入標準:中醫(yī)辨證分型為邪熱壅肺證;入組前1周未使用過抗生素;年齡2~14歲;無阿奇霉素禁忌證;依從性良好;患兒家長或法定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除肺炎外等其他原發(fā)性行呼吸系統疾病發(fā)作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者;對本研究應用藥物成分過敏者。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確診后均予以常規(guī)干預措施,包括止咳、退熱、呼吸道隔離等。
2.1 對照組:患兒予以阿奇霉素干混懸劑(國藥準字 H10960112)口服治療,10 mg/(kg·d),溶于溫開水中攪拌服用,連用3 d后停4 d,7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2.2 聯合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增用升麻湯:大青葉、漏蘆各10 g,升麻8 g,炒牛蒡子、生甘草、桔梗、連翹、玄參、黃芩各5 g,水煎取汁200~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7歲內患兒每次服用100 ml,7歲以上患兒每次服用150 ml,7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3 觀察指標 ①癥狀評分:對兩組治療前后的發(fā)熱、胸痛、咳嗽氣喘、舌脈進行評分,按照嚴重程度從無到重依次計為0、2、4、6分,評分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②炎癥指標:采集兩組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后取上清液,-80 ℃保存待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反應蛋白(CRP)水平。③免疫功能:采用流式細胞儀對免疫指標T淋巴細胞亞群(CD4+、CD8+、CD4+/CD8+) 表達情況進行測定。④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4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制定療效評價標準,痊愈: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體溫恢復正常,聽診肺部濕啰音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率≥95%;顯效: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體溫接近正常,聽診肺部濕啰音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率為70%~94%;有效: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部分改善,體溫偏高,聽診肺部濕啰音部分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率為30%~69%;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聯合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0%(χ2=5.541,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前發(fā)熱、胸痛、咳嗽氣喘、舌脈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發(fā)熱、胸痛、咳嗽氣喘、舌脈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且聯合組治療后發(fā)熱、胸痛、咳嗽氣喘、舌脈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前IL-6、IL-10、TNF-α、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IL-6、IL-10、TNF-α、CRP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且聯合組治療后IL-6、IL-10、TNF-α、CR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4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前CD4+、CD8+、CD4+/CD8+表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CD4+、CD4+/CD8+表達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上升,CD8+表達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且聯合組治療后CD4+、CD4+/CD8+表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CD8+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聯合組惡心嘔吐2例,肝腎功能損傷1例,對照組惡心嘔吐4例,肝腎功能損傷2例,皮疹1例,聯合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7.50%低于對照組17.5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829,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支原體肺炎是一種由肺炎支原體引發(fā)的常見于兒童的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近年來發(fā)病率增長明顯,可引發(fā)地區(qū)性流行[7]。該病臨床表現以咳嗽、咳痰、發(fā)熱、肺部濕啰音等癥狀為主,常并發(fā)肺外多個系統不同程度的損害,威脅患兒生命健康,因此及時有效的診治對降低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西醫(yī)治療支原體肺炎患兒通常首選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而阿奇霉素是臨床肺炎指南中首推的治療藥物[8],其主要藥理機制是能夠通過與支原體核糖體中的亞單位結合,發(fā)揮抑制肺炎支原體相關蛋白合成的作用,進而達到抗菌的治療目的[9],但由于抗生素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肺炎支原體的耐藥率不斷增加,不良反應明顯。
祖國醫(yī)學認為小兒支原體肺炎的病因多是因小兒肺臟嬌嫩,衛(wèi)外不固,加上外感濕熱邪毒,肺部宣肅功能失調,肺氣郁閉,則生發(fā)熱、咳喘之證,因此治療應以清熱解毒、化痰排膿為主。本研究所用升麻湯中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漏蘆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升麻、黃芩、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玄參清熱滋陰,桔梗祛痰排膿,牛蒡子宣肺利咽,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清熱解毒、祛痰排膿之功效?,F代藥理研究表明,漏蘆具有抗炎、鎮(zhèn)痛等作用[10];大青葉具有消炎清熱、抗菌、抗病毒、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11];升麻具有抗炎、鎮(zhèn)痛等作用[12];黃芩中黃芩苷、漢黃芩素、苯乙酮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熱鎮(zhèn)痛等作用[13],蒙艷麗等[14]研究發(fā)現,黃芩苷能抑制感染實驗模型的肺炎支原體數量,降低肺炎支原體濃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0%,且聯合組治療后發(fā)熱、胸痛、咳嗽氣喘、舌脈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升麻湯聯合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療效良好,能夠改善患兒臨床癥狀。
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小兒支原體肺炎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與炎癥反應、免疫功能等有著密切的關聯[15]。IL-6是白細胞介素家族中的重要成員,在機體的炎癥反應、自身免疫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IL-10是一種抑炎因子,能夠抑制促炎因子的產生及釋放,TNF-ɑ是參與免疫性疾病病理損傷過程的重要炎性因子,具有促進炎性細胞、惡性細胞異常增殖與分化的作用,CRP是一種急性時相蛋白,是反應機體炎癥的常用指標,因此本研究選用以上指標作為反映炎癥的觀察指標,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后IL-6、IL-10、TNF-α、CR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升麻湯聯合阿奇霉素治療可降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炎癥反應。研究發(fā)現,肺炎支原體可損傷免疫途徑,導致患兒免疫功能失調,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后CD4+、CD4+/CD8+表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CD8+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升麻湯聯合阿奇霉素治療可改善支原體肺炎患兒的免疫功能。此外,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在阿奇霉素治療基礎上增用升麻湯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綜上,對支原體肺炎患兒采用升麻湯聯合阿奇霉素治療,療效與安全性均良好,能夠減輕炎癥反應,改善臨床癥狀與免疫功能。但由于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小,有待擴大樣本量、增加觀察指標以進一步闡述升麻湯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