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敏 盛立軍 宿超 安玉姬 宋鵬遠 張亞非 梁熹
1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附屬醫(yī)院)(濟南250000);2 山東省榮軍總醫(yī)院(濟南250013);3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濟南250000)
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主要特點是惡性程度極高,轉移速度較快,不易被發(fā)現(xiàn),占每年新發(fā)肺癌的15%左右,在我國的發(fā)病率也是呈逐年遞增的趨勢[1-3]。一般來說,SCLC的5年生存率大約在7%左右,主要是其放化療較為敏感,但極易復發(fā),預后極差[4-5]。SCLC 的一線化療方案,即EP(依托泊苷+順鉑)方案,其有效率極高,但該病容易復發(fā),復發(fā)后二三線方案治療效果不甚理想。因此,SCLC 的治療應該不拘泥于簡單的放化療方法,而是在一些新技術領域尋求突破。另外,抗血管生成的治療藥物在腫瘤界備受關注,該類藥物主要通過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而發(fā)揮作用,減少腫瘤細胞的供血供氧,進而延緩腫瘤進展。安羅替尼是已批準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抗血管生成藥物。有臨床試驗顯示安羅替尼對骨肉瘤、結腸癌、直腸癌等效果顯著,但對SCLC 的治療相關研究還比較少見。SCLC 患者經(jīng)EP 化療后的維持治療,也沒有指南給予明確的藥物或方法選擇。本研究探討分析了安羅替尼在SCLC 維持治療中的療效與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確診的已給予一線化療方案(依托泊苷+順鉑)化療4~6 個周期,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SCLC 患者50例,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25 例)和對照組(25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確診為SCLC 且處于廣泛期;(2)所有患者均已給予4~6周期的EP方案化療,且療效評估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或者病情穩(wěn)定(SD);(3)所有患者的KPS 評分>70 分;(4)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未采用免疫抑制劑及抗腫瘤血管藥物;(5)預計生存期> 3 個月。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肝腎、心肺疾病者;(2)對使用藥物過敏者;(3)患有其他惡性腫瘤影響實驗結果的疾??;(4)患者精神障礙疾病,無法完成實驗者。本研究得到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參與該研究的患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口服安羅替尼(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12 mg qd;對照組:患者服用安慰劑,兩組均服藥兩周停藥一周?;颊卟∏榭刂啤⒉涣挤磻軌蚰褪?,則按時給藥;患者不良反應評估為3/4 級時,應暫停給藥,須不良反應恢復到2 級以下,且給藥減量后繼續(xù)服用,若兩周仍未恢復,則停藥,研究結束。當患者療效評價為PD 時,則研究結束。
1.3 療效評價標準[6]根據(jù)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1)完全緩解(CR);(2)部分緩解(PR);(3)進展(PD);(4)穩(wěn)定(SD)。以CR+ PR 計算有效率,CR+PR+SD 計算疾病控制率。不良反應分級采用美國NCI 制定的評價標準(CTC,第3 版)進行分級。隨訪20 個月,記錄相關數(shù)據(j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均通過SPSS 20.0 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生存曲線采用Kaplan?Meier 繪制,NSE、KPS 采用采用t檢驗,不良反應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PFS 的比較觀察組的PFS 為5.2個月(95%CI:4.8~5.6),對照組的PFS 為3.0 個月(95%CI:2.3~3.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兩組PFS 比較Fig.1 Comparis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FS
2.2 兩組患者NSE 水平的比較觀察組NSE 水平在治療第4、6 周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NSE 水平的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NS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1 兩組患者NSE 水平的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NS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NSE治療2 個周期15.82±3.78 15.23±3.45 0.576 0.567治療4 個周期13.23±4.10 16.87±2.20 3.911<0.001治療6 個周期11.56±2.55 20.01±2.13 12.716<0.001
2.3 兩組患者KPS 評分的比較觀察組KPS 評分在治療第6 周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KPS 評分的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KP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比較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0%,其中3/4 級的不良反應1 例,發(fā)生率為4%;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2%,其中3/4 級的發(fā)生率為0。兩組在總不良反應及3/4 級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在乏力、咳嗽、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均較高,但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腹瀉、皮疹、手足皮膚反應的發(fā)生與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例
表4 兩組患者總不良反應及3/4 級不良反應的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total adverse reactions and grade 3/4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例(%)
廣泛期SCLC 在一旦確診后,一般會給予一線化療方案進行化療,而在一線和二線治療之間的時間被稱為維持治療期[7-9]。然而,對于SCLC 維持治療期尚無明確用藥標準。隨著抗腫瘤藥物的不斷研發(fā),血管靶向藥物的研究也成為關注的熱點。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因子相互影響,進而改變腫瘤血管的生長速度,而機體出現(xiàn)腫瘤后,腫瘤的迅速生長造成局部組織的缺血缺氧,低氧會刺激腫瘤細胞的生長。其中促進血管生成的因子主要有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這三大因子。VEGF 主要通過作用于賴氨酸激酶,抑制或開放下游通路,進而使血管不斷增殖[10-12]。目前通過抑制VEGF 信號通路應用于臨床的藥物主要包括大分子的單克隆抗體和小分子TKI。小分子TKI的代表藥物主要是舒尼替尼、索拉非尼、安羅替尼,通過競爭生長因子受體的酪氨酸激酶的靶位,進而影響下游分子通路的激活,從而抑制腫瘤血管生成[13-14]。
安羅替尼是是多靶點的TKI,能與分子通路中的多種細胞因子受體結合,且單藥證明有效。多靶點TKI 的優(yōu)勢在于多通路抑制腫瘤血管的生長、藥物不良反應較少,耐藥性的發(fā)生也較少[15-17]。安羅替尼的抑制靶點為VEGFR 、FGFR?2、PDGFR、c?Kit 等多個靶點,能抑制腫瘤的生長[18-20]。本研究發(fā)現(xiàn),安羅替尼能夠降低血清NSE 水平,這提示該藥對SCLC 有一定的臨床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預后。觀察組的第六周期后的KPS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這提示安羅替尼可以改善遠期生活質量。目前,小細胞肺癌的維持治療比較混亂,即使很多機構對SCLC 的維持期治療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但是效果均不如人意。ROSSI 等[21]指出維持期給予低劑量化療能夠降低死亡率。本研究發(fā)現(xiàn),安羅替尼能夠延長SCLC 的PFS,并能降低NSE 的濃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兩組患者表現(xiàn)出來的不良反應主要為乏力、咳嗽、惡心等癥狀,無明顯差異,究其原因可能是兩組患者都曾給予過多周期的化療。服用安羅替尼的患者出現(xiàn)較多高血壓、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1 例出現(xiàn)了3/4 級手足皮膚不良反應,因而采用相應的對癥及減量的手段控制了不良反應的加重。本研究可觀察到兩組患者總的不良反應和3/4 級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相差不大,這與在國內進行的安羅替尼的Ⅰ-Ⅲ期臨床試驗中發(fā)現(xiàn)的不良反應相一致。
雖然目前安羅替尼的臨床研究側重點在NSCLC的三線治療,但在SCLC 患者中也正在開展Ⅲ期臨床試驗。另外,SCLC 的維持治療、聯(lián)合免疫治療也需要進一步關注。安羅替尼的Ⅱ期臨床試驗提示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能顯著改善患者的PFS、OS[15]。本研究還對安羅替尼在晚期SCLC中一線治療后的維持治療中療效和安全性進行觀察。觀察組的PFS 為5.2 個月(95%CI:4.8~5.6),對照組的PFS 為3.0 個月(95%CI:2.3~3.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這提示安羅替尼晚期SCLC 中一線治療后的維持治療中療效顯著。這與READY 等[16]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Ⅱ期試驗中對舒尼替尼維持治療廣泛期SCLC 的療效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單中心、樣本小,可能導致數(shù)據(jù)分析出現(xiàn)偏差;觀察隨訪時間也比較短,沒有相關OS、長期生存率的觀察。因此,本研究結果應該理性對待,希望以后有大樣本、多中心的相關研究證實該結果的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