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葉玉蘭 熊 華 胡蔣寧 朱雪梅*
(1 南昌大學食品學院 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昌330047 2 大連工業(yè)大學食品學院 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遼寧大連116034)
對于嬰兒來說,母乳是最好的營養(yǎng)來源[1]。母乳是一種復雜的天然食物,一般成分為87%的水,3.8%的脂肪,1.0%的蛋白質(zhì)和7%的乳糖。除了為體細胞生長提供營養(yǎng)之外,母乳還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這些分子具有不同的作用,包括參與嬰兒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大腦發(fā)育,腸道微生物群的發(fā)展[2]。母乳脂肪約提供母乳40%~55%的能量,脂肪中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AG)含量占98%以上,主要脂肪酸包括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和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DH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enoic acid,EPA)等[1-2]。母乳脂肪中棕櫚酸(Palmitic acid,P)總含量的60%~70%分布在中間位置,sn-1,3 位置則大都分布著油酸(Oleic acid,O),這種結構即圖1所示的1,3-二油酸-2-棕櫚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OPO)[3]。研究表明,脂肪在嬰幼兒體內(nèi)先經(jīng)sn-1,3 特異性脂肪酶的水解作用,將其水解為2-甘油單酯(Monoacylglycerol,MAG)和游離脂肪酸,游離脂肪酸在小腸中被吸收,MAG 通過淋巴系統(tǒng)進入血液循環(huán)[4]。MAG是大多數(shù)脂肪酸中一種較易被黏膜吸收的形式,容易與膽汁酸形成混合膠束,且不與二價陽離子形成不溶性皂[4],然而,游離脂肪酸中人體只能消化吸收中短鏈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長鏈飽和脂肪酸棕櫚酸由于熔點高于體溫(63 ℃左右),不易被消化吸收,并且棕櫚酸在腸道中易與鈣結合形成鈣皂(P-Ca-P),導致鈣的吸收率降低。而母乳的脂肪結構可確保大量的棕櫚酸處于甘油三酯的中間位置上(OPO),易于吸收并且不會造成鈣的流失[5-6]。
在全球范圍內(nèi),只有38%的嬰兒是純母乳喂養(yǎng)的[1]。由于生活方式、社會壓力、個人體質(zhì)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使母乳無法滿足嬰幼兒的生長發(fā)育要求,因此市場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需求仍在不斷擴大[7]。然而,大部分嬰兒奶粉的脂肪結構如圖1所示,與母乳OPO 結構相反,嬰幼兒對其脂肪的消化吸收率比母乳低20%~25%[8];并且缺少促進嬰兒大腦發(fā)育的EPA,DHA,ARA等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鑒于此,以母乳為模型,研究和開發(fā)母乳脂替代脂對保證嬰幼兒營養(yǎng)、健康發(fā)育及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圖1 母乳和配方奶粉脂肪的代表甘油三酯結構Fig.1 Typical triacylglycerol structure of fat from human milk and infant formula
目前用于生產(chǎn)母乳脂肪替代脂(Human milk fat substitute,HMFS)的原料主要有3 大類,即三棕櫚酸甘油酯(PPP)、豬油及牛乳脂肪。Yang等[9]通過EPA 和DHA 乙酯為酰基供體,同PPP 在特異性脂肪酶TL IM 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含量為42%的ω-3 型脂肪酸;鄒孝強等[10]采用高熔點棕櫚油為原料,分別通過酶法酸解和物理混合,最終得到所得產(chǎn)品的棕櫚酸含量,sn-2 棕櫚酸含量以及sn-2 棕櫚酸的相對含量分別為23.5%,43.1%和61.1%,AA 和DHA 的含量分別為0.4%和0.3%。然而,由于國產(chǎn)棕櫚油較少,原料價格較貴,因此生產(chǎn)成本較高。豬油棕櫚酸大部分都分布在sn-2位置。Qin等[11]以豬油為原料,采用2 步法,即第1步以干法分提得到OPO 含量為30.7%的豬油分提物,第2 步采用來源于山茶油的脂肪酸為?;w,以脂肪酶RM IM 為催化劑酸解分提中間產(chǎn)物,得到OPO 含量為43.72%的產(chǎn)品。Yong等[12]以棕櫚仁油、茶籽油和大豆油的混合脂肪酸為酰基供體,同豬油在脂肪酶RM IM 的催化作用下酸解合成HMFS。由于一些民族特殊的宗教信仰,以豬油為原料生產(chǎn)的HMFS 在市場上難以通用。以牛乳為原料生產(chǎn)的HMFS,由于原料本身的性質(zhì),所得產(chǎn)品同人乳脂肪有較大的差異,因此開發(fā)新原料合成HMFS 具有重要意義。
藏牦牛酥油(簡稱酥油)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其中對人體有益的Ca,Mg,F(xiàn)e,Cu,Zn,Mn,K,Na等8種營養(yǎng)元素較為豐富[13]。鄭玉才[14]分析酥油的脂肪酸,數(shù)據(jù)顯示含量最多的脂肪酸有C14∶0,C18∶1,C18∶0,C16∶0,其中油酸含量最高,約占總脂肪酸含量的30%[15],且sn-2 位棕櫚酸的相對含量十分接近母乳。同時酥油還含有多種功能性脂肪酸,如:C18:2,C18:3,C20:4,CLA,C22:6,C20:5等[16],具有增強記憶,促進嬰兒大腦發(fā)育和改善神經(jīng)傳導等功能。然而,酥油的脂肪酸結構和母乳具有一定差異,其亞油酸含量顯著低于母乳,需要對其進行修飾。目前國內(nèi)利用藏牦牛酥油制備母乳替代脂的研究較少。本文選用酥油作為主要原料,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作為?;w,經(jīng)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酯交換合成HMFS。反應包括水解反應和酯化反應,然而,在水解反應中會產(chǎn)生酯交換反應的中間產(chǎn)物,即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AG),同時DAG 也是酰基遷移的中間產(chǎn)物。這個中間產(chǎn)物的生成會降低酶的活性,導致生成物的靶向性降低。本文通過單因素試驗和響應面試驗研究反應時間、溫度、底物比及酶水分活度因素對反應?;w移及亞油酸嵌入量的影響,檢測其主要脂肪酸組成,以期得到與母乳脂肪組成及結構更相似,功能更全面的母乳脂肪替代脂。
酥油,西藏寶信股份有限公司;葵花籽油,益海嘉里有限公司;Lipozyme RM IM,丹麥諾維信有限油脂有限公司;三羥甲基胺基甲烷(Tris),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冰醋酸、無水硫酸鈉、無水乙醚、無水乙醇、石油醚、正己烷(分析純)、乙酸,天津市大茂化學試劑廠;其它試劑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級。
BS 224S 型電子天平,賽多利斯科學儀器(北京)有限公司;HP6890 氣相色譜儀,美國Agilent公司;KQ-50 超聲波發(fā)生器,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DHG-9240 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江西鼎技科學儀器有限公司;SHA-C 恒溫水浴振蕩器,金壇市榮華儀器制造有限公司;RV10 旋轉蒸發(fā)儀,德國IKA 集團。
1.3.1 乙酯型脂肪酸的制備 稱取物質(zhì)的量比為1∶15 的葵花籽油和乙醇混合均勻,加入一定量KOH 作催化劑,在60 ℃下冷凝回流30 min。冷卻后將液體轉移至分液漏斗中,取上層有機相,水洗2 次,加入15 mL 乙醇促進分層,然后加入50 mL正己烷萃取,過無水硫酸鈉除水相,在45 ℃條件下旋轉蒸發(fā)有機溶劑,氮氣吹干。采用TLC 薄層色譜確認得到脂肪酸乙酯,所用擴展液為體積比90∶10∶1 的石油醚、乙醚及乙酸。
1.3.2 游離脂肪酸的制備 游離脂肪酸的制備參照文獻[17]的方法,主要步驟如下:向25 g 油中加入5.75 g KOH,加入11 mL 蒸餾水和66 mL 95%的乙醇,在80 ℃和200 r/min 條件下冷凝回流反應1 h。冷卻后,向體系中加入50 mL 的蒸餾水和100 mL 的正己烷,充分震蕩,除去含有未皂化物的有機相。采用3 mol/L 鹽酸溶液調(diào)節(jié)含有皂化物的無機相至pH 值為1,釋放脂肪酸。最后采用無水硫酸鈉對所得游離脂肪酸脫水處理。
1.3.3 酶法轉酯交換反應 將酥油與葵花籽油乙酯及油酸乙酯按一定比例混合,置于帶蓋的試管中,加入一定量固定化脂肪酶,充入氮氣后密封,將其放入恒溫水浴振蕩器中,保持轉速為200 r/min,恒定溫度下反應一段時間后終止反應,離心除去固定化脂肪酶,所得結構脂低溫保存以備分析。
1.3.4 單因素試驗 對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酥油: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酶水活、反應溫度、反應時間等單因素進行考察,比較各個因素對產(chǎn)物中脂肪酸組成及分布的影響。
1.3.5 響應面設計 根據(jù)對反應影響因素的考察和篩選,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選取sn-2脂肪酸百分含量及總脂肪酸中亞油酸含量較高的水平進行響應面優(yōu)化試驗。根據(jù)Box-Behnken 試驗設計原理,運用 Design Expert 7.1 進行響應面設計。試驗因素編碼與水平設計見表1。
表1 響應面分析因素與水平Table 1 Variables and levels in response surface design
1.3.6 甘油三酯的分離 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從反應體系中取出100 mg 的樣品溶于正己烷中,采用TLC 薄層色譜分離純化得到甘油三酯,所用擴展液為體積比90∶10∶1 的石油醚、乙醚及乙酸。取出薄板置于碘蒸氣染色缸內(nèi)顯色處理。將相應的TAG 條帶刮下并置于25 mL 密封瓶中,添加乙醚提取TAG,吹干溶劑后加入2 mL 正己烷和1 mL甲醇鈉溶液(1 mol/L)。取出上層有機相并采用無水硫酸鈉脫水處理,最后采用氮氣濃縮有機相至200 μL,進氣相分析。
1.3.7 脂肪酸組成分析 參考文獻[18]分析總脂肪酸組成,稱取2~3 mg 樣品于螺口試管中,加入1.5 mL 正己烷,40 μL 乙酸甲酯,100 μL 甲醇化的甲醇鈉(0.5 mol/L),置于37 ℃水浴反應30 min,放入冰箱冷凍10 min,迅速加入60 μL 的飽和草酸溶液,離心除去沉淀。取試管內(nèi)混合物的上層清液;上清液經(jīng)無水硫酸鈉柱子脫水;將樣品經(jīng)N2吹干,經(jīng)正己烷稀釋;用1 mL 注射器吸取溶液過濾顆粒;用于GC 分析。
氣相色譜條件參照趙曼麗[19]:采用Agilent 公司帶全自動進樣系統(tǒng)6890 型氣相色譜儀,F(xiàn)ID 檢測器,分析柱為CP-Sil88 石英毛細管柱(100 m×12.5 mm);載氣為H2;柱頭壓力為24.52 psi;進樣口溫度為250 ℃;程序升溫:45 ℃條件下保持4 min;以13 ℃/min 的速度升溫至175 ℃,保持27 min;以4 ℃/min 的速度升溫至215 ℃,保持35 min;檢測時間86 min。利用面積歸一法得到各個脂肪酸的相對百分含量。
1.3.8 胰脂酶的水解 參考Luddy等[20]的方法,稱取10 mg 樣品于螺口試管中,依次加入2.5 mL膽鹽溶液(0.05%),1 mL CaCl2溶液(2.2%),10 mg胰脂酶和10 mL Tris-鹽酸緩沖液(1 mol/L),振蕩2 min,置于37 ℃中水浴反應20 min,期間取出振蕩1 次。待反應結束后取出冷卻,加入5 mL 無水乙醚振蕩1 min,取上清液過無水硫酸鈉柱子,氮氣吹干備用。
向樣品中加入約1 mL 正己烷復溶,通過薄層色譜展開法(TLC)進行MAG 分離,展開劑體積比為正己烷∶乙醚∶乙酸=50∶50∶1。采用碘蒸汽顯色。刮下MAG 條帶,甲酯化儲存于-18 ℃,用于氣相分析。
由表2可知,葵花籽油乙酯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為亞油酸(62.28%),其次為油酸(26.00%)。在油酸乙酯中,油酸含量最高為47.97%,其次為亞油酸(41.22%)。與母乳脂肪酸范圍相比,酥油中亞油酸含量較低,因此本文選用葵花籽油乙酯和油酸乙酯,以期對酥油脂肪酸組成進行一定程度的調(diào)整。
表2 試驗原料脂肪酸組成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materials’ fatty acid composition
由圖2可知,當以脂肪酸乙酯作為酰基供體時,肉豆蔻酸含量為9.1%,棕櫚酸含量為25.53%,硬脂酸含量為11.93%,油酸含量為25.94%,亞油酸含量為11.62%,亞麻酸含量為0.89%。當以游離脂肪酸作為?;w時,肉豆蔻酸含量為8.89%,棕櫚酸含量為26.43%,硬脂酸含量為13.23%,油酸含量為26.87%,亞油酸含量為10.58%,亞麻酸含量為0.84%。比較總脂肪酸含量可知,以脂肪酸乙酯或游離脂肪酸作為?;w時差異不顯著。然而以游離脂肪酸作為?;w時,其油酸含量超出母乳脂肪酸范圍,其它種類脂肪酸含量均在范圍之中。
由圖3 及表2 中母乳相應脂肪酸范圍可以知,以脂肪酸乙酯作為?;w時,sn-2 棕櫚酸相對含量為49.17%,高于以游離脂肪酸作為酰基供體時sn-2 棕櫚酸相對含量(48.68%)。由圖2~3可知,以脂肪酸乙酯作為?;w時,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底物的脂肪酸組成分布,即可控制?;w移從而得到與母乳脂肪酸組成最為相似的終產(chǎn)物,故試驗選用脂肪酸乙酯作為酰基供體。
圖2 酰基供體類型對產(chǎn)物總脂肪酸含量的影響Fig.2 The effects of acyl donor on total fatty acid content
圖3 ?;w類型對產(chǎn)物sn-2 棕櫚酸相對含量的影響Fig.3 The effects of acyl donor on relative content of sn-2 palmitic acid
2.3.1 時間對酶法酯交換反應的影響 圖4a 表示在反應溫度為60 ℃,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為酥油: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2∶1∶1,加酶量為10%(以反應底物重量計),水分含量為0.5 時,反應時間對各脂肪酸含量的影響。由圖4a可知,隨著反應時間延長,總棕櫚酸和sn-2 棕櫚酸相對含量逐漸降低下降至23%,反應4 h 后sn-2 棕櫚酸含量降低至50%,sn-2 棕櫚酸的降低可能是因為反應時間過長使得酰基遷移程度增加。總棕櫚酸含量下降可能是由于sn-2 棕櫚酸含量減少也可能是由于已經(jīng)鍵入亞油酸和油酸,與圖4b 結果一致。為得到終產(chǎn)物中較高sn-2 棕櫚酸含量,反應時間應控制在4 h 左右。由圖4b可知,油酸及亞油酸含量在最初2 h 內(nèi)迅速升高,并在4 h 左右達到平衡。其它脂肪酸如硬脂酸、肉豆蔻酸、月桂酸及亞麻酸含量緩慢增加,均在2 h 就已達到平衡??紤]到酶促酯交換反應終產(chǎn)物中各脂肪酸含量還受溫度、底物比、水分含量以及各因素交互作用的影響,因此,試驗確定反應時間在2~4 h 范圍內(nèi)。
圖4 反應時間對各脂肪酸含量的影響Fig.4 The effects of reaction time on the contents of fatty acids
2.3.2 溫度對酶法酯交換反應的影響 圖5 表示的是在加酶量為10%(占反應底物的百分比),酶水分含量為0.5,反應時間為3 h,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為酥油∶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2∶1∶1 時,不同反應溫度對產(chǎn)物中各脂肪酸含量的影響。由圖5a可知,在反應時間內(nèi),sn-2 棕櫚酸含量隨溫度的升高而迅速降低,這是因為高溫可以促進酰基遷移,導致sn-2 位上的棕櫚酸轉移到sn-1,3 位上,使sn-2 棕櫚酸的含量降低。然而在溫度為65 ℃時,產(chǎn)物中總棕櫚酸含量為24%,sn-2 棕櫚酸含量為55.0%,基本達到試驗目標。由于較高的溫度將會加快酶的變性速率,故試驗選擇溫度區(qū)間為50~70 ℃。由圖5b可知,各脂肪酸含量變化不大。
圖5 反應溫度對各脂肪酸含量的影響Fig.5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contents of fatty acids
2.3.3 水分活度對酶法酯交換反應的影響 圖6表示的是在反應溫度為60 ℃,加酶量為10%(占反應底物的百分比),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為酥油∶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2∶1∶1,反應時間為3 h時,不同水分含量(占酶質(zhì)量的百分比)對產(chǎn)物中各脂肪酸含量的影響。由圖6a可以看出,隨著酶中含水量增加,產(chǎn)物中總棕櫚酸的含量及sn-2 棕櫚酸的含量均呈降低趨勢。脂肪酶RM IM是水分子依賴性酶,水活越高RM IM 的催化活性越強,即一定時間內(nèi)酯化和水解能力越強,也會有更多副反應酰基遷移,因此在圖6a,6b 中水分活度越高則鍵入油酸及亞油酸越多,同理總棕櫚酸和sn-2 棕櫚酸含量越少。因此,優(yōu)化反應中將酶的水分含量設定在0.2~0.8 之間。
圖6 水分活度對各脂肪酸含量的影響Fig.6 The effects of water content on the contents of fatty acids
2.3.4 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對酶法酯交換反應的影響圖7 表示在反應溫度為60 ℃,反應時間為3 h,加酶量為10%(占反應底物的質(zhì)量百分比),酶水分含量為0.5 時,不同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對產(chǎn)物中各脂肪酸含量的影響。
由圖7a 看出,隨著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增加,產(chǎn)物中總棕櫚酸的含量逐步降低,由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為1∶1∶1 時的23.5%升至4∶1∶1 的28%,同時sn-2 棕櫚酸的含量也隨著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的增大而升高,由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為1∶1∶1 時的58.56%降低至4∶1∶1 的54.67%。由圖7b可知,隨著酥油比例增加,總棕櫚酸和sn-2 棕櫚酸的含量有上升趨勢,而亞油酸和油酸含量卻在逐漸下降,這是由于酥油比例增大油酸和亞油酸在底物中比例降低所致。故為保證終產(chǎn)物中sn-2 棕櫚酸的含量以及亞油酸和油酸含量,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區(qū)間設置在1∶1∶1 和3∶1∶1 之間。
圖7 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對各脂肪酸含量的影響Fig.7 The effects of substances ratio of the amount of substrate on the contents of fatty acids
2.4.1 響應面試驗設計及結果 如表3所示,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采用響應曲面法優(yōu)化反應條件。綜合考慮,優(yōu)化試驗選擇總亞油酸含量及sn-2 棕櫚酸相對含量為主要指標,在此優(yōu)化過程中只測定不報告。試驗采用Box-Behnken 設計,共考慮4 因素3 水平,包括反應時間(2~6 h)、溫度(50~70 ℃)、酶水活(0.2~0.8)、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1~3)。
由表4可知,對于響應值總亞油酸含量,一次項系數(shù)酶水活和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為負數(shù),即對響應值為負面影響。二次項系數(shù)中只有水分活度×水分活度為負面影響。在交互作用的影響中,只有水分活度×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對響應值影響不為負,其它均為負面影響。模型擬合響應值亞油酸含量,能夠解釋絕大多數(shù)響應值的變化,其P 值小于0.0001,這說明該模型高度顯著。由表5可知,對于響應值sn-2 棕櫚酸相對含量(%),一次項系數(shù)時間為負數(shù),即對響應值為負面影響。二次項系數(shù)均為負面影響。在交互作用的影響中,只有時間×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水分活度×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對響應值影響不為負,其它均為負面影響。模型擬合響應值sn-2棕櫚酸相對含量,能夠解釋絕大多數(shù)響應值的變化,其P 值小于0.0001,這說明該模型高度顯著。
表3 響應面試驗設計及結果Table 3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ults
表4 R2 回歸模型的方差分析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of R2 for each item of regression equation developed
表5 R1 回歸模型的方差分析Table 5 Variance analysis of R1 for each item of regression equation developed
通過以上分析,最終確定描述sn-2 棕櫚酸相對含量以及總亞油酸含量變化的二次多項式模型如下所示:
R1=57.54+1.99A-1.25B+0.26C+0.16D+0.53AB+0.16AC+0.39AD+1.01BC-1.90BD-1.23CD-1.13A2-1.37B2-2.64C2-3.95D2
R2=12.57+0.91A+0.36B-0.33C-4.11D-0.14AB-0.28AC-1.11AD-0.034BC-0.64BD+0.74CD+0.035A2+0.5B2+0.086C2+1.53D2
式中,R1——sn-2 棕櫚酸相對含量預測值;R2——總亞油酸含量預測值;A,B,C,D 分別為變量反應溫度、時間、酶水分活度、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
由圖8可知,預測值與實際值有良好的線性關系,2 個響應值R1,R2決定系數(shù)及矯正決定系數(shù)分別為0.9785,0.9569,0.9785,0.9570,代表該模型能夠說明響應值同各獨立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圖8 預測值同測定值的關系Fig.8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predicted values
反應溫度、酶水分活度、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反應時間之間的相互作用對酶解反應中產(chǎn)品總亞油酸含量的影響如圖9a~d所示。由圖9a可知,總亞油酸含量隨反應溫度的上升而上升,這主要是因為較高溫度有助于酯交換反應發(fā)生。然而,較高的溫度將會增加酶變性的速率以及一些副反應的發(fā)生如酰基轉移。因此,有必要將溫度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圍之內(nèi)。由圖9c可知,酶水活由0.5 增加至0.8 時總亞油酸含量從12.64%下降到12.38%,原因可能是較高的水分活度促進副反應的發(fā)生。
圖9 任意2 個因素對總亞油酸含量影響的等高線圖Fig.9 Response contour plots between two parameters for the total content of linoleic acid
反應溫度、酶水分活度、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反應時間之間的相互作用對酶解反應產(chǎn)品總亞油酸含量的影響如圖10a~d所示。由圖10a可知,隨著反應溫度升高,sn-2 棕櫚酸含量緩慢的增加。這是由于高溫條件下酰基遷移速度加快,該過程遵循熱動力學原理。同時,隨著反應時間增加,sn-2 棕櫚酸含量逐漸降低,這是由于反應時間延長使得更多副反應發(fā)生導致DAG 生成量增加所致。由圖10b可知,sn-2 棕櫚酸相對含量隨著酶水分活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這是由于酶在最適水活下,可以起到較好的催化作用,減少副反應發(fā)生。
圖10 任意2 個因素對sn-2 棕櫚酸相對含量影響的等高線圖Fig.10 Response contour plots between two parameters on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sn-2 palmitic acid
為獲得總亞油酸含量大于15%,sn-2 棕櫚酸相對含量大于50%的終產(chǎn)物,通過Design expert的優(yōu)化功能,經(jīng)過比較分析,確定最優(yōu)條件為:反應時間,5.7 h;溫度,68 ℃;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酥油: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2.13∶1∶1;酶水活,0.61;加酶量,10%。在此條件下,產(chǎn)品的總亞油酸以及sn-2 棕櫚酸相對含量的預測值分別為17.89%和56.21%。
對模型進行優(yōu)化條件下的驗證,終產(chǎn)物中脂肪酸含量及分布如表6所示。在反應時間,5.7 h;溫度,68 ℃;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酥油: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2.13∶1∶1;酶水活,0.61;加酶量,10%的條件下,產(chǎn)品中總亞油酸以及sn-2 棕櫚酸相對含量的實際值分別為17.59%和56.40%。與預測值基本一致,證明模型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表6 優(yōu)化條件下的結構脂的脂肪酸組成及分布Table 6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positional distribution of structured lipids produced under optimum conditions
本文采用酶法催化法,固定化脂肪酶RM IM催化,制備HMFS,試驗原料選用與母乳脂肪相似度較高的酥油,并通過酶法催化對其結構進行修飾,以期得到脂肪組成及結構與母乳最為相似的替代脂。得到結論主要如下:
1)在選用?;w時發(fā)現(xiàn),脂肪酸乙酯較比游離脂肪酸具有更好的性質(zhì),能有效減少一些副反應的發(fā)生,從而使終產(chǎn)物的合成更具目標性。
2)運用響應曲面法優(yōu)化酶法催化反應條件,得到最佳工藝條件為:反應時間5.7 h,溫度68℃,底物物質(zhì)的量比為酥油:葵花籽油乙酯:油酸乙酯=2.13∶1∶1,酶水活0.61,加酶量10%。并在模型驗證中得到終產(chǎn)物總亞油酸以及sn-2 棕櫚酸相對含量的實際值分別為17.59%和56.40%,與預測值基本一致,合成終產(chǎn)品與母乳脂肪結構較為類似。本研究為模擬母乳脂肪提供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