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磊
摘 要 現(xiàn)代高中大多教學科目中,關于對稱性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含義,在網(wǎng)絡上多以化學關系來定義對稱性。但如果從物理角度看待,就是指在進行某種操作后,存在質(zhì)量守恒的不變性。而且高中物理對于對稱性在教學中的應用,多用于力學中。不僅是因為力學在高中物理課本中占據(jù)絕大部分,而是因為力學在對稱性上更具有代表性。
關鍵詞 高中物理;對稱性;力學
從高一到高三的人教版物理教材中可看出,無論哪一部分內(nèi)容,都存在力學的影子。因此本文將從質(zhì)量、物體碰撞兩類經(jīng)典問題分析,以體現(xiàn)對稱性方法的重要作用。
一、對力學對稱性應用研究的重要性
自我國提出新課改的意見后,提倡加強實用性學科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因此在教學方式、教育計劃等方面都要發(fā)生轉變。而物理就是屬于高中使用學科中比較重要的一科,也要加強對物理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那么就相對而言,高中生們對于驟然突增的學習壓力會感到不適應,因此可以建議學生們使用物理對稱性的方法,來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比如,在學習《運動電荷在磁場中受到的力》時,會遇到思考洛倫茲力為什么要用左手判定方向,而不能用右手方向判定的情況。此時學生們其實已經(jīng)鉆進了一個牛角尖,如果再深入思考并不沒有太大的現(xiàn)實意義。那么,教師可以用對稱性的方法勸解他們,一方面告訴他們左手大拇指的方向,其實和磁場中的正電荷所受洛倫茲力的方向一致,所以才使用左手。另一方面告訴他們,這僅是一個大自然的物理現(xiàn)象,很多物體都可以代替手掌演示洛倫茲力,因此需要他們慢慢地深入了解才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
由此可見,從這樣一種積極勸導的方式,既幫助他們消除了眼前的困惑,又使得他們對物理知識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程度,有利于提高物理學科方面的學習積極性。
二、對力學對稱性應用研究的實例
隨著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日益發(fā)展,我國在逐漸提高在教育學科方面的資金投入,比如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實用學科,旨在提高普通民眾對于此類學科的教育意識。而高中物理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礎上加深進一步的研究學習,比如初三物理中學習的磁場知識,直到高二物理學習的磁現(xiàn)象與磁場的作用力等知識,這兩者之間實際是鋪墊增益的過程。而在大多數(shù)的物理知識點中,都包括關于對稱性的理論探討,主要分為以下兩種形式:
(一)將對稱性應用在求解物體質(zhì)量問題方面
在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目錄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很多理論知識中,都含有關于求知重心的問題。而在一般情況下,普通的練習題及分值較小的題目,僅僅是在物體質(zhì)量、形狀等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再要求學生作答,其實并沒有什么難度。但如果遇到形狀不規(guī)則的情況,學生就很難判斷物體的重心與幾何中心的位置,因此就可利用對稱性的方法來探究。比如,在一平面上放有一個粗細均勻的鋼管,且鋼管的上下管口都為圓形?,F(xiàn)在將這根鋼管垂直立放,這時鋼管的重心與中軸線是呈現(xiàn)垂直關系,那么如果這時再通過外力,將鋼管切成兩個長度一致的兩段,最后需要學生們回答這兩根鋼管的重力大小。而要解決這道物理題,首先得要確定這兩根鋼管各自的重心是否在某一固定位置,但因為高中生們?nèi)狈嵺`經(jīng)驗,僅憑淺薄的物理知識也無法直接用直覺判斷。因此需要自己揣摩,出題者在題目中隱藏的條件,并嘗試使用草稿紙依據(jù)題目的指示,演畫一張模擬示意圖。并且用筆和尺子,簡單地根據(jù)描述距離分割鋼管長度,同時進行分析推算的處理方式,最終以對稱性方法解決這道題目。通過此例可看,對稱性方法一方面可以轉換學生們單一的思考方式,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學生們回答的正確率。
(二)將對稱性應用在求解碰撞問題方面
在高中物理的眾多知識點中,關于碰撞問題主要分為彈性和非彈性,比如系統(tǒng)動量系統(tǒng)動量守恒等。簡單的來說,就是兩種物體產(chǎn)生作用的過程。而物體根據(jù)自身體積形狀的不同,自身所攜帶的力也不同,因此在發(fā)生撞擊時彼此受到的作用力也是不對等的。比如,在一個水平直面S上,將質(zhì)地帶有彈性的藍色球A勻速地向前拋出,并與一個直面B發(fā)生碰撞,從將藍色球A拋到直面B的距離為M,藍色球A拋出時與平面S的距離為N。那么藍色球A在于直面B發(fā)生觸碰的一剎那,動能沒有發(fā)生增減,真正發(fā)生增減是在觸碰之后。緊接著藍色球A就滾落到直面S上,并且時間間隔為三秒,此時問藍色球在拋出時的原始速度是多少。如果有些高中生從藍色球A的滾動路徑角度思索問題,那么會將問題復雜化,反倒不好解決。如果使用對稱性方法解決,通過套用平拋運動求合速度的公式Vt=√Vx^2+Vy^2,就可以輕松解決這道題目。其實這道題的原理是,藍色球A與直面B發(fā)生觸碰本身就在瞬間,而當時藍色球A的動能并無增減,且在碰撞動作完成后速度也無增減,就可以利用對稱性方法,將其轉換為一道關于自由落體運動的物理題,那么自然而然地套用相應物理公式,就可以輕松求得相應速度數(sh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如果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合理地運用對稱性方法,有針對性解決高中生們對于物理難題的困惑,那么就可以讓學生們從固定地思維方式中解放出來,并且漸漸地被自然規(guī)律所吸引。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高中生們在物理這門學科的卷面成績,另一方面還可以給予高中生們活學活用的思維方式,從而獲得教育教學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