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實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個時代對人才的需求也在改變,如何培養(yǎng)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是當代大學教育研究的重點。本文以新時代大學生培養(yǎng)方式為切入點,思考新時代大學生培養(yǎng)的方式,為高校大學生培養(yǎng)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教育;大學生;培養(yǎng)方式
前 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jīng)進入全新的時代,科技日新月異,社會高速發(fā)展,這樣一個新時代的背景下,更離不開高素質(zhì)的新時代人才。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途徑和方式全都與大學教師息息相關,所以提高高校教師業(yè)務水平對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至關重要[1]。
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2)。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所以放眼時代需求,當代高校教師如何培養(yǎng)新時代的大學生,是一項值得深入思考并且尤為艱巨的任務。
從教學工作著手,對高校課堂進行基本的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基礎。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并利用科學的方法有計劃地去解決它們,這種利用科學的方法有計劃地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教育科研。所以,本文就針對工程學院的工科課堂進行研究分析。
1 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的思考
工科課程內(nèi)容比較枯燥,理解上比較困難,怎么讓課堂活躍,從而使得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明白,這些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果所有學科的老師都不管學生掌握多少,只根據(jù)成績判斷結果;所有學生都不管學到多少,只負責考試60分就行,那大學教育何以立德,何以樹人。鑒于工科知識理論的特點,提出幾個方面的課堂改進措施,為學院的教學工作提供借鑒。
一、讓學生不中斷思考。如果課程的內(nèi)容太過于復雜,難以理解,讓學生一聽喪失了積極性,那這堂課就是失敗的。因此,我認為要克服上課玩手機,睡覺這些問題,就應該時不時的進行隨堂提問,可以找些簡單的問題,既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又容易回答,不打擊學生學習的信心,活躍了課堂的氛圍,大家就不會分心了。
二、復雜問題形象化。當一個個陌生又復雜的知識點傳遞給學生的時候,如果單純用語言來描述一個理論或者概念,還是不足以讓學生理解,無論語言多么的生動,學生有可能還是沒辦法聽懂。所以,我就應該充分熟悉課本內(nèi)容,劃分好重難點,將生澀難懂的知識點簡化,通過一些實例和課程思政將知識點融會貫通,讓學生聽課就像聽你聊天一樣輕松,還能在聊天中把知識學到,這個化繁為簡的能力是需要長期的教學工作,不斷地進行教學研究才能達到的。
三、豐富教學設計。就像給一個色盲形容色彩,就是用再天花亂墜的語言形容,他還是無法想象,因為想象永遠比不上親眼所見的直接。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們應該添加視頻、圖片等更加生動的動態(tài)展示,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飛機、發(fā)動機和電子電氣設備的結構與組成。還有在課程導入的時候,加入一些有趣的科普與提問,可以啟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所以無論教授課程的程度是簡單還是復雜,我們都應該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以一種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去對待它,只有把一堂課當作一個藝術品,反復的打磨、雕琢,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興趣學,并且真正學到知識。
四、因材施教。由于高校學生生源地不同、成績不同,層次差別也比較大,所以因材施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博采眾長、分層施教。每一個學生都具有成為天才的潛力,教師要以學生為主,幫其發(fā)現(xiàn)并挖掘自身的潛力,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潛力變成實際的能力,不能戴有色眼鏡對待學生。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布置較多的基礎性作業(yè),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以基礎性作業(yè)為主,也可以附加少量拔高性題目,對于基礎扎實的學生可以考慮布置綜合性題目,以此做到教學的針對性。
2結語
講一節(jié)課容易,講一節(jié)好課難;教出來一個碌碌無為的大學生容易,教出來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難。老師的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民族的興衰,國家的榮辱,都在這擔子里。俗話說“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我愿意認為這句話是對的,一個不合格的學生一定是在他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出現(xiàn)了一個不合格的老師。高校教師的責任更加重大,因為你所教的學生都已經(jīng)成為了郁郁蔥蔥的樹苗,能不能成為參天大樹,就看最后這幾年的灌溉。如果成為棟梁之才,便可以造福社會;若是半途夭折,之前十幾年的培養(yǎng)都灰飛煙滅,何不為之可惜。所以我們只有堅持教學研究,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才能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和平年代,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只有堅持立德樹人,不斷提升大學教師的基本素質(zhì),才能培養(yǎng)出新時代的大學生,才能讓黨和國家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才能推進祖國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祖國繁榮復興的偉大夢想。
參考文獻
[1] 胡常偉、祝良芳.提升教師教學科研水平? 培養(yǎng)新時代一流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20(4):31-35.
[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