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亮
關鍵詞:隨班就讀;特殊學生;語文教學
隨著融合教育工作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殘疾兒童少年進入普通義務段學校,與普通兒童一起學習知識、交流互動。在我國,隨班就讀的對象主要有盲、聾、智障孩子和學習上有困難、語言上有障礙、行為與情緒方面有障礙等有特殊教育需求孩子他們在普通學校的班級、園所中接受教育,這是這些有著特殊需求孩子們在正常的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的一種教育安置形式,表現(xiàn)了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合。如今,特殊需要孩子們在普校的班級中就讀已經是我國保障這些適齡殘障孩子受教育權的一項重要的政策。這些特殊需要兒童中,大部分屬于輕度智力障礙或中度智力障礙,其具有一定的接受教育的能力,且具有較大的缺陷補償空間。而隨班就讀這種教育形式對于智力障礙兒童獲得認知、建立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隨班就讀學生的教學質量仍存在問題,依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關注。眾所周知,普通學校教師的工作量是很龐大的,繁忙的工作工作中難免會忽視對隨班就讀生的教育。在新課程改革中,“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要求作為教育者,首先要關注到每一位受教育的主體——學生,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式,區(qū)別指導,改善差異,從而使得不同學生都能夠得到發(fā)展。
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學生由于其自身的發(fā)育缺陷,在認知、記憶力、思維能力、溝通交往及閱讀書寫等方面存在問題,記憶力差,抽象思維能力弱,注意力的廣度小等差異極易使得他們被另眼看待,長此以往這些學生在心理上會顯現(xiàn)出自卑情緒,甚至會對外界的環(huán)境出現(xiàn)抵觸。因而,在隨班就讀的教育形式下,想要更好的融合智力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挖掘智力障礙兒童發(fā)展?jié)撃?,就必須在了解現(xiàn)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合理設計教學策略,動員智力障礙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同一課堂教學活動中共同進步。隨班就讀中有部分特殊兒童語文學習中會有較大障礙,他們需要有日常生活中的適應性、功能性的語文學習與運用,以便較好應對。這就有了生活語文的學習。生活語文對于全班同學也是必要的,即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語文學習生活化,語文在生活中的運用。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注意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生活中運用語文。生活語文重在語文的生活化,語文在生活中的運用,在具體情景中的運用,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教學目標的“一刀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認知水平、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及學習行為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性,尤其對于隨班就讀學生來說,不能以普通學校學生的學習標準來衡量他們的課堂學習。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制定不僅要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而且要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特別是要關注到隨班就讀的智力障礙兒童。在普通學校,一個教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因而常使用集體教學法,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不可能用過多的時間對特殊生及低成就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對于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而言,課堂中只是“聽課”,學生無法理解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而與普校學生的差距越來越大。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主導課堂。在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比較簡單,即以同一內容面向全體學生,加之以“灌輸式”的課堂授課方式,忽視了學生在接受學習內容上的差異性,沒有關注到學生本身,很可能造成普通學生學有所余,隨班就讀學生學而不得。
教學方式方法單一。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對于普通學校的學生來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長此以往反而會使得隨班就讀學生在學習中喪失信心。由于自身的缺陷,他們已經在起跑線上就低于普通學校學生,因此,在教學評價方式上不能夠單純的以傳統(tǒng)評價方式來定性他們的學習成果。
設計合理的分層教學目標。相比于普校學生,教師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需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方面來進行描述,而隨班就讀的智力障礙學生自身的能力范圍可能達不到或者達到預期較困難。如果按照普通學生的標準來衡量,對于這些隨班就讀的學生來說,全然沒有了語文學習的樂趣。為了讓隨班就讀的智力障礙學生能夠參與活動,教師在日常教學實際中,要確定符合隨班學習學生的個別化教學目標,清晰地了解隨班就讀特殊學生的障礙類型和殘疾程度,并評估學生在該學習課程原有知識能力,分析其學習上的優(yōu)勢和弱項、學習能力和學習樂趣等。在了解教材的宏觀結構后,重點要調整單元教學內容。下面以單元為例,設置分層教學目標。
選擇恰當合理的教學內容。在普校就讀的特殊學生由于其在智力發(fā)育上的不足使他們感知能力緩慢,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很弱,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也差,記憶力較差和注意廣度小。由于特殊學生具有以上特點,所以在課堂上,他們沒有辦法完成普通學生能夠完成的教材上設定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調整教材,降低難度,并適當減少內容。對于在學習上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給他們補充一些有思考和挑戰(zhàn)的內容,對于智力障礙學生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隨著年紀的上升及課程容量的增加,學習普通學校的內容,這些學生往往會力不從心,于教師而言,不僅增加了工作負擔,教學效果也微乎其微。時間長了,隨班就讀的智力障礙學生信心也會減少,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學中選擇盡量符合學習困難學生學習水平及能力的內容,減少繁難內容的教學,補充貼合實際生活、學生社區(qū)生活中常見的內容。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口語訓練,日常交流,基礎知識及語言應用能力的教學,加強基本字詞句的訓練,如會讀會寫部分中生活中常用字,例如:認讀生字“毛”“巾”“紙”等,能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環(huán)境和日常經驗理解句子的含義,例如“我家真干凈”。能夠基本了解課文的意思,能聽懂課堂教學指令,能夠和同學間進行簡單的交流。例如“上課時,我們要認真聽講”“按時吃飯身體好”“我用毛巾擦頭發(fā)”能力較好的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簡短的課文,學會劃分文章重點段落,基本能按要求寫或者仿寫一兩句話或幾句話。例如“我會自己穿衣服”“爸爸是工人,媽媽是醫(yī)生,我是小學生”。
此外,根據(jù)隨讀智力障礙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要盡可能靈活運用教材,必要時對教材進行簡化和補充等,以切實提高隨讀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
選取適用性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為教學目標做服務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中取得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就是教師對學習內容及教材的選擇。針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目標,教學內容要根據(jù)學生實際有所選擇,減掉不適合他們的學習內容,適當增加與學生生活實際關系密切的學習內容,并針對他們學習上的困難,提供必要的輔助材料和工具。在學習了《我生活的小區(qū)》這篇文章以后,給這些學生布置一個特殊的課后作業(yè)———到自己所居住的小區(qū)溜達一圈,并觀察小區(qū)內的環(huán)境、基礎健身器材,在實際的生活場景中體驗感受課文表達的情感,學會觀察,了解自己的生活場所。某生的家鄉(xiāng)在農業(yè)產業(yè)化方面發(fā)展比較快,食用菌的種植、家禽的喂養(yǎng)都發(fā)展得比較好。為了讓學生發(fā)揮自己潛在的長處,在課后的時間,教師可以找一些關于這方面的書,聯(lián)系實際由淺到深地給隨讀學生講解,讓他們了解一些這方面基本的常識。
運用多種多樣的授課方法。在隨讀學生班級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這些學生自身差異不同,要為每個特殊學生提供和普通學生一樣學習的機會,就要及時對不同學生進行個別的指導,同時要對隨讀學生進行學習指導。
在課堂上,教師要對隨讀學生多給予一些照顧,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隨班就讀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每一個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候,要考慮到隨班學習的學生他們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學習能力,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讓隨讀學生回答,即使回答的答案不太準確,也要及時肯定他們的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采用多樣的評價制度。由于隨讀學生自身的特殊性,在學習上往往缺乏主動性和自信,學習上比較被動,他們往往會感到自卑。因此,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給隨讀學生回答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機會,更要注重對隨讀學生給予及時的適當?shù)脑u價,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考查方式,如集體評價,多元化評價,立即評價等,教師要注意到隨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取得的進步和他們參與的程度度,幫助隨讀學生認識自我并建立自信,讓他們在參與課堂活動中是輕松愉快的。
教師要耐心的關愛隨班學生幼小脆弱的心靈,他們的心靈是可愛善良的,也是十分脆弱的,需要隨班就讀的老師用心去呵護。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心隨讀學生的日常學習,關愛他們的學習成長,還要采用有效地教學策略,提高隨讀智力障礙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