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
隨著小學《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逐步在全國范圍內使用,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更加體現了教學過程的規(guī)律和特點,更注重學生的廣泛參與和主動學習,在教學目的上則更著眼于學生道德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新教材,新理念,新思考,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穿新鞋,走老路”、采用簡單的教學方法和單一的教學形式等問題卻難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對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現狀進行認真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的教學模式。
教學現狀
課堂教學缺乏新意? 教師未能注重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情趣,導致學生難以在情感上與教師共情共鳴,難以為新課教學做好輔墊;課堂教學“乏味”,缺乏“道德與法治”味,教師缺乏激情,教學不聯系實際,不善于引導。這樣的課堂教學,導致學生的道德認知過于膚淺,而淺表化的認知難以自動升華為道德信念并轉化為道德行為。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有味”,就要突出學科的思辨性,但教師如果僅僅是就事論事,不拓寬范圍,教學缺少分析、比較、議論,其結果只會導致學生認識得不到提高,主題也得不到深化。
知與行脫鉤? 新編部編教材中一些欄目的設置需要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來完成。師生互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目標的達成,也決定著學生的道德認識是否能較好地轉化為道德行為。但部分教師認為此類活動可有可無,往往能省則省,一帶而過,未能較好地運用啟發(fā)式教,引導學生去思考,以至于學生僅僅依靠表象和直觀印象去了解事物,缺乏理性的判斷與思考。
“四步走”教學模式
“激情引趣,導入新課”是道德與法治課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它關系著學生進入教學活動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力求新穎、有趣。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了興趣,就有了驅動力。學生的興趣對于學習活動的開展,尤其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顯得更為重要。導入新課的方法主要有:開門見山導入法、懸念導入法、故事導入法和情境導入法等等。
“學習文本,啟發(fā)悟理”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曉之以理是導之以行的前提。如何憑借教材使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呢?實踐證明,“寓啟于讀,讀啟有機結合”是切實可行的途徑。具體講,可分兩步走。第一步,通讀教材,弄清教材講的是什么(基本觀點);第二步,讀重點,討論問題,弄明白為什么。因此,這一階段的教學要立足于“啟”,致力于“悟”,在協(xié)調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前提下,讓學生真實的“自悟”。
“擴展引伸,深化認識”旨在鞏固學生已獲得的道德認識,加深對教材基本觀點的理解,變一事論理為多事論理,從廣度上彌補主教材之不足。這一階段的基本做法是,選用與主教材教育觀點一致的輔教材,通過對輔教材的教學,加深學生的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認識。輔教材要求短小淺顯,說服力強,最好從正反兩方面提供材料。輔教材(或故事,或數據,或名言警句,或詩歌……)主要來源于教參資料、時政新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其它學科教材等等。
“運用觀點,指導行為”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不僅要曉之以理,還要導之以行。“導行”的方式方法很多,常用方法包括:一是辨析導行,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掌握的觀點并結合學習、社會生活的實例,引導學生學用結合,知善惡,識美丑,辨是非。二是歌曲、名言警句導行,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歌曲、名言警句的含義(指名言警句),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這一階段的教學要注意落實,還要注意從小處著眼。提出行為要求,要有督促措施,有檢查評價,把學與做,做與評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步走”教學模式是根據小學生認知特點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基于學情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當然,運用這一教學模式,還要注意把啟發(fā)學生的情感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教學始終,選擇性的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行為實踐。
形式新穎的教學形式
課堂教學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的形式。因此,道德與法治課更應該依托多媒體教學設備,采取多樣的教學形式來進行教學。
例如,兼?zhèn)鋮⑴c性和興趣性的情境、直觀式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輔以教學視頻、實物、圖片,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議一議等,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產生強烈的愿望和正確的行動;故事式教學,教師可以引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但必須簡短,能準確說明道理,為新課鋪墊;游戲表演式教學,通過表演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角色的心理;能力式教學,教師要樹立“總動員”的意識,引導學生勇于思考,勇于表達,勇于實踐。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不應被割裂開來,而應彼此相聯,相互滲透。尤其是現行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從內容的時代性、開放性,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趣味性、學生的參與性、練習的啟發(fā)性、思維性等方面都比原教材要求更高。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潛心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課堂教學的形式,才能切實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重慶市秀山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