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仙
【摘要】面對越來越多的幼兒不會講方言發(fā)方音的現象,作為終身教育奠基階段的幼兒教育,在積極推廣和使用普通話的同時,于課程實踐中融入方言童謠,實現優(yōu)秀地域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筆者就此進行了必要性思考,并就其實踐探索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議。
【關鍵詞】方言童謠;優(yōu)秀傳統文化;幼兒園課程實踐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雖年少離鄉(xiāng)但遲暮歸時卻鄉(xiāng)音依舊。而今,隨著幼兒教育中普通話的普及推廣,很多幼兒雖生于斯長于斯,卻不會說吳方言,不會用吳語溝通與交流。這種現象發(fā)人深思,承載著地域數千年傳統文化基因的吳儂軟語,在人類繁衍數代后是否會弱化乃至消失呢?能否將方言童謠融于幼兒園課程實踐中來傳承地域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呢?作為啟蒙教育階段的幼兒教育是否可以就此做點探索嘗試呢?
一、方言童謠的特點
方言童謠是以兒童的理解力和興趣為依據,適合兒童用方言吟誦念唱的,長期、廣泛流傳于兒童間的民間歌謠。它具有以下兩個典型特點。
(一)鮮明的方言性
方言童謠須用方言來吟誦,否則就沒法理解和體會其魅力和趣味,因而從語用角度而言,其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能反映出地域的傳統文化。方言是原生家庭和周圍社會生活中常用的口語表達和交流溝通的工具,方言童謠又是兒童在搖籃時期就聆聽過的吟唱。兒童有處于方言的語境和用方言交流表達的基礎,才更易于理解方言童謠,體會其樂趣,也更易于激發(fā)兒童學習方言童謠的積極情感,讓兒童體驗其快樂。
(二)獨特的童謠性
一般童謠都短小精悍、注重音韻、朗朗上口,富有童趣。方言童謠也不例外,它具有童謠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童謠性特點。方言童謠,雖沒有樂譜,沒有統一的格律,但音階和諧押韻,詼諧幽默。而且方言童謠來自兒童的生活,貼近兒童的生活,富有畫面感,極具形象性,吻合兒童的認知特點,易于兒童理解,富有童趣,易于激發(fā)兒童學習的興趣。
二、將方言童謠融于幼兒園課程實踐的必要性
將方言童謠融于幼兒園課程實踐是非常必要的。
(一)國家層面的要求
中央文件明確提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因而提出要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貫穿國民教育過程的始終,“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繼續(xù)教育各領域?!?/p>
這從國家層面上厘清了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厘清了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國民教育所有學段的共同責任,幼兒教育也不例外。將方言童謠融入幼兒園課程實踐,正是處于啟蒙教育階段的幼兒教育探索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抓手之一。
(二)幼兒教育的要求
《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qū)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方言童謠也是幼兒園課程實踐中可綜合利用的教育資源。
《指南》也在“語言”領域“目標2愿意講話并能清楚地表達”中明確提出3~6歲兒童要會說本民族或本地區(qū)的語言。這是語言領域的重要目標之一,而方言童謠也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載體之一。
方言童謠蘊含著數千年地域代代相傳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文化知識和傳統美德等,對于落實《綱要》和《指南》的上述相關精神有著積極的意義,對于幼兒教育自身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價值。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始關注方言童謠的課程價值,開始嘗試從方言童謠所蘊含的傳統文化資源中去挖掘幼兒園適宜的課程資源,將方言童謠融于幼兒園課程實踐之中。
三、將方言童謠融于幼兒園課程實踐的探索
將方言童謠融于幼兒園課程實踐的探索,筆者將以我們區(qū)域的實踐嘗試為例來加以剖析。
(一)選擇方言童謠的依據
方言童謠歷經數千年的口耳相傳,但質量良莠不齊。幼兒園要將方言童謠融于課程實踐,就必須遴選出富有教育價值的適合兒童學習的方言童謠。
1.根據幼兒園課程的需要來選擇。課程目標是課程開發(fā)的出發(fā)點,又是課程組織實施的歸宿,更是課程評價的重要依據,因而課程目標是幼兒園課程開發(fā)、實施、評價的“牛鼻子”,選擇將什么樣的方言童謠納入幼兒園課程實踐,需要依據幼兒園課程的需要來選擇,依據幼兒園課程開發(fā)、實施、評價的需要來選擇,但更為重要的是要依據幼兒園課程的課程目標來選擇,這樣才能遴選出富有教育價值的適宜的方言童謠。
比如,在社會領域課程中,課程設計的目標有“孩子們學習方言童謠,了解當地的社會習俗”。幼兒教師根據此課程目標去收集相關的方言童謠,發(fā)現《九月九》《是對還是錯》等都比較適合。但幼兒教師在課程實施中選擇的是《九月九》:“正月正,出馬燈;二月二,花茄六粟全落齊;三月三,野菜花開結牡丹;四月四,桃梅李果酸吱吱;五月五,買條黃魚過端午;六月六,買只餛飩落一落;七月七,買個西瓜切一切;八月八,買只小菱剝一剝;九月九,九個姑娘軋一桌,軋出一個白囡囡。”這首方言童謠描繪了我們區(qū)域當地一至九月的風俗習慣和自然風貌,來源于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和孩子們的生活環(huán)境休戚相關,孩子們有相關的生活經驗,選擇這樣的方言童謠是以中班孩子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便于孩子們學習和理解,同時還能激發(fā)起學習的樂趣,易于達成社會領域課程的目標。
2.根據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來選擇。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教育的發(fā)展和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幼兒園課程改革也在不斷地深入和推進。幼兒園從實際出發(fā),以課程游戲化項目為抓手,因地制宜地實施全面發(fā)展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fā)展打好基礎,為幼兒在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扣好人生啟蒙階段的“扣子”。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有不同的認知特點、理解能力和興趣愛好,將方言童謠融入幼兒園課程實踐,對于方言童謠的選擇還必須依據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應充分考慮各年齡階段幼兒的認知特點、理解能力和興趣愛好來選擇,這樣才能遴選出適合兒童發(fā)展的方言童謠。
比如,在幼兒園藝術領域,《指南》明確提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fā)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fā)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毙“嘤變河斜容^強烈的情緒反應,對感興趣的事物能堅持,但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喜歡模仿和游戲。我們區(qū)域社會生活中孕育的方言童謠《篤篤一更天》,運用疊詞和重復,非常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又有幼兒喜歡的正面小動物“小雞”和反面小動物“野貓”穿插其中,富有畫面感,易于將幼兒引入游戲情境,讓幼兒體驗游戲緊張、快樂的情緒,非常適合小班孩子開展音樂游戲。幼兒教師將此首方言童謠融入藝術領域課程中,配合打擊樂器氛圍的營造和自制頭飾角色的營造,幼兒充分感受了方言童謠的美和音樂游戲的快樂。
(二)將方言童謠融于幼兒園課程實踐的途徑
將方言童謠融于幼兒園課程實踐的途徑是多元的,既可以融入幼兒園的游戲課程中,也可以融入幼兒園的各領域集體教學活動課程中,還可以融入幼兒園的生活活動課程中,也就是說方言童謠可以融入幼兒一日生活的所有活動之中。
1.融入游戲中。游戲是幼兒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很多的方言童謠本身就極具有情境性和游戲性,它的傳播也是以游戲的方式進行的,這樣的方言童謠非常適合融入幼兒園的游戲課程之中。
比如方言童謠《炒黃豆》:“炒,炒,炒黃豆,炒好黃豆翻被頭。”它本來就是幼兒在民間游戲情境中用方言吟唱的童謠,與方言童謠配套的民間游戲不需要任何玩具,對場地也沒有特別的要求,兩個幼兒徒手就可進行,非常適合幼兒開展自主游戲。
2.融入集體教學活動中。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各有其不同的教學目標,也各有其不同的教學內容。五大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課程中也可以恰當融入方言童謠,尤其是語言領域,方言和普通話同屬于我們區(qū)域通用的語言,幼兒可通過方言童謠的融入來體驗本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和其獨特魅力。
例如方言童謠《一只老虎一只貓》,“老虎”和“煨灶貓”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健康領域中使用可以營造積極的氛圍。《十二生肖》可以在認識1~12個數字和12只生肖動物的同時,體驗方言語言之美?!毒旁戮拧房梢约由顚γ耧L民俗社會文化的了解和認知?!短枙瘛房梢约由顚ψ匀唤缰谢?、草、苗、果的健康成長和人的健康成長,都需要陽光的自然常識的了解和認識。《篤篤一更天》,可以讓幼兒體驗節(jié)奏美和音韻美。這些方言童謠都適合融入各大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課程之中。
3.融入生活活動中。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生活活動課程,主要是為了幫助幼兒掌握就餐、盥洗、睡眠、如廁等生活活動規(guī)則,學會生活常規(guī),讓幼兒學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
比如,方言童謠《大蘋果》:“小朋友們才愛我,請俚先去汰汰手,假使齷齪覅碰我?!北旧砭褪菨B透著講清潔,愛衛(wèi)生的思想理念,可以很好地融入就餐課程之中,讓幼兒更容易理解和養(yǎng)成餐前洗手的衛(wèi)生習慣。
當然,將方言童謠融入幼兒園課程實踐,對弘揚地域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地域文化基因有其現實的意義,但這并不意味著要用方言來替代普通話的推廣和學習。方言童謠的融入,突出彰顯的是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開放、豐富和多元的特性,這是我們將方言童謠融于幼兒園課程實踐必須要把握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