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容玲
摘 要:“仁義禮智信”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核心價值觀,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傳承,可為高校的人生價值觀教育提供借鑒。本文將針對高校人生價值觀培育中出現(xiàn)的部分大學生人生目的不明、人生態(tài)度“佛系”、人生價值虛無的現(xiàn)實困境,剖析“仁義禮智信”的內涵和內在邏輯關系,挖掘其在處理個人與自我、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中的獨到價值,探討將“仁愛”“公義”“禮讓”“智識”“誠信”思想融入高校人生價值觀教育的意義和路徑。
關鍵詞:“仁義禮智信”;人生價值觀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和智慧?!比寮宜枷霝橹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代表,儒家提出的“仁義禮智信”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核心價值觀[1],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可為新時代高校的人生價值觀教育提供有益借鑒。
二、高校人生價值觀教育內涵與問題分析
(一)對人的本質問題的拷問與探索是形成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前提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首先需要對人的本質問題有科學認識。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2](P501)認識人的本質,必須立足于具體的、歷史的社會關系中從事社會實踐的人。大學時期正是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思考和規(guī)劃人生,首先要對“人的本質”問題有科學認識,了解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正確處理各種社會關系,如此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態(tài)度、認識人生價值。
(二)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培育的現(xiàn)實困境
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觀主基調是積極向上的,但也表現(xiàn)出了多元化趨勢,如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并存、奮斗精神與享樂主義并存、理想主義與功利主義并存。部分大學生人生目的不明、人生態(tài)度“佛系”、人生價值虛無,有一些現(xiàn)象引人擔憂,尤其是在處理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時出現(xiàn)的問題值得警惕。
1.人生目的不明
“服務人民、奉獻社會”是大學生應該追求的先進的人生目的。然而,有些大學生很少思考人生為了什么,主要表現(xiàn)有:
(1)社會人際關系疏離。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生長環(huán)境相對封閉,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過分強調自我感受,合作意識淡漠。部分人沉溺網絡、逃避現(xiàn)實,不愿與人在現(xiàn)實中交往。這種現(xiàn)象表明,不少大學生還處理不好與他人的關系,更別談為他人服務了。
(2)社會責任感較欠缺。人生價值觀作為意識形態(tài),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市場經濟利益性導向的片面發(fā)揮導致“物質至上”“功利主義”的錯誤價值傾向出現(xiàn)。不少大學生不顧家庭的實際消費能力,與其他同學在吃喝穿戴上盲目比拼,校園貸、網絡貸盛行,給家庭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缺乏家庭責任感。部分大學生不講文明、不愛惜公共財物、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或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優(yōu)先考慮個人利益,缺乏社會責任感,也缺乏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努力奮斗的決心和行動。
2.人生態(tài)度“佛系”
“佛系”是指看淡一切、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jié)奏去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隨緣”的佛系心態(tài)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據(jù)統(tǒng)計,有53%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打算,47%對未來感到迷惘,認為平平淡淡過好現(xiàn)在的日子即可。有59%的人認為,“佛系”心態(tài)會導致自身的松懈,從而使慢就業(yè)變?yōu)榭欣系摹罢谛卟肌?存在佛系心態(tài)的大學生中,有35%大學生存在遠超于自己的經濟承受范圍的超前消費?!胺鹣怠毙膽B(tài)使大學生養(yǎng)成拖延癥,缺乏自制力和前進動力,造成過度消費和啃老[3]。持有“佛系”心態(tài)的大學生缺乏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精神。
3.人生價值虛無
調查顯示,對于“你如何看待生命的真正價值是奉獻而不是索取”這個問題,只有32.59%的學生選擇贊同,41.60%的學生選擇此種價值觀正漸漸淡化,還有9.94%的學生表示追求自我滿足才是最為重要的,15.87%的學生選擇其他[4]。數(shù)據(jù)表明,部分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確實存在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傾向,與我國當前倡導的為國家、社會、人民作奉獻的主流價值觀存在一定程度的沖突。
三、“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觀解讀
儒家文化在人生的問題上展現(xiàn)了中國哲學“以價值為中心的人生觀”?!叭柿x禮智信”乃“五常”,為儒家提出,先秦孕育、宋明完備,經過長期歷史演變發(fā)展為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和價值取向標準。雖歷經兩千年之久,但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大意義。“仁義禮智信”作為儒家文化的核心,精準闡述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充分強調社會價值。
(一)“仁義禮智信”的內涵
“仁”的內涵有四重境界,修身、親親、愛人、愛萬物?!墩撜Z》中有109個“仁”字,論“仁”的有58章??鬃铀f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與“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體現(xiàn)了“仁”是由己不由人的。“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薄扒裳粤钌r矣仁;剛毅木訥近仁?!斌w現(xiàn)了“仁”是一種主動修身的自覺精神?!熬觿毡?,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愛首先是從血緣關系開始的?!叭收呷艘?,親親為大”體現(xiàn)了“仁”以親情之愛為起點,進一步上升到對他人包括陌生人的愛。“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愛人是“仁”思想的核心,是推己及人,愛家人是起點,愛他人區(qū)別于本能之愛,是精神的升華。孟子在繼承了孔子“仁”愛親情的邏輯起點上,再次將“仁愛”擴展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超越了血緣親情來論證愛人的思想,除了愛人,還能對其他有生命的動物產生同樣的憐憫之心。孟子認為:“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弊罱K要以愛萬物、愛天下作為人的終極人生目標。
“義”的內涵指公義,正義。儒家多以“應該”或“宜”解說“義”[5],“義者,宜也”,主張“義以為上”、“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禮”的基本內涵從封建社會的“禮教”逐漸演變?yōu)槎Y敬、禮讓、禮儀、禮節(jié)等??鬃釉唬骸安粚W禮,無以立。”告誡人們“克己復禮”“約之以禮”。通過人人講“禮”,在法制框架下形成一種有秩序的社會。
“智”的基本內涵為具備分辨是非善惡的判斷智慧,以及理智、理性精神??鬃诱J為,“智者不惑”“知(智)者不失人”。孟子也把“智”作為道德理想人格(“仁且智”)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
“信”的基本內涵為誠實守信?!芭c朋友交,言而有信?!薄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薄吧虾眯?,則民莫不敢不用情?!薄靶拧笔莻€人與人交往、國家安定有序的基石。
(二)“仁義禮智信”的內在邏輯
“仁”是“仁義禮智信”的核心,是立身之本?!傲x”是“仁”的邏輯推演,即要在自我與他人之間、個人與人類群體之間、人類與生命、非生命自然之間的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維系行為選擇的“義”,以實現(xiàn)價值最大化?!叭省焙汀傲x”是內在理念?!岸Y”是外在的倫理與行為規(guī)范,用以約束言行,維持社會秩序,通過“禮”實現(xiàn)“仁”和“義”?!爸恰笔锹斆鞑胖?,是學習知識并掌握辨析問題的方法,是達到“仁”的必要條件。若失去“仁”,“智”也不會長久。正如孔子所講:“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識能力達到了,但是若不能用仁義來守護它,即便現(xiàn)在得到了,也一定會失去?!靶拧笔沁_到“仁”的基礎條件。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仁義禮智信”共同維護“仁”的目標,用“義”的內在理念來處理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人類及萬物的關系,用外在的“禮”來維持社會秩序,用“智”和“信”來守護“仁”。在國家利益、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不能兼顧的情況下,要舍棄個人利益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生命,“舍生取義”。
四、“仁義禮智信”融入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意義
“仁義禮智信”直指人生問題,對個人與自我、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作了精準闡述,闡述了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的處理方式,對當下高校人生價值觀教育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一)思考人生意義
大學生思考“人是什么”“人為什么活著”“人怎樣活著才有意義”,明確自身的存在對個人、對他人、對社會的意義,是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前提。
1.個人的生命意義
生命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基礎,個人的生命屬于自己,也屬于父母家人、屬于社會,每個人都應對生命有敬畏的責任與義務。珍惜生命,不僅珍惜自然生命,更要積極修身,不斷充實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端枷氲赖滦摒B(yǎng)》“人生與人生觀”章節(jié),引導大學生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培育“剛毅木訥近乎仁”的性格——剛強、果敢、質樸、慎言,不“巧言令色”、搬弄是非,感受生命之美好、人生之幸福,追求宏大的精神生命。
2.個人的社會意義
人總是處于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萬物的關系之中,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生價值需要通過為他人、為社會作貢獻來實現(xiàn),而處理好各種社會關系,是實現(xiàn)社會價值的必要保障?!凹核挥?,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愛”思想,為大學生如何與他人相處提供了示范,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從虛擬游戲等中抽離出來,擁抱親人、回報社會,提高社會責任感,樹立“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崇高理想。
(二)處理人生矛盾
盡管個人生命唯一且珍貴,但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和社會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應“義以為上”“見利思義”,為了實現(xiàn)大義的價值理想,甚至不惜“舍生取義”,這樣的“大義”有望扭轉部分大學生的功利傾向,培育其愛國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特別是在民族危難面前,“義”可引導部分“佛系”大學生積極進取、認真堅毅、不怕苦累,為了民族和國家大義敢于擔當,端正人生態(tài)度。
(三)和諧人際關系
中華“禮”文化博大精深,形式上多種多樣,如敬語、拱手禮、成人禮、祭禮等,然而不少禮儀已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當今大學生當中存在不少失禮行為,如因出言不遜導致同學矛盾、對老師無恭敬之心也無敬語、公共禮儀意識淡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導大學生學習中華禮文化內容,如通過祭禮教育,使之懂得“追遠”和“感恩”,“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鼓勵大學生創(chuàng)新禮儀形式,做文明有禮的人,可以使其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
(四)加強辨別能力
“智”要求人們明辨是非、善惡、美丑,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當今部分大學生沒有辨別能力,容易上當受騙;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是非善惡沒有清晰的判斷;受市場經濟中一些不良現(xiàn)象的影響,染上功利思想;受網絡便利的誘惑,不顧消費能力超前消費導致種種惡果:通過“智”的教育,可引導大學生追求真善美。
(五)實踐誠信品質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可見,“信”是立身國安之保障。當今一些大學生誠信缺失,考試作弊不覺得丟臉,反而視之為司空見慣。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加強大學生的誠信培育,將誠實守信作為其學習和今后工作的基本道德素養(yǎng),可以引導其加強誠信意識、實踐誠信品質。
五、結語
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有當時的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性,但隨著歷史演變發(fā)展至今的“仁愛、公義、禮讓、智識、誠信”核心思想,與當下高校人生價值觀教育“為國家社會真誠奉獻、為人民群眾盡心盡力服務”的根本目標一致,充分發(fā)掘其有益成分,并運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中,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科學、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為培育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尹強.“仁義禮智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4(6):47-50.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羅華釗,謝姝倩,沈雨軒,等.大學生是否應該糾正“佛系心態(tài)”[J].消費導刊,2019(17):112,114.
[4]潘明蕓,吳新平.大學生生命觀調查及對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29-133.
[5]溫克勤.仁義禮智信的形成和基本內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