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嬋
【摘 要】本文以欽州市衛(wèi)生學校為例,論述基于工作過程的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措施:制定課程標準,完善考核機制;制訂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模塊與典型工作任務;培訓教學師資,形成認知體系;校企合作,共育共培;建立課程教學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
【關鍵詞】護理學基礎課程 工作過程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B-0061-02
隨著我國醫(yī)療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深入開展,對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技術、服務水平和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階段,我國醫(yī)療系統(tǒng)的護理管理模式已由“平臺式”向“能級體系”轉換,護士的培養(yǎng)重點也隨之轉向以能力為基礎的分層次培訓。因此,要培養(yǎng)具有較強應變能力、動手能力、溝通能力的護理人才,就必須深化教學改革,使學生具備上崗能力或接近崗位能力。
護理學基礎課程是中職學校護理專業(yè)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其教學多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實訓室示教—學生模仿練習—教師隨堂指導”模式,課堂圍繞理論展開,以教師為中心講授,學生以聽為主,處于被動狀態(tài),出現學習興趣不高、應用能力不強的現象,部分教學內容陳舊,與臨床工作脫節(jié),導致護生崗位適應能力較差?;谶@些問題,欽州市衛(wèi)生學校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在教學中將知識、技能和臨床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置身于完整的工作過程中學習,并將案例教學法和情景模擬教學法融入其中,讓學生盡快了解和熟悉護士臨床工作的流程與方法,促進學生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以及早日適應臨床護理工作。
一、制定課程標準,完善考核機制
以全國中等職業(yè)學校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大綱為依據,根據本學科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臨床護理實際崗位需求為導向,以行業(yè)發(fā)展核心能力要求為標準,重新制定護理學基礎的課程標準。主要以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和應變能力為重點,將傳統(tǒng)的學科本位“理論學習—示范操作—臨床實習”三段式課程教學模式,轉變?yōu)椤澳K化理實一體化教學—臨床見習—操作提升練習—臨床實習”四段式培養(yǎng)模式。轉變教學模式后,相應調整理論與實踐課時的比例,優(yōu)化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刪除多余重復部分,整合教學內容并采取模塊教學,使學生每上完一個模塊的課程就能到附屬醫(yī)院進行見習和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無縫鏈接,使學生更直觀地學習臨床知識和護理技能,提高動手能力,更好更快地適應臨床實習和工作。以往學校評定學生是平時表現(20%)+期中考試(30%)+期末考試(50%),為了更科學地考評學生,欽州市衛(wèi)生學校建立“四位一體”的考評體系,考評內容包括日常表現(包括考勤、課堂表現、作業(yè)等)、理論考試(期中、期末考試)、每學期三次實訓抽考(隨機抽簽考試)、綜合考核(包括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分析處理問題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考評的主體包括學生、班主任、任課老師、實訓教師、臨床帶教老師,考評的方式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二、制訂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模塊與典型工作任務
首先,組織課題組成員到當地各級醫(yī)院進行調研和交流,歸納臨床護理工作與教學的不同之處,遴選教學內容;組織校內、校外護理專家根據中職護理學基礎課程內容按臨床護理工作情景模塊進行重新編排,根據職業(yè)崗位設計教學情景,教師共同商討制訂教學計劃,將護理崗位的工作內容與教學內容相匹配,設計工作任務,優(yōu)化教學內容。
其次,根據護理工作崗位的具體工作內容,將整個護理內容分成 17 個模塊,設置了 17 個工作情景,其中有入院護理、病情觀察、協助搶救治療技術、用藥護理、生活護理、飲食護理、出院護理及臨終關懷等。
再次,設計典型工作任務。由基護教研組教師以及當地各三甲醫(yī)院護理專家共同商討如何將日常護理工作過程的內容融入教學,根據課程內容與臨床護理工作過程及患者需求進行設計??偟脑O計以“患者入院—住院治療—出院”為軸線,圍繞此軸線設計教學工作任務,即“入院護理(醫(yī)院感染的預防、床單位準備、運送患者、常用臥位、保護具使用)—病情觀察(生命體征評估、危重病人的病情觀察、護理文件的記錄)—協助搶救治療的護理工作(心肺復蘇、氧氣吸入、吸痰、洗胃、簡易呼吸器使用)—用藥護理(口服給藥、各種注射、過敏試驗、靜脈輸液與輸血)—生活護理(患者的晨晚間護理、清潔護理、排泄護理)—飲食護理(醫(yī)院飲食、一般飲食、特殊飲食的護理)—出院護理及臨終關懷”。
三、培訓教學師資,形成認知體系
對基礎護理教研室的全體老師和欽州市衛(wèi)生學校附屬醫(yī)院護理帶教老師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學習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評價指標。首先,通過講座的方式培訓全體課題教師學習關于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相關理論知識,了解課題的基本思路。其次,由項目組內年資最高的兩位老師進行 2 場不同教學內容的示范教學,再發(fā)放課題相關資料給課題組教師進行學習,通過考核后,教師方可上崗教學。目前課題實施組教師已經基本掌握并且能夠在教學中靈活應用基于護理過程的教學方法。
(二)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目前使用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趨勢,而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課堂教學也需要融合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情景教學、案例教學等進行教學。但是,欽州市衛(wèi)生學校部分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方面是一個短板,因此,學校先后邀請廣西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廣西師范大學的專家教授來校進行師資培訓。從 2017 年至 2019 年,學校先后派出 10 多名教師分批次奔赴區(qū)內外進行信息化教學培訓。目前學校建立起一支信息化教學強的師資隊伍,保障了課程教學的順利進行。
(三)臨床帶教、臨床查房的培訓。臨床帶教老師首先要了解見習目的和要求,提前熟悉各項操作標準,了解實訓考核模式和考核標準。再通過科教科老師示范的模擬臨床帶教模式,讓各科室?guī)Ы汤蠋熡^摩后了解臨床帶教的具體細節(jié)和帶教方法,保證臨床帶教順利進行。
通過培訓,參與教學的老師基本了解課改的教學模式,并能根據教研組制定的教學計劃實施教學。護理專業(yè)部管理老師定期和不定時檢查教學質量,保障教學順利進行。
四、校企合作,共同培育
欽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2019 年搬遷到市職教中心旁,成為欽州市衛(wèi)生學校附屬醫(yī)院。為進一步促進校醫(yī)合作辦學,實現“師資共培,學生共育,資源共享,教學共擔,項目共研,過程共管”工作目標,欽州市衛(wèi)生學校開展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臨床帶教老師在接受教學師資培訓后,了解了基于工作過程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按照教學計劃,臨床老師提前準備好病例和教學材料,當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和操作示范后就到附屬醫(yī)院進行見習,臨床帶教老師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操作示范和相關知識講解。學生在學校學習之后根據模塊再到醫(yī)院見習,再現護理工作場景,滲透職業(yè)文化,達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教學的有效性與實踐性。見習之后,學生再回到課堂進行練習,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提升。這種教學模式進一步拓展了校醫(yī)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突出了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的教學特色,是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五、建立課程教學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立已成為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護理學基礎課程涉及的教學內容比較廣泛,既有較強的理論性分析,又有較強的實踐性操作。想要上好堂護理學基礎課,需要有豐富的教學內容和生動的案例分析,還要有直觀的操作視頻,促使教學生動、有趣。但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注意教學資源的積累,導致教學資源分散,不能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為了整合課程教學資源,達到教學資源共享,提高教學質量,欽州市衛(wèi)生學校根據教學需要,將護理學基礎作為重點科目進行打造,建立護理學基礎教學資源庫,在 2018 年、2019 年共拍攝微課 10 個、操作視頻 25 個、課堂實錄 2 個,校本教材公開出版 1 本,還有整理出課程教學資源如教學課件、教案、試題庫、數字化教材等,教學素材統(tǒng)一放在學校校園平臺進行管理。這些資源有利于學生課前的預習和日常學習,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減輕教師備課負擔,同時促進教師間的良好交流,達到資源共享。這些教學資源不局限于學生的課外學習,其應用更廣泛,教師還將其作為翻轉課堂、護理技能競賽的指導以及作為病人健康宣教的補充等。
基于工作過程的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大的成效。教學結束后,教師采用教學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同時展開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的評教活動,這種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的好評,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定等方面評分明顯提高,學生對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的滿意度高。在課時安排方面,教學改革后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實踐,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在操作考核當中綜合評價也比實施之前高。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一是教師在初次備課比較吃力,需要花很多時間準備教學材料、場景設置,以及和臨床帶教老師對接等;二是臨床病例不穩(wěn)定,有時已經準備好的病例臨時有病情變化,無法進行見習,教學過程會在見習階段耽誤時間;三是學校任課老師與臨床帶教老師之間的配合問題,有待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磨合,提高默契程度。總之,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使學生盡快形成臨床思維,更好更快地適應臨床實習和工作,教師應不斷深入探索,培養(yǎng)適應時代發(fā)展所需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魯俊華,關紅軍.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中職護理專業(yè)《護理學基礎》課程實踐研究[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3(2).
[2]夏立平,常唐喜,何曙芝.基于崗位工作任務的護理專業(yè)綜合實訓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1(35).
[3]孫 英,馮敬華.探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婦產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6(18).
[4]姚蘇寧,嚴小惠.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護理學生“三站式”用藥護理實訓模式[J].中華護理教育,2012(9).
[5]王 洋.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在中職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廣東職業(yè)技術教育與研究,2018(3).
【基金項目】2017 年度廣西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護理學基礎》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改革與研究”(GXZZJG2017A057)。
【作者簡介】蘇 嬋(1986— ),女,漢族,籍貫廣西浦北,講師,現就職于欽州市衛(wèi)生學校,研究方向為護理教育、教學管理。
(責編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