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妮
摘? ? 要: 本課題以課程思政為主要研究方向,由思政課教師與藝術課教師團隊共同參與完成研究。課題按前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推進,每個階段為期4個月,教師研究按計劃商討研究、共同備課等,并在課堂上加以實際操作,在實施過程中發(fā)放問卷調查,分析并記錄數據,走訪教師及學生,并根據教師及學生的教學體驗、學習體驗等反饋意見,在每個階段對研究計劃做出調整,使之完善。該研究的理論基礎是音樂課堂為主導、思政教育為輔,在此前提下尋找最佳切入點,并對實際效果做出評估。
關鍵詞: 課程思政? ? 課程體驗? ? 音樂教育
一、引言
2018年12月,課題組申報了教育部職業(yè)院校教育類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教學科研項目“將思政教育引入藝術課堂的細化研究——以高職音樂課為例”并獲批準。
在改革的浪潮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沖擊。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每個教師心中應謹記的信條。本著教書育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課題組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實踐研究,該研究分三個階段完成,每個階段為期4個月。在這個過程中對8個班共280名學生進行了三次問卷調查,大量走訪了學生及教師,獲取了第一手數據及材料,通過搜集案例、數據分析、課堂實踐、方案調整、總結歸納等步驟,完成了本次科研項目。在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一些問題,總結出了一些基本規(guī)律,現提供給大家,作為參考借鑒之用①。
二、研究過程
應時代要求,“結合專業(yè),突出特色,在藝術實踐中拓展人文素養(yǎng)”[1](22-23)。課題組在課程設置、課堂講解、課中及課后體驗等方面做了如下跟蹤調查和研究:
(一)問卷調查
前期問卷調查人數為280人,收回問卷269份。中期問卷調查人數為280人,收回問卷277份。后期問卷調查人數為280人,收回問卷277份。
(二)中期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中期問卷調查旨在研究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將思政課融入藝術(音樂、美術)課中,且考察效果如何,學生的課程接受度,以及教師的教學體驗等。根據這些,初步總結出一般性規(guī)律,并尋找一個量化范圍,供教師們參考。
1.教學內容
通過前期4個月的工作情況及數據調查,課題組擬定了第二個階段的工作計劃,在教學手段、課程的內容及設置方面做出了嘗試性調整。
在第一階段調查中發(fā)現,70%的學生認同并接受將思政課引入藝術(音樂、美術)課堂,同意在課前、課中或課后加入思政內容的學生分別占28%、23%和21%。針對這個情況,課題組擬定在中期實踐的4個月中,在授課時間、授課內容上做出調整,請思政課教師每周固定進行課前介入教學實踐,音樂教師與思政教師共同備課,協商教學內容,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講解,根據初期問卷調查所呈現的學生審美觀趨于多元化的特征,在教學實施中進行典型選材試點,譬如選取中國歌劇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外國歌舞劇《悲慘世界》等,讓思政教師能夠就當時的革命背景、人物原型、教育意義等進行剖析。在課中由音樂教師借鑒思政教師的方法,講解西方古典歌劇《卡門》《悲慘世界》等。基于75%的學生希望讓思政課專業(yè)教師參與音樂課堂,根據教師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為了便于操作和實施,調整為專題講座、歌詠比賽等形式,請思政教師參與指導。這些嘗試性的改變令學生們耳目一新,學習積極性比以往高漲。
經過四個月跟蹤調查,與初期數據相比較有如下變化:
初期問卷調查中,33.83%的學生喜歡讓專業(yè)思政課教師在課前講5分鐘。中期問卷調查顯示,45.85%的學生更喜歡這種方式,認可度上升了12.02個百分點。首次問卷調查中,53.9%的學生喜歡讓任課的音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中期問卷調查顯示,66.43%的學生喜愛這種授課方式,比初期上升了12.53個百分點。另外,由學生自發(fā)在課堂上談感想,激發(fā)愛國情懷,由36.43%上升到了41.16%,提高了4.73個百分點。這三個數據表明:在第二個階段方案實施過程中,由于思政課教師與音樂課教師積極配合、共同努力,磨合初見成效,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2.教學手段
初期調研中,66.17%的學生希望參與課堂教學進行討論和發(fā)言,65.06%的學生希望多看視頻音頻。根據這個現象,課題組將課程時間調整為課前5分鐘,請思政課教師進行教學,課中視頻教學不低于3段,總時長不少于10分鐘,由學生自發(fā)主導的愛國主義討論不少于5分鐘的5—10—5基本模式進行研究,采集數據。后期將慢慢加大時長,采用10—15—10的方式進行研究?!案呗氃盒5囊魳方虒W,不要拘泥于音樂教學目標,要更多地拓展學生主動思考、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2]。
3.課程體驗
在中期調研中,課題組為了找出簡便易行的操作方法,除了收集學生的課程體驗外,還廣泛征詢了任課教師的意見及上課實操體驗,不斷修正實施方案。譬如針對初期調研中出現的音樂、思政跨學科融合度生硬,學生接受度不高的問題,課題組專門組織了多次討論與研究,根據初期問卷調查中學生的需求(63.94%的學生希望教師多介紹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及歷史,進行中外比較),改進了教學方法。譬如在樂理課上,思政課教師課前5分鐘可以講小故事,例如聶耳、冼星海、閆肅等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歷程及對民族國家的影響,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經過這些實際操作,初期調查中只有33.83%的學生支持在音樂課中“說教”5分鐘,中期數據顯示,有49.46%的學生支持教師“說教”5—10分鐘。學生接受度上升了15.63個百分點。還有31.41%的學生支持教師“說教”15—20分鐘,45.13%的學生更喜歡生動的講解而不在意是否“說教”。這些數據有助于不同水平、不同風格、不同學科的教師參考借鑒。
三、階段性的問題與總結
經過前期與中期8個月的跟蹤調研與實踐,分析了兩次問卷調查數據,課題組調整了后期實踐方案:
1.請思政課教師循序漸進由課前5分鐘的專業(yè)思政內容講解增加到10分鐘。
2.由音樂課教師提供主要課程內容綱要,思政課教師給予指導。
3.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尋找音樂與思政相結合的視頻音頻素材,建立共享數據庫。
4.將好的教學方法記錄整理出來。
在中期實施過程中,同時發(fā)現了如下問題:
1.學生學習體驗問題
中期調研中發(fā)現,仍有29.6%的學生認為,音樂課教師最好一點都不要講思政課內容,經過走訪,了解到一是學生個人喜好問題,二是音樂課教師在某些點上融入思政內容略顯生硬,都是今后值得注意的問題。學生的興趣是需要教師引導的,旗幟鮮明地在藝術(音樂、美術)課中融入思政內容,是不容置疑的。學生的接受度也需要時間,教師同樣需要成長和不斷磨煉。
2.教師工作體驗問題。
因為是跨學科合作調研,課題組非常重視教師的個人體驗。部分思政教師反映很難找準契合點進行課前專業(yè)講解,為此花費了大量時間準備,希望后期課題組能探索出一條通用路徑,便于教師操作。
“公共音樂教師往往注重自身表演技能的提升,關注音樂教學理論、教學技法上的研究,較少關注交叉領域的合作研究”[3](76-77)。音樂課教師表示,在課程中有意識地融入思政內容后,感覺到了自身的匱乏,希望學校能多組織學習交流活動,提高修養(yǎng)。
四、小結
根據中期調研的情況,課題組將后期研究方向重點放在了改善教師、學生課程體驗上,制訂了實施方案,為了便于教師操作,專門進行了研討,初步總結出了一些方法和手段,這些將在第三階段做出考察和評估,并不斷總結成功經驗,梳理歸納。
五、后期問卷調查數據分析與總結
通過前期、中期的跟蹤與調查,本課題進入了第三個實施階段(4個月),也臨近了尾聲。通過前期和中期的鋪墊與實際操作,課題組獲取了第一手資料,對在音樂課中融入思政內容的方式方法、時間長短、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手段才能達到滿意效果,等等,做了歸納總結。
根據后期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在音樂課中融入思政內容,得到了師生的普遍認可。
(一)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
1.授課內容(74.73%)。
2.教師的個人素質(57.76%)。
3.學生個人的理解能力(43.68%)。
4.多媒體教學,音頻、視頻(38.63%)
(二)學生喜歡的教學手段
1.多播放音頻視頻(81.23%)。
2.教師生動地講解(80.87%)。
3.同學們自發(fā)參與討論(44.4%)。
4.師生互動、角色扮演,游戲等(38.63%)。
(三)學生喜歡的課程設置
1.日常課堂學習(64.62%)。
2.課外實踐(60.65%)。
3.專題講座(52.35%)。
4.課外活動,歌詠比賽等(43.68%)。
(四)取得的教學效果
1.積極人生觀(81.95%)。
2.正能量(80.14%)。
3.熱愛祖國(73.65%)。
4.提高了鑒賞能力,識別了庸俗與高雅(68.95%)。
六、總結
應時代要求,本著“一方面達到培養(yǎng)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目的,另一方面達到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目的”[4],思政教師與音樂教師跨學科共同尋求“一種既能提高大學生音樂藝術素養(yǎng)又能夠促進其道德品質得到升華的教育方式”[5]。通過一年時間的努力,專業(yè)思政教師與音樂教師聯手,將思政教育引入藝術課堂的細化研究告一段落,現將本次研究結果歸納總結如下,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1.將思政教育引入藝術(音樂、美術)課堂,可分課前、課中、課后多種形式,可請思政教師講解,也可以由音樂教師單獨完成。
2.時間上,近1/2的學生歡迎思政課教師課前講5分鐘。1/3的學生喜歡思政課教師課前講10分鐘。
3.內容決定受歡迎程度,如果講解生動,就無所謂“說教”。
4.課上播放視頻音頻時間不低于10分鐘。
5.教學內容大于形式,幽默風趣的講解最受歡迎。
6.1/2以上的學生喜歡音樂教師旗幟鮮明地將愛國主義融入課中,隨時隨地講解總結。
7.學生喜歡自發(fā)討論總結,參與互動。
8.學生喜歡教師在分析藝術(音樂、美術)作品的時候,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9.教師的個人政治素養(yǎng)、知識面、語言決定了授課效果。
總之,“將思政教育引入藝術課堂的細化研究”由于時間有限,有些問題沒有研究透徹,譬如有沒有便捷方式讓思政教師與藝術教師最佳契合;藝術課中引入思政教育的最佳比例,等等,后續(xù)仍需繼續(xù)探討研究。
注釋:
①因前期研究過程及結果,已在《將思政教育引入藝術課堂的細化研究——以高職音樂課為例(上)》中發(fā)布,不再詳述。本文僅就中期、后期的調查研究做出分析總結。
參考文獻:
[1]費兆亮,汪淼.藝術實踐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浙江音樂學院國樂系為例[J].現代交際,2018(10).
[2]王冬梅.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實踐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2016(9).
[3]李花.高校公共音樂課程中思政教育的調查與思考[J].黃河之聲,2018(2).
[4]趙悅.音樂教學的德育教育功能與實現探析[J].戲劇之家,2018(8).
[5]王新學.關于構建音樂德育教育模式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
項目來源:教育類教指委2018年度課題“將思政教育引入藝術課堂的細化研究——以高職音樂課為例”(項目編號:2018GGJCKT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