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超聲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100)2.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100)3.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普外三科 (河南 新鄉(xiāng) 453100)
王海燕1 岳軍燕2 王 雷3
肝外膽管結石是指發(fā)生在左、右肝管匯合部以下的膽管結石,可引起膽管梗阻,多為不完全梗阻,且因膽汁淤積,容易發(fā)生繼發(fā)感染[1]。若是膽管完全阻塞或者病原微生物逆行至肝靜脈,則易出現(xiàn)膿毒癥或急性化膿性膽管炎[2-3]。因此,及時準確診斷肝外膽管結石對改善患者生命質量非常重要。經(jīng)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在膽管疾病診斷中效能較好,但其為有創(chuàng)檢查,B超、CT等是目前臨床診斷肝外膽管結石常用方法影像學方法,對肝外膽管結石診斷具有一定價值,然而目前關于兩種方法聯(lián)合檢查肝外膽管結石的報道極少。本研究對我院77例疑似肝外膽管結石患者均于術前進行B超和腹部CT檢查,評估其單獨診斷及聯(lián)合診斷效能,以向臨床檢查提供有效參考方案。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77例疑似肝外膽管結石患者,其中男35例,女42例,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55.68±9.04)歲。納入標準:①患者上腹部疼痛,皮膚鞏膜呈黃染;②肝功能檢查顯示異常;③具有膽管炎或膽源性胰腺炎史;④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急性感染;②肝功能不全;③存在檢查禁忌癥。所有納入者均于術前均進行B超和腹部CT檢查,且兩次檢查間隔時間內未進行過外科干預。
1.2 方法B超檢查:所有受檢者掃描前禁食12h,采用荷蘭飛利浦公司Phlips-HD1型號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探頭頻率為3.5MHz,以腹部模式對患者進行多切面掃查。
腹部CT檢查:所有受檢者檢查前禁食8h,采用美國GE公司64排螺旋CT儀進行檢查,掃描參數(shù):電壓120kV,電流100mA,螺距0.625mm,層厚0.625mm。掃描前30min囑患者口服600mL白開水,于靜息狀態(tài)下取仰臥位,進行CT平掃。以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射80mL碘海醇,速率為3mL/s,于25s、55s和90s時分別進行動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掃描。
1.3 圖像處理將CT掃描圖像數(shù)據(jù)傳至GE ADW4.4工作站,所獲圖像均由2位專業(yè)扎實且腹部檢查經(jīng)驗超過10年的的放射科醫(yī)師進行獨立閱片,當結果不一致時進行討論,以得出統(tǒng)一意見為準。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以SPSS19.0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結果77例患者中肝外膽管結石者52例,肝內膽管結石者5例,未見結石者20例。52例肝外膽管結石患者結石最大直徑為3mm~14mm,平均(7.9±2.8)mm,27例為單發(fā)結石,25例為多發(fā)結石。
2.2 B超檢查結果77例患者診斷為肝外膽管結石者49例,后經(jīng)手術確診為肝外膽管結石者40例,其B超均可見肝外膽管擴張,直徑為9~18mm,有23例可見輪廓模糊的高回聲團,且伴有厚重聲影,14例呈輪廓模糊的高回聲或稍高回聲團,聲影不明顯。
2.3 腹部CT檢查結果77例患者診斷為肝外膽管結石者50例,后經(jīng)手術確診為肝外膽管結石者42例,其CT圖像上膽總管內呈現(xiàn)高密度影者37例,混雜密度影者5例。
2.4 B超、腹部CT及其聯(lián)合檢查對肝外膽管結石診斷結果及效能比較B超聯(lián)合腹部CT對肝外膽管結石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均高于單獨超聲檢查和單獨腹部CT檢查(P<0.05)。見表1-2。
表1 B超、腹部CT及其聯(lián)合檢查對肝外膽管結石診斷結果
表2 B超、腹部CT及其聯(lián)合檢查對肝外膽管結石診斷效能比較
肝外膽管結石在膽管及膽囊中常見,且多伴有感染,發(fā)病時患者疼痛劇烈,若治療不及時,可發(fā)生阻塞性黃疸、膽管炎、肝膿腫等,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較大[4-5]。對于肝外膽管結石,臨床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前準確探查對手術方案的選擇和預后評估具有顯著意義。
B超操作便捷,具有無創(chuàng)性和可重復性,是檢查肝膽疾病重要影像學方法[6]。本次研究對疑似肝外膽管結石患者進行B超檢查,顯示B超均可見肝外膽管擴張,23例可見輪廓模糊的高回聲團并伴有厚重聲影,14例呈輪廓模糊的高回聲或稍高回聲團而聲影不明顯,將其與手術結果對比,B超診斷肝外膽管結石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76.92%、64.00%、72.73%、81.63%和57.14%。分析B超檢查漏診原因,發(fā)現(xiàn)肝外膽管直徑為7~10mm的8例患者被手術病理證實為多發(fā)小結石,結石直徑為3~5mm,導致肝外膽管擴張不明顯。此外,膽管旁為膽囊管結石強回聲病變和結構分布重要部位,能夠促進管腔偽像形成,造成誤診[7]。
腹部CT可判斷腹腔臟器有無結石,對于膽囊和膽道部位,正常情況下肝外膽管不顯影,當發(fā)生膽管擴張和結石時,可出現(xiàn)顯影[8-9]。本次腹部CT檢查結果顯示,患者CT圖像上膽總管內呈現(xiàn)高密度影或混雜密度影,其對肝外膽管結石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80.77%、68.00%、76.62%、84.00%以及62.96%。分析CT檢查漏診原因,發(fā)現(xiàn)5例患者結石為泥沙樣,4例結石最大直徑不超過5mm,而這些結石主要位于膽總管胰腺段,腹部CT所呈現(xiàn)的密度和周圍軟組織非常接近[10],因此易發(fā)生混淆。并且當未發(fā)生膽管擴張時,CT圖像難以辨認兩者密度區(qū)別,加之受膽汁水樣密度影響,導致檢出率較低[11]。此外,采用腹部CT診斷肝外膽管結石,其主要診斷依據(jù)為結石密度差異,當結石密度不同,即其成分不同時,腹部CT影像表現(xiàn)亦存在差異。例如色素類結石,其腹部CT影像呈高密度影,而膽固醇結石CT可出現(xiàn)鈣化、高密度及低密度征象,且低密度結石密度和膽汁及周圍軟組織密度相近,因此檢出效果不佳[12-13]。為提高肝外膽管結石檢出率,本次研究分析B超與腹部CT單獨檢查和聯(lián)合檢查結果,顯示聯(lián)合檢查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4.23%、92.00%、93.51%、96.08%和88.46%,均明顯高于單獨B超及單獨腹部CT檢查(P<0.05),表明聯(lián)合檢查可提高肝外膽管結石診斷效能。
綜上所述,相較于單獨B超檢查和單獨腹部超聲檢查,B超聯(lián)合腹部CT檢查對肝外膽管結石診斷效能更高,有利于提高臨床對肝外膽管結石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