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的產生是和高度信息化、網絡化的社會環(huán)境密不可分的,該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網絡的構建。而雨課堂作為一種智慧教學手段,完全具備進行網絡信息操作處理的能力,并且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多媒體和網絡互動學習的環(huán)境。本文探討了雨課堂與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的關系,用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來闡釋雨課堂這種智慧教學手段如何幫助學習者獲取知識,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研究以西南石油大學224名大一新生和三名用雨課堂進行教學的大學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為期12周的雨課堂學習干預實驗。實驗結果表明,雨課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但是雨課堂對于提高學生卷面成績的效果并不十分顯著。
【關鍵詞】聯(lián)通主義;雨課堂;課堂互動
【作者簡介】廖靜宇,西南石油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二語習得、翻譯。
【基金項目】本文為西南石油大學2018年教師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8JXYJ-31。
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大學英語的學習包括掌握語言知識和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兩個方面。局限在教室里的教學已不能滿足當今網絡信息時代的英語教學。雨課堂作為一種智慧教學手段,打破了時空的界限,把學生、教師和網絡互聯(lián)起來。本研究以西南石油大學224名2019級新生為研究對象,對雨課堂的使用效果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聯(lián)通主義與雨課堂
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正是在高度網絡化、信息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應運而生的,它闡釋了網絡時代學習的特性及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者個人與互聯(lián)網的高度關聯(lián)。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與傳統(tǒng)學習理論有很大區(qū)別,其核心為“連接”。聯(lián)通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師不是課程的控制者和引導者,教師同學生一樣,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影響者。教師的任務是促進師生互聯(lián)、生生互聯(lián),以及學生與網絡的互聯(lián),打開學習者的學習“通道”,促進學習者學習網絡的構建。
聯(lián)通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學習是連接多個信息源和專業(yè)知識領域的過程。學習者個人的知識網絡被納入各種組織機構,機構的知識與學習者個人的知識互相影響,又與其他學習者的知識網絡互相碰撞,在這個過程中,網絡社會中的學習者不斷獲取新知識并且增強獲取知識的能力。
聯(lián)通主義知識觀認為,個體不可能占有所有知識,擁有獲取知識的能力比掌握知識本身更加重要。因此,在高度網絡化的現(xiàn)代社會中,通過網絡與其他擁有知識的個體互聯(lián)來獲取知識成為學習者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大學英語教學強調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而這正是聯(lián)通主義學習觀特別強調的能力之一。雨課堂是2016年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與學堂在線共同研發(fā)的智慧教學工具,它通過手機把學生、教師、網絡關聯(lián)到一起。它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并且這種學習和交流不受時空限制,為學習者的學習打開了更為便捷的“通道”。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對開展高效的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而雨課堂正是實現(xiàn)聯(lián)通主義理論指導的有力工具。雨課堂不僅實現(xiàn)了學習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互聯(lián)網之間隨時隨地互聯(lián),并且促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節(jié)點,促進知識的生長。雨課堂將復雜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入PowerPoint和微信,連接教師、學生和網絡,提供了課堂互動的新模式,促使課堂互動,并且建立了一座不受時空限制的溝通橋梁,讓課堂永不“下課”。
二、研究開展
1.研究對象。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西南石油大學2019年秋季新入學的224名本科生(包括理工科和文科專業(yè))和三名用雨課堂進行教學的大學英語教師。入學時進行了英語測試,各班的英語成績并無明顯差異,向這224名本科生教授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師為同一人。研究對象中,男、女生分別占56%、44%,年齡處于17-21歲之間。本研究將這224名大一新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使用雨課堂教學,對照組不使用雨課堂,進行傳統(tǒng)課堂教學),開展了為期11周的雨課堂學習實驗研究。實驗、對照組元均為112人;兩組的男、女生比例相當,分別為實驗組54%、46%,對照組58%、42%。
2.干預手段。在課前,教師通過雨課堂向實驗組學生手機端推送預習資料, 學生進行自學和預習,并做一些課前準備工作。教師根據(jù)雨課堂教師端接收的預習數(shù)據(jù),隨時查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作相應調整。在實驗組課堂中,教師借助雨課堂的多屏互動、答疑彈幕、發(fā)紅包等功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課堂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來參與課堂。學生在課堂中不僅可以和教師互動,還可以和其他同學互動。
在課后,教師通過雨課堂工具向實驗組學生手機端推送復習資料 (包括相關的音頻、視頻資料鏈接),要求他們自主對已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并作出進一步思考。在課后,學生還可以隨時通過雨課堂和教師以及其他同學進行互動。同時,教師通過手機接收學生通過雨課堂上傳的作業(yè),雨課堂會向教師反饋學生完成作業(yè)的用時、作業(yè)完成率和正確率等信息。
三、效果分析
1.基于學生評價的效果分析。
對比表1、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選擇前兩個選項的學生比對照組的多14%,說明實驗組喜歡大學英語課的學生更多。選擇選項3 的學生,對照組較實驗組多9%,而選擇后兩個選項者,對照組比實驗組多5%,說明對照組不喜歡大學英語課的學生稍微多一些。
2.基于學習成績的效果分析。西南石油大學的大學英語課采用學生期末卷面成績、平時成績和口語成績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從期末卷面成績(總分100分)來看,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平均成績有一定差異。實驗組的期末平均成績?yōu)?8.43分,對照組的期末平均成績?yōu)?7.27分,實驗組比對照組高1.16分,表明手機互動軟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一定影響,但不是特別顯著,這說明雨課堂軟件的使用對學生期末卷面成績的影響并不明顯。
對平時成績中的課堂互動板塊進行對比分析(課堂互動滿分為10分),實驗組的平均分高達9.3分,而對照組只有6.2分,兩者相差3.1分,有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兩組的分數(shù)來源發(fā)現(xiàn),對照組的大多數(shù)學生是通過在課堂上回答老師提問來獲取互動分數(shù)的。而實驗組由于使用了雨課堂,所有學生都可以通過雨課堂來實現(xiàn)和老師的互動,至少在雨課堂使用這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了全員參與,所以學生課堂互動部分的得分率很高。對照組由于不使用雨課堂,師生互動的范圍非常有限,導致學生參與互動的得分率低。通過雨課堂在課堂上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事實上也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動腦思考,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
(3)基于教師使用感受的效果分析。本研究對使用雨課堂進行大學英語授課的三名教師進行了訪談,他們認為使用雨課堂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yōu)勢:①可以促進課堂互動,使學生更喜歡大學英語這門課;②雨課堂的簽到功能十分方便,可以省去傳統(tǒng)課堂點名的時間;③雨課堂這種智慧教學方式可以引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讓更多學生愿意參與課堂互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積極性也會略有下降);④在預習和復習環(huán)節(jié),教師能夠把更豐富的學習資料通過雨課堂發(fā)給學生并能更清楚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生隨時保持溝通。
同時,他們也提到雨課堂的一些局限性:①雨課堂對網絡的依賴性太大,一旦教室網絡不好就無法使用。②雨課堂的互動模式比較有限,如果能增加更多的互動模式就更好了。③雨課堂畢竟只是一種技術手段,對學生的吸引力十分有限,課堂的魅力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授課內容上來。
四、結語
在大學英語課堂上,雨課堂作為一種智慧教學手段,對課堂互動情況有較大程度的改善,能促進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但是雨課堂對于提高學生卷面成績的效果并不十分顯著。筆者認為,雨課堂只是一種智慧教學手段,對教學能起一定的輔助作用,但絕不是教學效果的決定性因素。教師還是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思考如何設計授課內容、如何提升自身業(yè)務水平上,才能讓大學英語課堂對學生更有吸引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興趣,主動去學習和思考。
參考文獻:
[1]王志軍,陳麗.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最新進展[J].開放教育研究,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