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摘要:混聲四部合唱《念故鄉(xiāng)》是改編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第=樂章中的一個主題旋律。本論文將通過查閱混聲合唱《念故鄉(xiāng)》的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對作者的生平、結合對作品的結構來對該首作品做出指揮方面的設計方案。
關鍵詞:德沃夏克;指揮設計
一、混聲合唱《念故鄉(xiāng)》的作品分析
(一)德沃夏克的生平
安托寧-德沃夏克,1841年9月8日出生于布拉格附近的一個貧窮家庭,1905年5月1日突然中風逝世。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是為德沃夏克帶來世界性聲譽的最后一部交響曲。
(二)復三部曲式結構 該作品是三段體結構,可整體劃分為:引子(前奏)4小節(jié);第一部分(主題),12個小節(jié)分為三個樂句(4+4+4);第二部分是中部,17個小節(jié);接著第三部分是主題再現(xiàn)部分,三個樂句12小節(jié);最后是尾聲。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大主題,是有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
二、混聲合唱《念故鄉(xiāng)》的指揮設計
(一)全曲主要運用深刻舒緩的曲線式揮拍
這首作品是一首極富音樂感染力的抒情合唱,深刻舒緩,富有拉力。曲線式也稱“軟擊拍”,是一種過程性的揮拍,反射線速度變化柔和,拍點融合到揮拍的過程中,用來表現(xiàn)抒情連貫的音樂。因此整體上都采用曲線式來進行揮拍。
(二)混合式揮拍的補充運用
混合式揮拍,顧名思義就是由不同的揮拍方式結合的,前一部分是棱角分明的目的性擊拍代表的直線式,后一部分是抒情連貫的過程性擊拍代表的曲線式。
前奏四小節(jié),陰沉憂郁,在每分鐘52的4/4拍內,1-3小節(jié)內兩拍一個和弦,小節(jié)內單數(shù)拍揮出直線式,雙數(shù)拍揮出曲線式。指揮者身體側向鋼琴,單手指揮,右手置于腹前,左手輕輕抬起向里,注意到此時是中弱的力度,由腰線抬至下巴位置,伴著口鼻式呼吸,給出鋼琴伴奏的預備拍、氣口。接著由下巴位置向下至腰線揮出第一拍的擊拍線,給出拍點和反射線,拍點明確,反射線加速,棱角分明,這個拍點就是鋼琴的進聲點,這時鋼琴彈奏出第一個和弦,而第二拍揮的是曲線式,由目的性揮拍轉為過程性揮拍,拍點則不再那么明顯,融合到揮拍的過程中,連貫抒情。漸強過程中,拍點始終在腰線,第二落點的位置逐漸上升,直至眉心線。前奏4/4拍內的強一弱一次強一弱,目的性揮拍代表的強拍,與過程性揮拍較柔和的弱拍對比,更加有層次感;二來是通過混合式來表達情感上的對比,直線式揮拍棱角分明,情感強烈,曲線式揮拍舒緩連貫,情感柔和。第四小節(jié)由左手向下?lián)]出第一拍的主和弦,向上反彈只眉心線,接著再向鋼琴揮出第二拍的震音以及保持。指揮者給出第二拍擊拍線和拍點,但反射線的方向發(fā)生改變,不再向上反彈,而是平行、勻速地由鋼琴轉向合唱隊員,眼神和身體也要由鋼琴轉向合唱隊員,同時伸出右手與左手平行,雙手劃至預備位置,心中默數(shù)節(jié)拍,眼神集中到合唱隊員身上,示意隊員們準備進聲,第四拍的反射線則是合唱進聲的預備拍。
(三)速度和力度的指揮呈現(xiàn)
1、慢板速度的呈現(xiàn)。這首合唱是由交響樂的第二樂章慢板改編,速度緩慢悠揚,因此合唱時為一分鐘52的整體速度,舒緩的速度更能表現(xiàn)抒情的作品,要多練習揮拍的速度,注意不要出現(xiàn)揮拍速度過快。
2、“棗核狀”的力度呈現(xiàn)。這首合唱力度上整體的是較弱的,因此指揮的揮拍幅度整體是中小幅度,但是漸強漸弱的幅度變化比較多,大到一個樂段的整體漸強,或者結尾時的大漸弱,小到每個小節(jié)內都有的“棗核狀”的起伏變化。說到“棗核狀”,就是指以弱開始——漸強保持——漸弱結束,比喻的非常之形象。尤其是這樣的小節(jié)內“棗核狀”,基本上貫穿整首合唱,例如歌曲的第5小節(jié)至第8小節(jié)。
3、大幅度揮拍的呈現(xiàn)。在第二部分中第20小節(jié)至24小節(jié)。第20小節(jié)先雙手給出男高和女低氣口,這里左手揮出聲部的兩拍保持,右手揮拍子,幅度較小,主要依靠腕部的力量。第21小節(jié)加入女高聲部,需要在20小節(jié)的第四拍給出女高進聲的預備拍,第21小節(jié)最后一拍給出男低進聲的預示,配合眼神,幅度增大,頭兩拍的“思”字還是左手揮漸強,右手揮拍子,第三、四拍的“念故”回到雙手擊拍,幅度增大,第四拍的反射線,雙手擊出拍點后斜拉至身體一側,帶動腰部發(fā)力,以肩為軸,揮出下一拍的擊拍線加速,拍點明確,達到全曲的最強力度ff,雙手由拍點位置勻速上升至眉心位置后,再緩緩地向下向里收回,表示句尾漸弱下來。右手順勢收拍,左手向鋼琴側給出間奏的預示拍,進入三小節(jié)間奏。
(四)雙手交替指揮聲部的銜接
合唱中有很多地方需要運用到雙手交替的指揮技巧,而在雙手揮拍中又有主動被動揮拍的交替,主動揮拍表現(xiàn)為積極地,更強烈,而被動揮拍是被帶動的,暗示不那么強烈。如第28小節(jié)至32小節(jié)內出現(xiàn)多次聲部的交替以及主被動交替。
第28小節(jié)先用左手揮4/4拍指揮男高,28小節(jié)的第四拍左手的反射線是向里收回至腹前,右手則在第四拍反射線向里向上抬起,給出女低的進聲預示,完成第一次交替。接著,右手指揮女低,29小節(jié)右手向里揮出第四拍反射線.收至腹前,左手在第四拍反射線上向里向上揮出下一小節(jié)兩高聲部的預備拍。接著在第30小節(jié)的第四拍右手與左手同時揮出向里的反射線,給出兩低聲部預示。不過主動拍在右手,右手稍高于左手,揮拍幅度也稍微大于左手,原因是女高并沒有休止,因此代表女高的右手仍在繼續(xù)揮拍,但不是主動。
(五)善用眼神暗示聲部的進出
眼神的暗示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第28-32小節(jié)內的眼神轉移與雙手交替指揮的配合,效果是非常不錯的。眼神的轉移是對聲部進聲的預示,是在預備拍上進行的,可以預示單個聲部進聲;可以預示左側高聲部或右側低聲部;也可以預示上方男聲部或下方女聲部,非常自由靈活。如第29小節(jié)預示女低進聲時,就需要在第28小節(jié)第四拍的反射線,眼神由男高轉向女低,同時右手向里向上揮出預備拍、氣口,暗示該聲部在下一拍進聲。轉移的方向是男高一女低一男高女高一男低女低一男高一全體合唱隊。
參考文獻
[1]朱敬修,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
[2]朱秋華,西方音樂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