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剛 熊芳麗
【摘要】目的:熊芳麗教授有近40年針灸臨床診治經驗,善用針灸治療痿證、中風后遺癥、痹癥等各類疾病。本文主要介紹熊芳麗教授調神針法治療癔癥性運動障礙的理論思想,并附驗案一則,以供討論。
【關鍵詞】熊芳麗;調神針法;癔癥;運動障礙;臨證經驗
熊芳麗教授系貴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針灸學會貴州分會常務理事,貴州省名中醫(yī),從事針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近40載,嚴謹細致,學驗俱豐,擅長運用針灸療法治療疾病,筆者有幸跟師于側,現錄熊芳麗教授針刺治療癔癥性運動障礙驗案1則以供同行參考。
癔癥又叫分離性障礙,是一類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情緒激動、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感個體所引起的心理或精神障礙[1]??蓪е赂杏X障礙、運動功能障礙、意識改變狀態(tài)、精神癥狀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癔癥性精神癥狀和癔癥性軀體癥狀[2]。其中運動性障礙可表現為癱瘓,以單癱或截癱多見,有時可四肢癱,起病急,癱瘓水平可輕可重,輕者可活動軟綿,重者完全不及活動。根據其臨床表現,屬癔病的一種,也屬中醫(yī)“郁證”范疇。本文主要介紹的是以雙下肢無力為主的一例病案,更傾向于中醫(yī)“痿證”范疇。
1 病因病機
現代《中醫(yī)內科學》[3]認為形成痿證原因很多,情志不遂,房室內傷,外感熱邪,外感溫毒、濕熱之邪等,均可致使五臟氣血精液虧損,以致肌肉筋脈失養(yǎng),發(fā)為痿證。
1.1情志內傷,化熱傷津生痿
《素問·痿論》[4]有言:“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fā)為骨痿”。從上文中可有看出,情志因素是其重要病因之一,其中“思想無窮,所愿不得”,可以看出情志不遂可致陰血暗耗,虛熱內生,郁而發(fā)熱,五臟氣熱,熏灼津液,導致筋、脈、肉、皮、骨失養(yǎng),五體失去濡養(yǎng)發(fā)生五體痿。
2 針灸治療
有研究者從肝論治、針藥結合等方面入手治療癔癥各個類型,但針對運動性障礙之雙下肢無力研究卻較少;熊師認為從臨床癥狀雙下肢無力可以“痿證”進行論治,熊師認為患者“久病必虛,久病必郁”,痿證多因外感濕邪、燥熱傷肺、臟氣燥熱、脾胃虛、肝腎虧致使五臟氣血精液虧損,以致肌肉筋脈失養(yǎng),發(fā)為痿證,久病傷及人體正氣,正氣減弱,臟腑經絡之氣不足,推動激發(fā)功能減弱,致使經絡阻滯通,病程遷延,加上治療過程的反復性,患者自身的情志也會有所影響,因病程日久,對治療失去信心,增加心理壓力,終因久病成郁。因此熊師在臨床治療時,運用 “調神”針法指導進行針刺治療。
熊師根據《靈樞·本神》:“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之論,強調“神”是針刺的基礎和核心,對指導針刺治療疾病時有很大的意義。熊師結合臨床上的治療,認為針刺治療結合“調神”,可以調理臟腑氣機,使患者恢復正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而達到祛除邪氣之效;此外還可以治理調節(jié)患者之神使其肝氣條達,氣機通暢則推動氣血的運行,正所謂“氣行則血行”,四肢筋脈得以充養(yǎng),而使四肢恢復活動。
對于癔癥性運動障礙的針刺治療,熊芳麗教授采用局部取穴、循經取穴和辨證取穴相結合的理論,以手足陽明經、督脈腧、背俞穴為主。是以痿證病位在筋脈肌肉,陽明經主宗筋,宗筋主束骨利關節(jié),且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選上、下肢陽明經穴位,是“治痿獨取陽明”之意,調理氣血、疏通經絡。取下肢部陽陵泉、陰陵泉、豐隆等諸穴可疏通局部脈絡;而足三里則可配合百會、太陽可益氣升陽、溫經通脈;足三里配合三陰交、太沖則可行氣活血、養(yǎng)血柔筋;四神聰可調動太陽、督脈之氣上榮腦髓,促進腦髓對下肢肌肉的支配;絕骨乃為髓會,具有通經活絡、強壯筋骨之功效,促使下肢筋肉恢復運動功能;背俞穴為五臟六腑之經氣輸注出入之處,而五官九竅、皮肉筋骨又由臟腑氣血所濡養(yǎng),可調節(jié)臟腑功能,振備人體正氣之要穴。
3 病案舉隅
陳某,女,9歲5月,2019年04月29日初診
患者4月前因與家長吵嘴后、逐漸出現雙下肢無力,不能自行步行,需攙扶行走,于外省其他多家醫(yī)院神經內科就診,經肌電圖、頭顱MRI、腦電圖等多項檢查后均未發(fā)現明顯異常。癥見:攙扶行走,步行不穩(wěn),雙下肢無力,無肢體抽搐、疼痛、麻木竺癥,精神、納眠尚可,二便調,質淡紅偏黯、苔薄白微膩,脈細弦。查體 :神清語利,顱神經(-),四肢肌張力正常,雙下肢肌力4級,共濟運動完成可,雙側肢體痛覺觸覺對稱存在,生理征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腦膜刺激征(-)。中醫(yī)診斷 :痿證,證屬肝氣郁結,氣虛血瘀 ;西醫(yī)診斷 :癔癥。
治則 :調神疏肝,益氣活血,舒經通絡。
針灸取穴 :以手足陽明經、督脈腧穴、背俞穴為主。取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豐隆、三陰交、懸鐘、太沖、太陽、百會、四神聰、督脈腧、背俞穴等穴。先取足陽明經穴,而后接著督脈腧及背俞穴,足三里用補法,其余諸穴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療程:每周5次,10次為一療程。2個療程后,患者癥狀顯著改善,可自行行走。此后再次行半個療程治療后未見患兒前來就診,隨防后知患兒已能自行行走,步態(tài)穩(wěn)健。
4 結語
此患者因與家人吵嘴后致情志不遂而發(fā)病,發(fā)病后4個月前后經檢查后未見明顯異常,期間進行各項治療未見明顯好轉,遷延日久而陽氣虧虛,痹阻脈絡,病情漸久不愈。熊芳麗教授認為痿證是局部經脈運行受阻,加之邪氣侵襲肌體感邪而發(fā)病,其發(fā)生與腦髓運轉失司有關,是為腦髓不能管理肢體筋肉自主活動所致,故治療上以扶正驅邪、調理神志為主要思路,治療上選取陽明經穴調理氣機、扶助正氣,配合疏肝調神之穴位,舒暢情志,患兒年紀尚小畏針,施針過程耐心溝通,并疏調其情志,助患者早日康復。
熊芳麗教授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之時,輔予調神針法,通過對自身及患者神氣的調養(yǎng),治則切中病機,疏通肢體經絡,使全身氣血恢復運行,四肢筋脈得以濡養(yǎng),腦髓得于運轉,肢體肌力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沈漁屯.精神病學[M].4版.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469.
[2]陳彥文.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山東: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91-95.
[3]周仲英.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9:487.
[4]張介賓.類經[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