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梅
摘 要:批判性思維是人的思維發(fā)展的高級階段,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的使用為語文學習引入批判性思維提供了新契機,本文以現行新教材為研究對象,以學習任務群為板塊,對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學習新教材做了初步的思考并提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語文學習;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學習任務群
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它有兩個特征:一是善于對通常被接受的結論提出疑問和挑戰(zhàn),不是無條件地接受專家和權威的結論;二是用分析性和建設性的論理方式對疑問和挑戰(zhàn)提出解釋和判斷,不是接受不同解釋和判斷。
為什么要把批判性思維引進語文學習?
以往的語文學習,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觀念進行,主要落實了語文的工具性。當然,學習知識不是不對,但是不能止步于此,2020年4月,清華大學錢穎一教授刊發(fā)的《不讓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他們何以創(chuàng)造》一文中就已經明確指出,教育的價值:從知識到思維。而且,批判性思維也被普遍確立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在現代社會,思維學習與訓練越來越受到社會和教育領域的重視,在上文中,錢教授列舉了2018年中國高考全國2卷中的作文題就是一個實證?!@個題目考察的就是一種批判性思維能力,超越了傳統(tǒng)的知識范圍。另外,自2019年9月部編版新教材投入使用,也讓我們看到相較于以往教材,新教材更適合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學習,尤其是整本書閱讀單元的引入。
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學習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下面就具體的學習任務群進行簡單的分析:
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
以必修上第一單元為例加以說明,本單元任務群是以青春激揚為人文主題,圍繞詩歌、小說的閱讀鑒賞展開。我們在教學時如果只是讓學生知道:“沁園春”體現了毛澤東的青春激情、雄視天下的凌云壯志;“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體現了五四精神;只知道“紅燭”的奉獻精神;“峨日朵雪峰之側”中卑微而強勁的生命力……我認為教學還只是停留在知識的表層,是一種低階的學習。
當然,教學中除此以外,我們還會引導學習多種創(chuàng)作詩歌的藝術手法及小說中刻畫人物的方法,但這還是停留在知識的講授層面,從思維訓練的角度來講還是不夠的。
我們還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寫作經驗,扣住“青春激揚”這個人文主題進行思考,談談自己對本單元學習知識層面之外的思考與質疑,并運用分析、推斷、論證等方法來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樣,勢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會得到一定的訓練。
寫作任務群的相關分析在后文有詳細講解,這里暫不做論述。
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任務群
本任務群是以寫實為主,作品反映的是革命傳統(tǒng)、革命精神、革命榜樣。在教學中,如果我們只是讓學生了解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文中一屆政協(xié)召開的背景、職能、工作任務、對新中國的意義,那這節(jié)課便成了政治課;如果《長征勝利萬歲》《大戰(zhàn)中的插曲》兩篇回憶錄,只是讓學生了解了紅軍長征勝利的意義,和八路軍救助日本孤兒的意義……那這樣的語文課堂就又陷入了低階學習的漩渦;當然,本單元教學也可從文體出發(fā),讓學生掌握演講稿、回憶錄、新聞作品的各自特點,但這仍是知識層面的。
我們要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引導:本單元的這些文章離我們現實生活過于遙遠,還有必要學習嗎?以《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例,學生可能會聯系現實生活,通過分析、推斷、選擇、論證,給我們以驚喜——文中寫焦裕祿的斗爭是與自然災害的斗爭,這樣的斗爭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特別是經歷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高中生,他們通過自己的分析也更能明確,無論哪個時代,我們都需要焦裕祿的這種奮斗、抗爭的精神。
由此可見,批判性思維學習并不等同于否定,而是通過分析、推斷、選擇、論證,進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
本任務群所選的是先秦諸子的作品,目的是使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學中,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們只看作文言文來學習,還要看到它們的哲學價值、史學價值。在學習時,我們讓學生了解儒家的君子人格和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的相關概念、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老莊的辯證思考、墨子兼愛思想。
但是,只了解這些是不夠的,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批判性思維學習才更能彰顯新教材的價值。如:可以把儒家所講的“仁愛”與墨家所講的“兼愛”進行比較,思考兩者的出發(fā)點、落腳點。學生們通過尋找資料、分析、推斷、選擇、論證得出更深一層的理解:墨家主張愛無差別、無等級,人人平等的相愛,反對戰(zhàn)爭,代表的是社會中下層人民的政治訴求,而儒家的“仁愛”是有等級的愛,講究尊卑秩序,講究推己及人。當然,我們也可以結合現實,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先秦諸子的智慧光耀千年,在當下社會,哪一種觀點學說更具有現實意義呢?學生們在分析、推斷、選擇、論證的過程中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得以實現。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
在統(tǒng)編教材高中語文國家級培訓班講話中,溫儒敏教授指出,“整本書閱讀”是統(tǒng)編新教材中的新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建構讀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教材編寫者的設計初衷顯然是非常合理的,這種改動相對于以往的教材只截取一個片段更符合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以華師大版本的教材為例,為了讓學生接觸名著《紅樓夢》,編者節(jié)選了“香菱學詩”這一片段,在節(jié)選的片段中再現了香菱學詩、黛玉教詩的過程,塑造了一個苦志學詩的女子形象。很多學生通過對節(jié)選片段的學習就會出現“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樣粗淺的認知,這對于《紅樓夢》的整體作品思想內容的學習無疑是斷章取義。上海特級教師余黨緒老師也曾在《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學語文》一文中以《水滸傳》為例,明確指出,在語文教材的名著節(jié)選中,很多同學的學習都如盲人摸象一般,無法理解和學精,更談不上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學習了。
通過新舊教材的比較,我們發(fā)現本次教材的整改重編,加入的整本書閱讀任務群更利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和學習,在學習統(tǒng)編教材必修下第七單元《紅樓夢》時,學生們可以整體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并以其為基礎背景,從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入手分析、論證、思辨、評估、判斷……
寫作學習任務群
溫儒敏教授在講話中指出,現在高中語文提倡“學習任務群教學”教學,希望以“學習任務”來整合單元教學,這樣,可以拓展閱讀面,擴大閱讀量,同時,這也有助于解決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的“讀書少”的問題。
根據下面表格一的呈現,我們會發(fā)現,的確,新教材的編排能夠實現編書者擴大學生閱讀量、讀與寫相結合的編寫意圖,初看是合情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但是,仔細分析表格一,再立足于具體的學情,我們對現有教材的編排進行批判性的調整與重組也還是需要的。
表格一中,部編教材寫作教學的安排內容豐富,涉及各種文體,仔細分析、整合,會發(fā)現要求寫作學習的有三類文章:文學類、實用類、論述類,但分散在三本教材中交錯進行,因為學習時間長且交錯進行,很容易出現同類型文章寫作學習斷檔的現象,學生對每一類型的寫作都是淺嘗輒止。為了將讀與寫結合的教材編寫理念最優(yōu)化,也更符合學生學習認知規(guī)律,下面將高一兩冊教材按文學類、實用類、論述類文章加以調整:
整合后文學類范疇的選文有詩歌、小說、散文,學生在學習后及時學習相應的詩歌創(chuàng)作、引人入勝的敘事、寫散文時情景交融。這樣的調整既不會打破原有的單元任務群的“人文主題”,又會強化文學類作品寫作的學習,一舉兩得。實用類、論述類相關作品的寫作學習亦然。
運用批判性思維學習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繼續(xù)發(fā)展的必然,也是社會和時代的需求,我們教師必須提高我們的專業(yè)和理論水平,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實實在在地將批判性思維學習落實到位。
參考文獻
[1]錢穎一.《不讓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他們何以創(chuàng)造》.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4)
[2]溫儒敏.《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的特色與使用建議》.課程·教材·教法.2019.(10)
[3]余黨緒.聶建平.張震麒.《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學語文》.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2)